“脉乱”之我见

2017-01-14 08:57张鸣钟
中医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脉象早搏医家

“脉乱”之我见

“脉乱”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文为“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缠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后世医籍中,用之甚少。

明代医家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怔忡》曾用之:“怔忡,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俗谓心忡脉乱是也。”近代医家姜春华曾以此作为《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非戴思恭撰著的证据之一,云:“《证治要诀及类方》全书12门102类,每类之下又分证多条,仅‘怔忡’一证有脉乱二字(此二字亦非脉学名词),有很多重要病症必须结合脉诊,而书中只字未提。”(《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姜氏之考证,是否有理,姑且不论,唯其说“脉乱二字亦非脉学名词”,值得商榷。

考《史记》所载仓公25则诊籍,涉及脉象19种:浮、沉、数、弦、紧、滑、涩、坚、实、长、大、小、弱、平、鼓、静、躁、代、散。还提出了内关、番阴、番阳、并阴、并阳等绝脉。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所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晋代医家王叔和的《脉经》对脉象的名称和形态描述加以规范统一,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且对每种脉象的形态作出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对各种反常脉的病理意义亦作出比较详细的论述,使中医学的脉学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他不仅总结了前人脉学的成就,还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这不仅推动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还为中医学增添了一门专门学说,并远传至域外。

元代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首提生命垂危时出现的十种异常脉象,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偃刀脉、转豆脉、麻促脉等十怪脉。这些脉象多为脏气将绝、胃气枯竭之候。怪脉亦即真脏脉,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故又有“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等称谓,后世脉诊医籍多有载述。

元代另一位医家滑伯仁的《诊家枢要》论及脉理脉法、四时五脏平脉、三部九候之脏腑分属、诸种病脉,颇有新见。尤其书中“脉阴阳类成”篇,以两种相反的脉象对照比较的方法,对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疾、细、代、散30种脉的名称、形态、主病进行了重点论述,条分缕析,简明扼要,颇切实用。

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所规范的27种脉象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及其主病,为大多数医家所采纳,成为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

明末医家李中梓的《诊家正眼》阐释了脉学的基本理论,介绍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细、濡、弱、紧、缓、弦、动、促、结、代、革、牢、散、芤、伏、疾等28种脉象的形态主病,言简意明,辨精析详,且文字通俗,切于实用,流传甚广。

清代医家张石顽的《诊宗三昧》专论脉理,首述脉学宗旨,次论脉位、脉象、经络,再详释32种脉象,即在滑氏《诊家枢要》30脉基础上再增清、浊二脉。全书论脉精辟,自成一家之说。

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高等中医学院教材《中医诊断学讲义》(重订本)讲述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疾脉等二十八脉的体象与主病,可以通过脉位、次数、形状和脉的气势等方面来体认。此即明末医家李中梓《诊家正眼》书中所述的28种脉象,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可见,脉象的名称与种类是随着历史、社会、科技等发展,从少到多,由繁至简。“用进废退”,增加或减少。姜氏囿于常说,而言“脉乱二字亦非脉学名词”,显然失察。

另外,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心电图的广泛使用,医生对心功能的动态诊察越来越微观与准确。患者心电图的某些病理改变能与中医的某些脉象“对号入座”,如窦性心律不齐偶发早搏类似结脉(缓而一止),快速房颤类似促脉(数而一止)。若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异位心律慢性房颤,就难与二十八脉某脉类似了。

笔者根据医史文献与临证实践体会,认为乱脉的病机是“阳脉下遂,阴脉上争,阴阳失调;触事不意,虚耗真血,气血乖逆”,大胆提出临证常见的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异位心律慢性房颤等“脉乱”,可谓之“乱脉”,即上述扁鹊说的“色废脉乱”、戴思恭说的“心忡脉乱”,并建议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诊断学》增加“乱脉”之名,以更切合临证诊治。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知常达变,继往开来。

(河南中医药大学 张鸣钟教授)

猜你喜欢
脉象早搏医家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