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作物生产与农村居民收入关系的探讨

2017-01-13 05:44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曲奕威王桂芳
河南农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济作物瓜类纯收入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曲奕威 王桂芳

河南省经济作物生产与农村居民收入关系的探讨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曲奕威 王桂芳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攻坚克难补短板的时期,至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届时将超过3 000美元,达到当时的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截至2014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3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 416元,按照6.8汇率折算,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已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增长压力较大,需要在5年内至少实现翻一番。因此,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促农增收。随着作为主粮的小麦、水稻和饲用的玉米遭遇价格严重倒挂和“两个天花板”的压力,对农民的增产增收空间越来越有限;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受市场调控作用的影响更多,未来在提质增效和促农增收上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大。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1978—2014年的经济作物生产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以期找到最优的经济作物生产规模,减小经济作物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促使农民增收步入良性轨道。

一、河南省经济作物历年生产情况

从河南省1978—2014年的经济作物变化走势可知(图1),经济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面积由1978年的1 735 khm2增长到2014年的4 568 khm2,增长了2.63倍;产量由1978年的770万t增长到2014年的9 574万t,增长了12.44倍。从走势看,面积在2006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棉花面积的大幅缩减所致,此时棉花的生产中心由内地向新疆转移;产量上1978—1993年产量增幅缓慢,1994年后开始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1992年后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农村进入了基本政策稳定期。

图1 河南省经济作物历年产量和面积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2014年总体呈增加趋势,2014年达9 416.1元,是1978年的89.93倍。但国家货币供应量(M2)在此期间增加更快,2014年达1 228 374.8亿元,是1978年的5 794.22倍,可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会在M2更快的增长下被稀释,因此,仅从收入金额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情况。鉴于我国社会长期呈现二元结构,政策和资金倾斜重点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切换,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农民收入的指标进行分析(图2)。

图2 河南农村人均收入的变化

由1978—2014年的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走势来看,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走势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比值呈快速上升趋势,原因是此期间改人民公社制为家庭承包经营制,重构了农村微观经营主体,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第二阶段1985—1994年比值下降,原因是此期间农业政策发生明显变化,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农业投入减少,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着力调整农产品流通体制,让更多的农业剩余支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机制全面取代计划调节手段,并在1993年通过立法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第三阶段1995—1998年的比值止跌回升。第四阶段1998—2003年比值迅速下滑至最低位0.32,虽然1995年后国家提高粮棉收购价格,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也未能阻止比值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民营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转移,人口红利开始集中贡献给城市化进程,曾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土地制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第五阶段2004—2009年比值走势平稳,此期间农业政策较稳定,国家实行统筹城乡发展,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政策,自2004年开始试点取消农业税,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同时从2004年开始实行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促农增收政策,稳住了比值下滑。第六阶段从2010年至2016年,以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为标志的变革,将农业经济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中,在各项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机制的不断完善,农业规模化经营得以快速发展,比值开始稳步回升且预期仍有大幅上升空间。

三、河南经济作物生产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

由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作物的生产并不与农民的收入挂钩,更多的是受政策的影响。1990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主体的作用得以体现,经济作物的生产开始真正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因此我们以1996—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偏相关系数均不明显,说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是受多因素影响,当在其他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某一变量与因变量并不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为了找到各经济作物生产对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的贡献和效应大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直接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为:花生、茶叶、芝麻、水果、烟叶,说明花生对促进农民人均收入贡献最大,其次是茶叶、芝麻、水果、烟叶等经济作物。

表1 河南历年经济作物面积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的相关性分析

间接通径系数显示(表2),各经济作物面积通过与花生面积相互协调对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的影响较大,其中瓜类面积通过花生面积对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的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蔬菜、茶叶、水果。说明要提高农民收入,在保证花生生产面积的同时,依次兼顾瓜类、蔬菜、茶叶、水果生产面积,构建促农增收的合理经济作物种植结构。

表2 河南经济作物面积与乡/城人均收入比值的间接通径效应

通过对河南省1994—2014年经济作物面积总和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图3),结果显示,相关系数达到0.87,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对两者的走势进行拟合显示两者走势符合一元二次函数,其决定系数为0.75,能较好地反映两者的走势。通过拟合函数的特性可知,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存在极大值即农民收入最大化时的河南省经济作物面积,计算结果显示,当河南省经济作物面积在4 044.74 k hm2时,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达到最大值0.42。

图3 河南经济作物面积总和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的关系

通过对历年河南省园艺作物的面积变化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图4),得出最优回归方程为y = 0.00 000 000 014×3-0.00 000 121 016×2 + 0.00 331 007 432× -2.47 703 262 348,相关系数达0.96,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我们可以通过该回归方程进行园艺作物面积预测指导,在预期农民收入的情况下,更合理地发展园艺作物面积。

图4 河南园艺作物面积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的关系

通过对历年河南省瓜类面积变化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图5),结果显示,拟合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系数达0.701达极显著相关关系,且存在最大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0.43,对应的瓜类面积为223.31 khm2。

通过对历年河南省花生面积变化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图6),结果显示,两者呈指数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501达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对于河南的种植结构来说,花生的种植面积对农民增收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稳步扩大花生种植面积,促进农民增收。

图5 河南瓜类面积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的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除了受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之外,经济作物中对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贡献较大的依次是花生、茶叶、芝麻、水果、烟叶,说明在过去的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真实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的提高主要依靠这几种经济作物面积的增长,与此同时还应兼顾瓜类、蔬菜面积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协同作用。

图6 河南花生面积与乡/城人均纯收入比值的关系

受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总量的限制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河南省经济作物总面积应控制在4 044.74 khm2,其中瓜类面积控制在223.31 khm2;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主要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呈“S”形的波动走势;对于过去在农民收入中贡献最大的花生,则呈指数型增长关系。综合来看,在经济作物总面积和瓜类面积保持一定的情况下,种植蔬菜、水果应充分分析市场规律,适时预测价格走势来指导蔬菜、水果的生产面积。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花生耐瘠薄、养地、适应性广的特性,按照各地具体生产条件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作物瓜类纯收入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瓜类炭疽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瓜类灰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瓜类蔓枯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油茶的家族种植与相关诉讼研究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