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大钊治疗疑难杂症验案四则

2017-01-13 09:49:48梅和平梅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齿龈白术甘草

梅和平,梅君

1.宜昌市中医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2.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梅大钊治疗疑难杂症验案四则

梅和平1,梅君2

1.宜昌市中医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2.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名医经验;梅大钊;痞块;牙疳;癫病;泄泻;辨证论治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梅大钊主任医师为湖北省首届中医名师,业医60余载,学验俱丰,以中医药治疗临床疑难杂症独具特色,虽已耄耋之年,仍在行医。兹整理其验案四则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46岁,2009年11月17日就诊。2006年5月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近半年来,感觉右上腹疼痛,脘腹膨胀,形瘦食少,面色黯黑,环唇青黯,头昏乏力,皮肤粗糙,颈胸部见红缕赤痕,指甲呈匙状,下肢浮肿,月经半年未潮,舌黯、有瘀斑,苔薄白,脉关尺细弦而涩。彩超示:肝脾肿大。肝功能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0 U/L,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96 U/L,总胆红素53 μmol/L,直接胆红素43 μmol/L,血小板80×109/L,西医诊断:早期肝硬化。中医诊断:痞块。辨证:病程日久,肝脾受损,瘀血郁积。拟活血化瘀散结、健脾养血柔肝。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牡丹皮、柴胡、土鳖虫、黄芪、川芎、郁金各10 g,香附、延胡索、当归、赤芍、石见穿各15 g,八月札20 g,丹参、鳖甲(先煎)各30 g,甘草6 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1月28日二诊:药后肠鸣,大便得泻,脘腹胀气略宽,月经已行、色黯有块,小腹痛,乳胀痛,神疲形瘦,纳差。宜实脾在急,勿令木乘土位。守方加党参、牡蛎(先煎)各20 g,白术、鸡内金各10 g,三七粉(冲服)6 g。继服20剂。

2009年12月19日三诊:腹胀及右上腹疼痛减轻,精神渐佳,舌黯、瘀斑渐退,舌边尖已现淡红,脉象较前流利,唯关尺尚细涩。守方去红花、土鳖虫,改黄芪30 g、白术15 g,加阿胶(烊化)10 g。继服20剂。

2010年1月10日四诊:腹胀腹痛已失,下肢浮肿已消,皮肤转润,纳可,舌黯由舌尖渐退至舌根。复查肝功能已正常,血小板120×109/L。仍须实脾养肝,少进攻坚之品,守方以赤芍易白芍20 g,减丹参剂量15 g,加枸杞子15 g、茯苓20 g,活血化瘀,兼顾扶正。调治3个月后,面、舌色明显好转,肝功能及血小板稳定,复查彩超示肝脾肿大较前缩小,精神恢复正常,颈胸部红缕赤痕亦隐而不见,已能正常工作。继行上法3月,重用益气健脾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诊为痞块,表现于面、舌、唇色黯,实为瘀血郁积之证,梅老治以活血化瘀为主,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牡丹皮、郁金活血攻瘀,行血分之瘀结;丹参、香附、赤芍、川芎活血行气,使气行则血行,可加强止痛效果;延胡索既能活血行气,又有良好止痛之功;鳖甲平咸,色青入肝络而搜邪,味咸软坚而散结;柴胡之苦平,疏肝解郁,且导群药入肝;石见穿、八月札疏肝理气散结,凡郁者可令心宽。其舌黯瘀斑,形瘦腹胀,正虚邪著者明矣,故辅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补肝体、助肝用;党参、白术扶正实脾,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且有补中健脾利水之力[1];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结块,还可收敛固涩,以防前药化瘀太过,伤及正气;土鳖虫入肝经,化瘀消痞力佳;鸡内金运脾健胃又有化坚之效;三七化瘀力强,又可防内脏出血;阿胶甘平入肝,滋阴养血而止血;枸杞子之甘补肾养肝,母令子实;茯苓健脾利湿,以防土壅;甘草之甘缓中补虚,调和诸药,取其缓而化之之意。诸药合用,既攻且补,柔活兼用,活血而不耗血,祛瘀而能生新血。全方活血化瘀、疏肝实脾,治疗肝脾痞块,面黯舌瘀,疗效满意。

案例2:患者,男,11岁,1961年4月10日就诊。该患儿于1961年3月15日麻疹后期旬余,身热口渴,初牙龈肿痛,次日齿龈边变黑,迅速腐烂,口唾血水,秽臭难闻,大便燥结、三四日不行,小便短黄,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齿龈炎。中医诊断:牙疳。乃麻疹后余热火毒上攻齿龈,急宜泻火解毒消疳为治。处方:石膏20 g,水牛角粉(冲服)、玄参各15 g,连翘、黄芩、牡丹皮、竹叶、芦荟、银柴胡各10 g,胡黄连、栀子各6 g,酒大黄、甘草各5 g。3剂,每日1剂。水煎后,先口漱,次口服,再口噙,每日4次。另外用消疳去腐散:冰片1 g,煅人中白5 g,枯矾2 g,麝香少许,乌梅炭2 g,共研末,吹腐烂处,每日2次。

1961年4月14日二诊:腹痛,大便排出漆黑便、日行二三次,乃余热未尽。守方去大黄,继进3剂后,舌质红,脉微缓,齿龈糜烂好转,汗出症缓,纳差,乃脾肺久伤,皆虚而不宜久攻,宜补脾益肺、清热消疳。改方:太子参20 g,白术15 g,山药、当归、生地黄、白芍各10 g,甘草、莲心、淡竹叶各6 g,继服5剂,浓煎,每日3服,外用药依旧。另用豆浆和粳米煮粥食,2周后告愈。

按:牙疳一证,可分为走马牙疳、风热牙疳。其中走马牙疳发病急速,势如走马,多由疫疠疹痧后,内热炽盛,余毒未清,毒火上攻所致,其状初见齿龈边缘肿痛,随即变黑腐烂,流出紫黑血水,气味恶臭,甚则齿落、腮穿、鼻塌;风热牙疳由素体胃经蕴热,与外感风邪相搏,炽火上攻所致,其状发病急速,温热二三日后,牙龈腐烂,出血口臭,疼痛剧烈,不致于腭破腮穿,一般半月可愈[2]。

本案乃麻疹后余热毒火上攻牙龈而发病,来势迅猛,齿龈腐烂迅速。故急宜泻火解毒消疳为治。方以大黄、石膏、栀子大寒之品攻下火毒由肠腑而去,为主药;黄芩、连翘、玄参、水牛角苦寒,清热解毒为佐;牡丹皮、竹叶辛苦而寒,清除疹后余热为辅;芦荟、胡黄连、银柴胡清热消疳,甘草之甘调和诸药,协同群药消疳解毒,并防苦寒伐胃之弊,取其以缓之之意,共为使药。另外用消疳去腐散解毒排脓、祛腐生肌,以保住颜貌,终未损及患儿鼻梁,实属万幸。

案例3:患者,男,24岁,2002年秋因高考落榜,情志抑郁而不能自拔,沉默寡言,羞于见人,暗室避藏,弃床睡地,弃凳站立,纳不知饱足,餐后碗筷投之于地,自肆看电视,其父善医,病案曰:“郁深、静、暗、无见天日,阳光被霾,阴寒内聚。遂兴阳以桂、附,驱寒以姜、辛,解郁以柴、芍,3剂,水煎服,每日1剂。四日后的黄昏,病势反常,惊恐呼叫:来了!来了!其父自叹曰:‘病到如今,只有如此。’”于2003年3月3日邀梅老与师兄同诊,见其状,蓬头垢面,神色惊慌,语无伦次,诊左脉沉细而结。中医诊为癫病。辨证:因郁致病,神耗如溃,恙情振复,非朝夕可缓。议以醒脑解郁,怡悦开怀。自拟乐以忘忧汤:柴胡、郁金、天竺黄、橘皮、法半夏、石菖蒲、当归、徐长卿各10 g,瓜蒌仁20 g,香附30 g,白芍30 g,炙远志、甘草各6 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3年3月14日二诊:右脉沉细无力,神识时清时糊,饥而可食,食则放碗落箸。但忧郁绵延,眼眶黯黑,仍属痰滞于脾,前方加胆南星10 g,继服6剂。

2003年3月21日三诊:脉细弦,病有回机,昨日曾呕吐痰涎半盂,现神色异常欣快,语言有序,守方去郁金加白术15 g,扶土化痰。后守方出入,继服1个月善后。

按:本案患者因高考落榜,所愿不遂,忧思不解,气结痰凝,痰阻气机,神明被蒙,诸窍失司,神志失常,而缺乏欢乐,满面愁容,久则成精神抑郁证矣。梅老认为,久郁动肝伤脾,“郁痰”作祟。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并领群药入肝;香附、天竺黄、瓜蒌仁开胸利气、化痰散结;法半夏燥湿化痰,橘皮理气化痰,两药相伍,湿去则痰消,气顺则痰降;石菖蒲、炙远志开窍醒脑而降痰;徐长卿辛温无毒,祛痰散结,对神志异常的蓬头垢面、默默不声有很好的疗效;当归、白芍柔肝养血,有扶正驱邪之功,并防香燥暗耗阴血;甘草与诸药和谐解郁,豁痰宽胸开怀,振奋精神。二诊时,患者眼眶黯黑,乃痰滞脾土,故加胆南星化痰。三诊时果见痰吐,恙轻神兴,遂用白术扶土护正,如此调理,则“郁痰”随之而解,终使痼疾获愈。

案例4:患者,男,12岁,学生,1992年5月21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3岁时曾患2次肠炎,尔后大便陆续稀溏,药已九载。刻诊:患儿面黄肌瘦,纳可,但食毕即登厕,即《幼科心法要诀》所谓“整吃整拉”,渴喜热饮,肠鸣漉漉,小便短少,舌质淡,脉细缓。询问其所因,恣啖冷饮,素嗜零食。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中医诊为脾虚泄泻。辨证:脾胃日伤,运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治当输脾利水。方选《奇效良方》春泽汤加味:太子参、山药、麸炒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各10 g,肉桂、乌梅、车前子、大枣、甘草各6 g,生姜3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2年5月26日二诊:大便日行2~3次,口不甚渴,小便清长。乃精神渐有生机之象,守方生姜易干姜,再进3剂。

1992年5月31日三诊:每日腹泻l~2次,余症均减,守方去车前子、猪苓、肉桂、泽泻,改麸炒白术15 g,加黄芪15 g、莲子10 g、桔梗6 g,继服10剂后,大便基本正常,面色荣润。续用前法调理脾胃半月以善后。

按:本案乃久泻失治,素贪生冷,脾胃日伤,一则运化失常,胃中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故食即腹泻;二则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饮食消化未净,大肠传导失职,故尿少而粪多。故治宜输脾利水、泌别清浊。《医宗必读》曰:“泄泻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隘,不忧巨浸。”故药用猪苓、泽泻、茯苓、车前子甘淡渗湿,乃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意。用健脾之品太子参、山药、麸炒白术化精微、止泄泻,使大便自调;少佐乌梅、甘草二味,酸甘相合,以防过渗伤阴之弊;引以姜、枣,调和脾胃;妙在肉桂入膀胱化气行水,水道畅利,则水谷自分而大便自调。全方理中不忘化气利水,何虑大便不实哉。

2 结语

以上四则疑难杂症案例反映了梅老善于辨证论治的技巧。案例1因病程日久,瘀象丛生,以黯、痛、胀为辨证要点,投膈下逐瘀汤获效。案例2乃麻疹后余热火毒侵犯齿龈而致牙疳,全凭清热解毒、泻火消疳收功。“怪病多因痰作祟”,痰既成,壅于体内,痰郁互阻而发癫病,故案例3用乐以忘忧汤加胆南星直接着眼于痰,果然治月余而复如常。又脾胃乃后天之本,其本得固,则诸脏得养,故案例4泄泻宜健脾分利,而使九载之苦若除。

[1] 张天博,张培彤.张培彤应用茵陈五虎白蛇汤治疗肝癌验案[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4):112-113.

[2] 秦伯未,李岩,张田仁,等.中医临证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82.

10.3969/j.issn.1005-5304.2016.12.029

R228

A

1005-5304(2016)12-0113-03

梅君,E-mail:413050978@qq.com

(2016-03-24)

(2016-05-10;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齿龈白术甘草
竟然是甘草惹的祸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8:04
牙齿松动,地黄独活酒漱口
牙齿松动,地黄独活酒漱口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1:00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2
大学生不同口腔情况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的对比研究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9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6:59
白术的不同炮制法对临床作用的影响
HPLC测定光果甘草中光甘草定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