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堂 医患桥梁—用儒家智慧构建医患关系

2017-01-13 06:12王大千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堂医患论语

王大千

学者视点

孔子学堂 医患桥梁—用儒家智慧构建医患关系

王大千

孔子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源。儒家文化定义的好医生一个中心是“仁”,两个基本点是“精”和“诚”。当前的医患矛盾是社会问题之一端,可以尝试通过在医院引入第三方——孔子学堂,用儒家智慧搭建医患桥梁。

儒家文化 孔子学堂 医患桥梁

孔子学堂

1984年9月2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山东曲阜成立。基金会成立之初,孔子研究还有禁忌。步入正轨后,基金会致力于组织和推动孔子、儒学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作。十八大以后,儒学研究进入新阶段,即从学术研究到普及传播。季羡林先生曾给基金会题词:“传承经典,经世致用”。确实,儒家是生活的、实用的、中国人的哲学,孔子是思想家,但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孔子学堂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孔子思想和具体领域、和时代结合,用孔子思想、儒家智慧照亮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孔子学堂和中国医师协会合办的“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高峰论坛”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习总书记所讲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孔子基金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孔子纪念活动。最有影响的一次是201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 565周年纪念。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可以总结为“三启三落”:“三启”即启示、启发、启迪,孔子思想、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用处?总书记指出,它对我们治国理政有启示,对认识世界有启发,对道德建设有启迪,“三启”开启了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三落”回答的是传统文化今天落在哪里?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空气总要有空间来储存,所以要“落小、落细、落实”,他强调我们的价值观一定要落下来,而不是飘在空中。我们为什么要不断纪念孔子?因为认识孔子就是认识中华民族的特质,就是认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重要途径,通过认识孔子、认识儒学、认识传统文化来找到我们回家的路。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迷路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了。就像空气被污染了,我们要找到污染源头,精神家园污染了,我们就要通过传统文化从根源上来净化,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谈医

文化需要与时代紧紧相连。最近有两部很热的电视剧,一部叫《人民的民义》,另一部是《外科风云》,这两部剧都很重要。腐败已经引起民怨,孔子讲“诗可以兴观群怨”,所以反腐剧很重要。同时医疗剧也很重要,因为医疗是民痛,文化工作者有义务创造更多的医疗剧。怨可以怨声载道,痛却让人痛不欲生。怨是情绪,痛是感觉。医疗剧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医患的方式。谈医患要从医和患两个角度来谈,因为缺少医或患任何一方都谈不上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我们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里来找答案、借智慧。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把“师”改成“医”同样适用。老师和医生在传统文化里都称为“先生”,百业中只有这两个职业称为“先生”。今天我们推崇工匠精神,但在医院里光讲工匠精神是不够的,医生是一个技术+信仰的职业,要求更高。医生为什么要温故知新呢?病人来看病,医生首先看的是人,是人病了,不是病病了,医生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应对个性化的、新的挑战。孔子有很多言论讨论“君子”和“小人”,绝对的君子或小人是不存在的,从君子往下降一降,“先生”是有的,民国的大先生,鲁迅先生……先生是做得到的、具体的、可为的,医生就可以是“先生”。

《论语》里有直接谈到医生的内容,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 孔子引别人的话说,做医生要有恒定、不变的志趣。医生、一生,医生一干就是一辈子,过去的医生很多是祖传好多代、世家,强调恒心、恒志、不变的信念。最早的医生起源脱离不了巫医,巫在当时的时代是很了不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巫”字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支撑着人。巫师是精神的主导者,远古很多部落里巫师同时也是医生,通过精神疗法和经验疗法保卫人们的身心健康。“不恒其德,或成之羞”,今天很多人最后以羞耻的结局落幕,问题就出在不能坚守德行。

传统文化讲“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是医生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仁”,人要有上线和底线,两个人就是“仁”,就要讲“仁”,所以医生首先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水平高只是一方面。“精”和“诚”是两个基本点,“精”是业务水平的精湛;“诚”是态度,很多时候态度比技术更重要。

传统文化中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生要有政治家的素质,即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所以医生也有一些官名的称呼,比如郎中、大夫。《黄帝内经》讲“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古人把医生推到很高的位置。

医患与时代

今天医患的问题主要是社会问题。引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今天社会的复杂,人们内心的焦虑,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没有的。农耕时代没有交通的问题、污染的问题、互联网的问题等,节奏很慢,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问题丛生,我们的医院看的病不是人自身的病,而是社会病在人身上的暴发。笔者在做记者时曾做过一个节目叫“急诊室报告”,每天在急诊室等着就会来新闻,车祸、自身、头破血流……很多问题到急诊室是医疗问题,反映的其实是社会问题,今天是医患与时代的交叉感染。

这个有病的时代有哪些病?最近有调查显示当今社会有十大病,第一是信仰缺失,我们的民众普遍没有信仰;第二是看客心态,大家都是批评家,谁也不愿做建设者;第三是社会焦虑;第四是习惯性怀疑,来到医院的患者怀疑医生是否尽心、是否让自己多花了钱,都是不信任的心态;还有狂躁、娱乐至死、审丑心态、鸵鸟心态、网络依赖,甚至骂祖宗。曾经我们批孔不就是骂祖宗吗?今天各种社会疾病交叉感染、集中暴发。还有贫富差距,社会戾气……有一则新闻,一位女护士给小孩打针,由于小孩乱动不配合,护士两针没扎进去,孩子的父亲一脚就把护士踹翻了。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好老师”,今天有“中国好院长”“中国好医生”,独独没有听过“中国好患者”,患者的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孔子学堂就是试图把孔子引进医患关系,看是否能解决医患问题。

医患桥梁

梁漱溟提出“这个世界会好吗?”他提出质疑,所以他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他在读《论语》时解释自己为什么从佛家走向儒家,他说第一是我可以“以苦得乐”,佛家讲从现世的苦修来死后的圆满、快乐,而孔子讲的就是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孔子告诉人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论语》是能解决问题的,解决不了问题就是没有读懂2。老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里的智慧大到治国,小到可以治家、治病。

医患关系不是在矛盾发生了再处理,而是要做好预防。《南方周末》曾披露某医院和物业签订一项条款为如医生被打,物业保卫科要在几分钟之内赶到,令人唏嘘。今天如何定义医生这个职业?医生是平凡又伟大的工作,平凡是说医生也是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汗水,医生受到训练的时间之长、工作强度之大不是一般职业可以比拟的。医生要有高超的医术、慈悲的心怀、崇高的信仰,如此高要求之下的医生也是普通人。关于这一点要由谁来讲,不是医生自己,不是医院,而是第三方机构。孔子学堂的引进就是孔子进医院,孔子作为第三方进入医院,就使医院成为生命的大学。美国医生特鲁多讲得好“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关心和安慰是患者最基本的诉求,也是对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望闻问切是医生和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曾听去美国看病的朋友解释为什么不在中国看病,他说美国做出一项医疗决定是一个团队,他们和你一谈就谈几个小时。而在中国即便是找了熟人,也就谈十几分钟完事。虽然美国医生不见得治得更好,但他让你感觉到了重视、严谨、学术。

孔子进医院,把医院变成生命的殿堂,如果人出生只有出生证,没有说明书,那人生如此复杂该如何操作呢?《论语》就是生命的说明书。过去孩子出生要吃红鸡蛋,宣告新生命加入社群,孩子要吃百家奶、穿百衲衣、带长命锁,通过这些形式把人和社会进行连接。今天医院和患者缺乏联系,特别是情感上的联系,孔子学堂作为第三方就是帮助教育患者和医生,使之共同建立起这种情感的连接。具体通过正面宣传我们的好医生、好病友,通过在患者等待时间科普基本医疗常识、介绍医生信息,给医生的行为披上更多人性化的色彩来融洽医患关系。梁启超当年在协和遭误诊割掉一颗肾,他特地撰文强调不追究协和责任,他是为了患者能更好地接受西医。夏衍去世前助手说他去“叫”医生,夏衍纠正说是“请”医生。这些故事都可以成为改进医患关系的宣传材料。再者建立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来培训患者。

孔子学堂进医院要把人文理念变成人文空间,把人文教育变成人文体验,把志愿者变成矛盾生成的预防员,把《论语》变成医患沟通的桥梁。让儒家文化来重构医患关系,让孔子的智慧来护佑人生,人文医患的实践正在进行时……

1.论语[M].陈晓芬,译注.中华书局,2016:176.

2.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中国孔子基金会

猜你喜欢
学堂医患论语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如何读懂《论语》?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标准化病人在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探索
森林学堂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