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辉琼
〔摘 要〕歌曲《昭君出塞》是一首以歌颂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为主的女声独唱曲目。歌曲旋律抒情婉转,结构严谨规整,演唱情绪及音区跨越非常富有戏剧性。本文将从作品创作的背景及对歌曲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处理对歌曲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演唱的真正目的和真正意义。
〔关键词〕情感 表演 昭君
昭君出塞讲述了西汉传奇女子王昭君的故事,歌曲塑造了王昭君以国事为重,坚韧而美丽、具有献身精神的汉代传奇女子的光辉形象,既反应了对昭君出塞的颂扬,也表达了人们对平复民族纷争的渴望,对走向和平安定的期盼,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昭君出塞》的基本素材是根据河套民歌的音调创作而成,既响亮宽广、饱满有力,旋律曲折细腻、流畅婉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戏剧特征[1]。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上加上装饰音,展现了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丰富音色体现,展示唱腔的情境,使得词曲和谐,声情并茂,强调词意并渲染了气氛。作品通过变换人称来深化主题,用自述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细腻为开头第一人称,在结尾来抒发感慨则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使得整首歌曲雄浑劲美、刚柔相济,让人回味无穷。
一、演唱技巧与表演
《昭君出塞》是四段体结构形式,运用古曲《十里埋伏》的音乐素材,有着秦汉时期战火纷飞年代的情景,旋律起伏比较宽,作曲家在《昭君出塞》里加入了许多的润腔处理,凸显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歌唱中要以乐曲所体现的风格和情感确定表演风格,表现出昭君公主为国为民的高尚品格和情操,特别是多次使用歌曲旋律转调和歌曲慢与快的对比速度,突出表现出昭君公主的心理情感,把握各段落的对比和准确表达情感尤其重要。如第一段旋律舒展开阔,速度较慢,起唱以d羽调主音直接进入,舒展宽广的节奏直接带入到故事情节之中,描绘出一幅空旷的沙漠景象,突出“琵琶马上弹”来表现公主华丽端庄的气质和一往向前为国为民的气概和远嫁他乡的悲叹之情。第二乐段转入d商,以马蹄小跑步的节奏型和优美欢快的歌舞音乐,与第一段形成对比,表现出公主在当地群众热烈欢迎的场景,又以扩充段a羽调式进一步激发情感,用“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描绘出公主一扫怨恨后的美好心情。结束段又转入d羽调式,以“啊”旋律拉开、音区提升和转回d羽调式,并将故事由古转入今天,将歌曲推向高潮。以“一曲出塞曲,慷慨越千年”的赞叹结束全曲。
在歌唱过程中,演唱者不仅要很好的展现作品,诠释作品,重要的是要能很好地表达和领悟创作者的创作目的[2]。因此,在完善演唱技巧的同时,演唱者还要加强文化底蕴与修养,通过学习体会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结合历史史实,更进一步的提高对自身音乐作品的了解掌握、感悟力、表现力及创新力。
歌唱的整体是以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构成,二者不可分割,声音要柔刚并施,精神集中并放松。准确的发声、优美的音质和歌唱的表情都能产生共鸣的美化。歌唱的音色、音量、状态的协调都需要用正确的呼吸。在歌唱时无论歌唱得多么投入,都要能驾驭自己,控制好自己的音准、歌词、节奏、气息,同时要驾驭好作品情绪的起伏变化;最重要的是能驾驭观众,让人能够深深的叹息,能够震慑到人的内心,这便是作者和演唱者共同的成功。在对《昭君出塞》进行二度创作时,要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情境中,更重要的是,对歌曲情感起伏的细节处理要重视,以便在演唱中能够更好地进行不同语气、不同情境的歌唱处理,使音乐形象能塑造得更加贴切、生动,更能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表演中要化“我”为昭君,歌曲的第一部分要以第一人称演唱。虽然她别离家园,但她是以汉朝公主的身份,并且胸怀大志,故演唱时不能哭哭啼啼,要以略带忧伤、委婉舒缓的语气演绎依依不舍和深深的眷恋之情。昭君对前去的那片土地甚是茫然,没有人让她得以倾诉自己忐忑的心情,她只有轻拨着琵琶的琴弦,伤感中带着一份优雅与从容,在演唱顿音“琵琶”时,一定要轻,口型不能大,“弹”字要略带哭腔[3]。第二句的“从此”要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语气由轻到重,感情从希望到决心,既渲染出昭君和亲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又体现出昭君甘做牺牲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间奏部分要勾画出匈奴人民粗犷的性格,以载歌载舞欢迎昭君的场景冲谈她的思乡之情,为到达匈奴做铺垫。间奏之后的第一段词从感官上描写出了策马塞上的昭君,所以昭君的演唱者要置身于此,用歌声表现出蔚蓝的天空、白云和辽阔的大草原。第二段词要演绎出匈奴人民用最热烈的民族方式来迎接昭君,勤劳淳朴的阿妈、热气腾腾的奶茶,让昭君从嘴暖到心,让自己仿佛又回到了的亲人身边。看着两族人民安居乐业并且相处和睦,慢慢冲淡了昭君对家乡的思念。最后,演唱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激情地表现出王昭君为两族的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声腔和情感的处理
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为技与艺,即声与情,二者不可分割,构成歌唱的整体: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声与情相辅相成,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能够同时进行,使声、字、情融为一体,既充满激情又能放松自如的进入演唱的状态,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在歌曲《昭君出塞》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润腔的技巧,带“点缀”色彩的旋律即是装饰音,使原本的形态基础上更加美观。譬如在演唱“园”“关”“弹”时,要把歌曲内容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展现得更具体,使音乐的表现力增加,就要通过对润腔的处理,突显出昭君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
每首声乐作品都要用“真情”去演唱,歌曲中如果缺少了感情就失去其自身的本质意义。注意力必须集中,感情投入地全神贯注,贯穿始末,不可受外围环境的影响,情绪的连贯性不能受干扰,当情感得到解放,声音效果才能达到自然而舒畅,感情表达才能更完美,“有声又有乐”才是歌唱的艺术[4]。
《昭君出塞》开始部分用舒缓委婉的旋律阐述了王昭君出嫁匈奴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四小节的钢琴伴奏织体采用拟态手法,能够把人充分地带到故事的情境中,我们仿佛可以望到乘载着昭君的马车在缓慢地向前行驶着,带着些许不舍,含着些许幽怨。用重低音开头,塑造凄凉空旷的大漠。速度加快的中段,运用节奏型表现场面的喜庆,“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绿草绕毡房,牛羊接蓝天。胡笳迎远客,长袖舞蹁跹,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欢快的旋律和奔放热烈的间奏把人们带到了辽阔美丽的塞外草原,这里不仅有绿草毡房、牛羊群和蓝天、还有热情豪爽的牧民[5]。昭君渐渐忽略了心中的不舍和幽怨,和当地牧民的歌舞融在一起。紧接着有四小节的间奏使情绪再次发生变化。从较低的旋律起音,回眸远眺间的不经意,让昭君沉浸在歌舞中还仿佛看见一望无际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滚,夕阳西下,黄昏来临,袅袅炊烟在柔和的晚霞里升起,一片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呈现在中原大地。真可谓是景中有乐,乐中见景,画音相融,浑然一体。
作曲家充分调动各种民间音乐音调素材,将现代创作技术与传统戏曲表现手法杂糅,融 “传统”于“现代”,通过民歌作品塑造出生动的独具鲜明时代的风格。借鉴多种古曲,如塞上曲和琵琶曲,并添加了春江花月夜、内蒙民歌等歌曲的旋律,使这段快板音乐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对艺术歌曲《昭君出塞》当中音乐性、文学性、历史性素材的学习与解读,不断深化自身演唱的情感表达与行腔技巧,相信这首艺术珍品将以美好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邬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艺术诠释[J]. 群文天地. 2011(16)
[2]冯志莲.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王志信近年作品初探[J];人民音乐;2002年04期
[3]曹洋.声乐作品《昭君出塞》表演艺术的再创造[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1)
[4]曾南英.谈歌唱表演艺术中思想感情的表达[J]. 新课程学习(下). 2011(06)
[5]尚子渊.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完美契合[J]. 青年文学家. 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