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胜
让中层干部多站在校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新上任的执行校长在教师群里发了一则全校大扫除的《通知》。我看到后,马上给该校长发了一条短信: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你来做,这些事情应该由分管此项工作的主任来安排;你只有逐步放手,在工作中才会越来越从容;即便暂时放不了手,也要学会培养中层干部的这种意识。
这位校长回复短信说:本来之前就安排了一名中层干部去落实,可是这两天她为班级文化、教师节、师德师风建设、学生会竞聘等事情忙得晕头转向,另外一名中层干部恰好因急事请假了。刚刚开学,学校的基建工程还没完工,设施不齐备,确实比较忙乱。加之学校的中层干部也是新任命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是很默契,导致学校许多工作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
我告诉他:你可以把工作安排好,然后让中层干部去具体落实,你再强调和督办。后来,当我再次提及此事时,该执行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把中层干部推向前台,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让分管此项工作的中层干部安排布置工作,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这样更能让中层干部感受到校长的信任与支持。
校长亲力亲为去做一些事情并非不可,但是对于一所新学校,面对中层干部急需培养和锻炼的客观现实,校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策略——统筹安排,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一竿子插到底”。
当校长,最好不要干中层干部的事情。相反,要通过积极引导,让中层干部站在校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创新地工作。即使帮助中层干部出主意作安排,也应由他们自己去安排落实。
让全校教职工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校长,您每次就直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蛮好吗?”“我们想了几天的方案,在您这里总是通不过,还要我们再思考,太浪费时间了。”“有时候反复思考,反复修改方案,可最后还是按您的思路来做,太打击我们的自信心了。”“我们就是执行者,您直接安排我们怎么做,这样效率肯定会高很多!”
这是近一段时间,我与学校中层干部之间的一些“对话”。刚接管这所学校不到半年,管理干部已经适应了“安排—执行”和“布置—检查”的工作方式,以至于在制定各部门学年工作计划时,总是先要征求我的意见:校长,除了上级安排的活动外,我们学校还需要做些什么?我一贯的反应是:你怎么想的呢?一般得到的回应是还没有想。于是,我的答复是:各部门拟定计划后再组织讨论。
可是等拿出计划初稿集体讨论时,又会面临我这样的追问:为什么做?活动目的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面对追问,中层干部的压力更大了。这样,每项计划往往需要修改两三次才能基本通过,而且是“在校长的循循善诱下才搞定,表面上是我们自己制定出来的,其实大多是校长的思路”。所以,有中层干部“建议”:校长还不如直接把工作思路和计划告诉我们!
安排、布置、执行、落实,短期内的确会提高工作效率,但长此以往,中层干部就会成为一个单纯的任务执行者,他们工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怎么体现和发挥?中层干部又怎么能独当一面,进而走上更重要的管理岗位?
让全校教职工都有想法,为他们装上自主前行的发动机,这应该是校长的追求。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当然,是在理念和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校每名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