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不仅仅是内容

2017-01-13 20:10吕红芳潘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旧版编者拼音

吕红芳+潘静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一年级新版语文教材使用已近一个学期。笔者在使用中发现,这本被称为“部编本”的教材除外观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开本更大,图文更美观),在编排思想上也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一、凸显知识目标

以往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编者围绕单元主题选文时,更多关注的是人文性,而忽略了知识的训练。这样处理的结果,是让广大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往往不知道究竟要教什么。

新版教材采用的运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法,是对这个问题的有益探索。所谓“双线”,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即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如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并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内在逻辑,分布到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笔者以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具体说明:

从上表不难看出,新教材强化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整本教材中,知识体系的编排线索很明晰,力求“一课一得”。为了增强趣味性,减轻学习难度,编者常常采用活泼的形式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如《乌鸦喝水》后面,编者通过学习伙伴的话——“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见上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段。

二、尊重成长规律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适合于学习什么知识、适合于采用哪种方式学习知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忽视这种规律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新教材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方面也做了大胆尝试。

1.先识字再学拼音

新教材由四个板块构成:入学教育、集中识字、拼音、阅读。这种编排体系与旧版最大的区别,是先认识一些常用字,再教拼音。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年级学生入学焦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拼音上,因为学生上学之前接触较多的是汉字,而不是拼音,一上学就学拼音不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开学时先认识一部分常用字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他们顺利地实现幼小衔接。

2.调整了识字进度

新教材一至六年级共安排了认识3000个字、会写2500个字的学习任务。从总量上看,新教材与旧版教材完全一样,但编者对识字进度和写字要求都做出了调整。识字方面,一年级上册的识字量由400个减少到了300个,幅度达25%;写字方面,旧版教材要求学生将每课的生字描红一遍、抄写五遍,而新教材改为描红一遍、抄写两遍。

之所以这样调整,一是因为刚入学的学生手部肌肉还没有发育好,适当地减少写字数量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二是识字、写字数量减少后,学生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优化了教学情境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编者更注重优化教学情境,让情境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我们来看看旧版教材和新版教材中《z c s》与《zh ch sh r》的情境图对比。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新版教材改变了旧版教材“单幅、单一”的配图习惯,将情境图整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整合后,图画的故事性更强,展现的场景更有趣。按照这样的场景组织教学时,教师可以一边声情并茂地讲故事,一边范读(写)这几个字母。当把生动的图片变成好听的故事时,乏味的读、写就变成了快乐的乐章。

4.突出口语交际的地位

口语交际不是新版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但内容有了变化,如增加了你说我做、传话游戏等。这样,口语交际就更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让他们乐于参与。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聊天、模拟生活情境、看图讲(编)故事等方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善于交际,并在交际中增强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彰显阅读的重要性

新版教材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两个教学板块,这两个板块的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广泛阅读。

比如,入学教育部分安排了“我给大家讲《西游记》里的一个故事”的读书、讲故事活动,识字部分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活动。这些活动把阅读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目的是让学生一上学就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并逐步爱上阅读。

(作者单位:鄂州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旧版编者拼音
编者语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编者语
编者语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与旧版内容对照(关于建筑物的防雷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