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国强
(1.吉林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共柳河县委办公室,吉林 通化 135300)
探析提高柳河县稻米产业竞争力的意见建议
艾国强1,2
(1.吉林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共柳河县委办公室,吉林 通化 135300)
稻米作为柳河县重要的粮食作物,是该县五大主导优势产业之一。但就吉林乃至全国而言,该县稻米产业的竞争力还相对薄弱,发展中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探索提升柳河县稻米产业竞争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柳河县;稻米产业;竞争力
1.1 稻米生产情况
2016年,柳河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4万hm2,增长0.78%;粮食产量52.6万t,增长1.3%。稻米种植面积2.2万hm2,增长3.9%;AA级有机水稻种植面积720 hm2,增长6%;A级绿色水稻种植面积 0.82万hm2,增长1.3%。种植的品种以吉粳83、通系929、通禾836为主,约占稻米总种植面积的65%。该县稻米产业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围绕优质品种研发、种植技术创新、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2017年,该县谋划建设柳河县稻米产业研发中心,有效地提升了“柳河火山岩大米”的稻米品质。
1.2 稻米质量情况
柳河县地处世界“白金水稻”带的黄金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目前,该县稻谷的垩白度为3.6%,糙米率为89.3%,精米率为84.2%,整精米率为76.5%,蛋白质含量接近9%,蒸熟后直链淀粉含量为16.3%,胶稠度接近80 mm,糊化温度为66℃,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稻米质量排在吉林省前列、通化市第一的位置。
1.3 稻米价格情况
近五年,柳河县普通稻米收购价格较为稳定,从2012年的2.8元/kg到2016年的3.1元/kg,每年涨幅不超过2%,年均收购价格增加约为0.06元/kg,与周边县市相比,处于平均水平,也侧面说明该县稻米优势同周边地区相比,还有释放的余地。
1.4 稻米企业情况
目前,柳河县共有通过QS认证的规模稻米加工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为柳俐粮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分别是大米姐、国信和禾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分别是蛙田、芳谷、基成、丰田等。年加工能力达到42万t,年产值3.3亿元,销售收入接近3亿元。
1.5 稻米品牌情况
在全县26家规模稻米企业中,拥有有机证书企业9家,绿色认证企业5家;2008年“姜家店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柳河大米”被认定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柳河大米”“社稷尚品”“大米姐”等28个主要品牌。
1.6 稻米协会情况
柳河县火山岩稻米产业协会成立于2007年9月,由柳河县政府组织成立,原主管部门为农业局,2011年调整到粮食局,截止目前,已吸纳14家稻米龙头企业为会员。近年来,协会负责该县大米品牌整合和“柳河大米”品牌申报、管理工作,组织研究制定“柳河大米”地方质量标准,截止目前已有柳俐、国信等10家会员企业集中打造“柳河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
2.1 水稻种植品种混杂
目前,柳河县水稻种植的品种有50多个,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仅为5 200 hm2,有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下,品种杂乱导致品质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稻米产业的发展。
2.2 土壤肥力流失严重
该县种植户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过于依赖化肥,5年来,化肥使用量由6.6万t上升至8万t,导致该县土壤板结现象比较严重。虽然该县于2016年开始推广秸秆生物质综合循环利用项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钾肥的施用现象,但是规模较小,整体来看土壤肥力流失现象仍较为严重。
2.3 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且机械化程度较低
多数稻米企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其他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生产基地,没有生产基地意味着没有办法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运作,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稻米生产加工成本相对较高。
2.4 产业化、品牌化进程缓慢
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数是一种松散型的关系,“企业+基地+农户”的机制未能很好的实现,稻米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缺乏紧密的联结机制,仅有国信、大米姐等大型企业实现了“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产业化进程较为缓慢。同时,“姜家店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称号宣传不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品牌辨识度较低。2016年,该县26家稻米加工企业稻米产量仅有6.33万t,产值2.24亿元,获利620万元,上缴税金只有144万元。
2.5 稻米企业资金短缺现象较为严重
该县稻米加工企业都是季节性的加工企业,在新粮下来后,就要大量收购、储备,资金需求量较大。再就是大米销售一般都是售后付款,资金流转比较慢,资金的缺乏严重限制了企业发展。仅从稻米协会来看,该县稻米协会11家主要加工企业年需求资金高达1.2亿元,这部分资金只是用于水稻收购、加工和市场运作,不包括企业扩建、研发等费用。目前,有需求资金的企业能自筹3 050万元,贷款1 730万元,缺口7 470万元,缺口占61%。贷款艰难主要是因为金融部门贷款门槛太高、手续烦琐,而企业有效抵押物少。如圣泉米业市场运作比较好,订单比较多,企业年需资金1 000万元,但自筹资金仅有100万元,缺口900万元。2015年由于资金短缺,通过QS认证的26家稻米加工企业产量仅占产能的14.9%。
3.1 合理规划种植区域
要在生态县和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稻米产业布局,实行“一乡一品”战略,按照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的方式,以圣水、姜家店、安口、三源浦4个乡镇的重点区域建成667 hm2以上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一统河、三统河两大主要水系特色稻米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米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柳河特色的流域米,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率[1]。积极引导、支持农家和企业组建稻米合作社或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对收购的原粮要单收单储,单品种加工,保证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柳河大米”的品质。结合国家、省有关农业项目搞好基地建设,坚持培肥改土、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有效的生产措施,保持土壤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切实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
3.2 科学选择种植品种
要从优化品种结构入手,通过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积极与省、市农科院合作,不断发挥大米姐稻米研发中心的作用,适当引进黑龙江省审定的优质稻米品种,并关注国内外稻米品种发展动态,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国内外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并适合该县气候和地质结构的优良稻米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使优质稻米产业化的主体品种得以推广,将供种、用种、生产加工、营销导入良性循环。以加工企业为主体,实行种子统供、集中连片,按照标准化进行栽培和操作。所有水稻品种一律选用国际一级种子,保证种子纯度、净度和发芽率。政府或主管部门每年要发布信息推荐品种,对推广优良品种和种植优良品种的,政府应按政策予以扶持和补贴资金,坚持做到统一供种,让农民得到实惠[2]。
3.3 加强稻米生产技术指导培训力度
要不断强化对该县农民稻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虽然该县农民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但是该县农民在水稻种植期间仍然奉行老办法、老方式、老思路,建议该县围绕稻米种植等各个环节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朋友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经常性地组织稻米协会企业开展外出考察,学习域外地区在稻米种植上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夯实稻米产业的基石。
3.4 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
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很大原因是众多农民不懂技术,所以,作为县级部门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扎实推进稻米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收割工作,重点要开展机械使用技能培训,解决农民不会用的问题,不断提升稻米产业机械化利用率,实现稻米产业机械化,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用工成本,用机械化实现品质化。
3.5 加大整合县域大米品牌
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在现有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的基础上,本着政府支持、企业自愿的原则,建立起集稻米科研、品种育优、连片种植、精深加工、贸易流通于一体的稻米生产加工经营集团,依托东博会、农博会等大型活动,积极推广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柳河大米”产品,树立统一品牌形象,力争短时间内在国家级名牌上有所突破。
3.6 进一步发挥政府对稻米产业的主导作用
要努力提高认识,进一步更新观念。彻底改变过去在指导农业生产时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切实增强对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战略思想的认识,自觉运用工业理念思考和解决该县稻米产业发展问题,确定一名县级领导主抓稻米产业。要树立诚实守信、自觉履约的守法意识,在政府帮助、引导下,使企业与农户间建立起协调的利益共同体,实行规范的订单生产,探索“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使企业建有相对稳定的优质原粮基地,促使企业快速发展,让农民从企业的劳务、购销、原粮收购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水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要努力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制定鼓励发展稻米加工业政策,组织力量对中央和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现行的稻米加工业方面的政策进行评价,重新制定和完善该县发展稻米产业的优惠政策;借鉴外地促进稻米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柳河实际加以推广,吸引投资者进入稻米加工行业;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实行股份制,吸纳社会闲散资金;金融部门要强化对稻米产业资金的支持,鼓励稻米企业实行行业联保,解决企业缺少流动资金的问题。建立县领导与稻米加工企业联系制度,每年要定期召开稻米流通、加工企业的座谈会或表彰会,表彰奖励他们在发展该县稻米产业中所作出的贡献。严肃查处职能部门的乱收费行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外部环境,让该县的稻米产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3]。
[1]孔德婧.黑龙江垦区稻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2]林佐明.金融视角下稻米加工企业风险调查与思考——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6(06):8-10.
[3]方伟,万忠,杨震宇,等.2015年广东水稻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6(03):7-11.
1005-2690(2017)10-0019-03
F326.11
A
艾国强(1990-),男,吉林柳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