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人文的文化误区

2017-01-13 19:46黄开泰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情人文精神关怀

文/黄开泰

学者视点

走出人文的文化误区

文/黄开泰

人文的文化认识,有的模糊笼统,有的自私自利,有的用人情代替人文。人文是人性之善的文化精神,人文关怀是通过人性文化在实践之中体现出来的对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关怀。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性文化,中医学是人性医学,是真正能够发挥人文关怀的文化。由于世界的野性竞争,人性堕落,人类有了“未央绝灭”的危险,呼吁人性,弘扬人文,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文化 人文 医学人文

文化是人发明创造的,发明创造文化的人的理性,决定文化理性,使文化具有了一定的内在精神,进而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路线和原则。文化理性可以分为生命理性和物质理性,人文是具有生命理性的文化,是尊重自然,尊重人,不用理论逻辑规范自然,不用技术标准确定人的文化。

模糊笼统的人文

关于人文的认识,多种多样,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三类。

一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指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从小的方面讲可指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一个感悟和认知。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

这样人文含义笼统含糊。世界文化多种多样,精神意识、道德标准各不相同,而人的内心世界不断变化,行为结果评判标准各异,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什么样的道德修养,什么样的知识属于人文范畴;什么样的主体精神,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什么样的行为结果具有人文价值,没有善恶,没有好坏,没有生命理性的基准,人文就含糊不清。

二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这是比较普遍的认识,得到了公认,既包含所有的人类文化,又特指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文化精神。人是文化主体,文化以人为本,但文化如何认识人、如何理解人,是人文的必要前提。不能正确认识人,不知道人的根本利益,人文就不能形成。

在文化里,人是什么?人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文化不同,答案不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是自然完整性的生命存在,是多维联系的客观存在,是天人合一的,人的根本利益是健康长寿和天长地久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文化重视物质财富,把经济作为人的最大需要,科技文化则物质至上,依据显微镜逻辑(依赖仪器、有着实验规范,具有直观性,清晰、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数值化表达等特征的逻辑,我称之为显微镜逻辑)确定人,人是生物,是肉体结构,是基因蛋白,是物质形态。科技方法把人分解得七零八落,不同组织器官,成为不同理论的客观基础,皮肤是皮肤,骨骼是骨骼,肝是肝,肺是肺,理论壁垒森严,专科互不相通,文化重视、尊重、关心、爱护的对象还是人吗?

三是:1.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辞海》。2.指礼乐教化——传统。3.泛指各种文化现象——通识。4.人事,多指人世间事——古义。5.习俗,人情——人文风俗。6.寿命、教育水准、生活质量——联合国人文指数。

这6个定义内容繁杂,各不相同,莫衷一是。

唯我自私的人文

人文是西方文化提出来的一个名词,又有人文精神一说,从人们对人文的解释看,人文精神是人文的内在精神,可以把人文看成是人文精神的简称。人和文的关系是双向的,人创造文,文服务人,理解人是认识人文的前提条件,人在文化中的地位反映人文精神。

西方人文主义有三类: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演化人文主义,皆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神圣的,地球上的其它生物都只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存在。自由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由,社会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平等,演化人文主义相信人种进化优秀或退化低劣。西方人文主义虽然以人为本,但对人的本性,对人的生存关系,对自然公平和生命公平,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着眼于经济利益,所以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只能说是以人为中心、人至高无上的一种文化理念,或称为“人类中心主义”。

西方人文主义方兴未艾,但是因为人的灵魂之中的野性贪欲,人文主义演变成为了自私自利的文化理念,一切为了人的需要,为了“我”的利益,人变成了没有良心、没有善的恶魔,人性堕落,生态恶化,人类面临“未央绝灭”的威胁,如《人类简史》说的那样:“人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不负责任。我们让自己变成了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则,我们也不用对任何人负责。正因如此,我们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只为了寻求自己的舒适和娱乐,但从来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1

人情关怀的人文

医学的人文关怀呼声日益高涨,但细细思考,人们呼吁的人文关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而是人情关系上的人情关怀。

人文关怀是文化观念、逻辑规则、概念体系主导下的临床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尊重、热爱和关怀,只要运用人文医学从事临床医疗,人文关怀就在其中。医生的临床态度是需要的,但不是主要的。医学文化把人当成“庖丁解牛”的对象,没有对人的基本尊重,没有自然客观的人文意识,无论医生多么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他的具体医疗对象都不是人,而是病灶,是血糖、血脂、血压等物质实在。人在临床中消失了,医治的不是自然完整性的生命体,医生再好的服务态度,都不是人文关怀,不过是人情关怀罢了。

“医学是人的科学,人的科学不讲人文,不讲人性,不讲善,是不可思议的。医学的人文内容是内在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给的。”2人文不是人情,人文内在于文化,内化于基本观念、逻辑规则、概念体系等文化要素之中,是文化本然的存在,和医生服务态度不是一回事。人情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情感意识和情感交流,与个人修养息息相关。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医生关心病人、尊重病人,认真负责,和其他职业的人尊重人、关心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并无本质区别。

人情关怀需要人的道德修养,往往修养差的人,人情素养差,很少有人情关怀。医生的修养,一是医疗技术,二是服务态度,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医疗技术高,服务态度就好,反之亦然。医疗技术靠学习医学理论,通过理性积淀临床经验,有没有面对病人都一样地存在;服务态度靠道德修养,发生在和病人发生联系的临床过程中,没有面对病人就无须人情关怀。如今医学界提倡的人文关怀,以医生的道德修养为标准,信任、仁慈、谦逊、尊重、宽恕、诚实、尽责等等,将医生的服务态度和医学的人文关怀等同起来。人文关怀取决于医学文化,取决于临床模式,取决于理性思维,医学文化把人当人看,临床医疗把人当人医,才可能有人文关怀;医生服务态度决定临床的人情关怀,体现道德意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对中医的要求,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对西医的要求。

医学不把人当人,临床医疗的目标并非是人的病,即目中无人,再好的人情关怀也无法弥补医学文化的人文缺陷,所以“自从抗生素‘黄金时代’过去之后,当代医学临床治疗体系即从高峰跌落,自此一蹶不振;当代医学的总体效度正经历着令人忧心的‘滑坡’,甚至研究‘堕落’到连一些最基本的健康和医学问题也难以解决的境地,以上医学的‘困境’和‘危象’已引起许许多多的业内人士的惊诧、关注和诘问,一时间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学双重光环下的当代医学伟岸身躯的背后,似乎又多了一重日渐清晰的‘问题少年’的叠影。”3

人性的呼吁

人文不只是医学文化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问题,树立世界文化的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成为世界文化的领航者和掌舵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科技文化、商业文化等世界文化,没有道德意识、没有人性之善的精神,一个关注物质,一个关注经济,没有人,也没有真正的自然客观,对于物质效益和享乐生活很有好处,但对自然客观的生命远景,对人的生存环境就不见得有好处。没有生命航标,没有“天长地久”的人性理念,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沦为当下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工具,奢侈挥霍,垃圾成山,破坏了天空、陆地、海洋的自然生存环境,人类可能失去安身立命的场所,其人文精神在哪里呢?

人文精神的缺失,人类长期沉沦在丛林法则主导的世界。在人类自私的文化活动作用下,自然已经很不自然,许多生物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据估计,全部造礁珊瑚虫物种的三分之一,全部淡水软体动物的三分之一,鲨鱼和鳐鱼物种的三分之一,全部哺乳动物的四分之一,全部爬行动物物种的五分之一,以及全部鸟类物种的六分之一,都在走向各自的灭亡。物种的消失无所不在,在南太平洋也在北大西洋,在北极也在撒哈拉,在湖水中也在岛屿上,在山巅之上也在山谷之中。如果你懂得如何寻找,在自家院落里也可能追踪到正在发生的灭绝事件。对于物种消失的原因,有着各式各样似乎完全不相干的解释。但是,只要对这类事件进行足够深入的追踪,你就会不可避免地找到那个共同的根源——‘一个像野草一样的物种’。”4这个“野草一样的物种”就是没有人性的人!

人类面临大灭绝的威胁,能否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许多有识之士十分担忧的问题。虽然根据考古科学,物种灭绝从智人在地球上迁徙就开始了,但在进入文化社会之后,其灭绝的速度加快,规模空前,有了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之后更是如此,以至于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多样性大厅中的一块展板上这样写道:‘我们正处于第六次大灭绝之中,这一次的原因仅仅只是人类对于生态地貌的改变。’”4如何才能扭转大灭绝的趋势?塑造人性,用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主导世界,用善的理念来掌控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才有可能。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和人文精神?具有生命宗旨,为人的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善”为核心,“仁”为本质,“爱”为作用,“和”为追求的文化才称得上人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文化的实践把尊重人、爱人等理念落实到人的精神,才能是人文精神。人是自然,不是文化创造出来的东西,形态进化自然完成,但人性进化只有靠人自己,运用人文去消除灵魂中的野性,塑造善的人性,让人成为人之形和人之神“形与神俱”的真正的人。人性是人文精神的内核,文化回归人性,形成“上善若水”的理性意识,具有“止于至善”的自觉性,文化才能真正具有人文精神。

人文不是自我标榜的,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而是人性之善的理性所主导的文化,有人的自然客观,有服务人的理性主观,不规定客观,不分解客观,主观理性服从客观真实,主观服务依从客观现实。人文是人类生命觉悟的反应,是人性意识的理性结晶,是善的文化,人要从动物进化为人,只是形态不行,还必须净化灵魂,塑造人性,将人之神从动物野性中解放出来。

《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私自利、野性贪婪,缺乏生命尊重等等,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是人缺乏仁义道德,文化缺乏人性精神的结果。欲要人文,就必须塑造人性,树立仁义道德的理性精神,人能正,则文爱人,则人文之道弘,人文精神就会温暖整个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性文化,致力于人的精神进化,能够正人,能够正文。

“我们要了解,任何文化思想不要被名词限住。时代不同,文字不同;‘人’,则古今中外仍然是这个‘人’。‘人’的毛病,古人有,现在也有,将来也一定有。这个历史,这个世界是人形成的,人的所有毛病,是没有时空差别的。”5由于“人”没有成人,是有毛病的人,人所创造发明的文化,必然带有人的烙印,不那么完善、完美。比较西方人和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文化,文化思想上差异很大,西方找寻物质本源,鼓励消费竞争,发展出了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中国思考人性,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改造人的野性,塑造仁义道德,发展出了人性文化。

理解人性,认识人文,树立人文精神,医学文化需要重视,世界文化同样需要重视。为了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生存远景,为了实现《黄帝内经》确立的生命目标——“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和与“万物共同沉浮于生长之门”而“无有终时”,我们呼唤人文!

1.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08.

2.赵明杰,宋文波.当今医学缺少的是什么[J].医学与哲学,2003,24(12):11-17.

3.钟飞.步入涅槃还是走向终结?——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原点审视和深层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5,26(19):10-12.

4.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M].叶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21,375.

5.南怀瑾.论语别裁(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人情人文精神关怀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情
人情之美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