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井忠
摘要:感情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能提高课堂效 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与学生的感情的契合点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活跃氛围,唤起学生的感情投入,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感情;效果;情景;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重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向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中要注重感情,那么,什么是感情?感情是人对客观事实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纪实历史长河的鸿篇巨著,还是小到勾画生活中浪花的散文、小品、寓言、绝句,无不倾注着作家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体现着作家的喜、怒、哀、乐,鲜明的爱憎,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于其中,因此,阐释这些感情与内涵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感情的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有效的促进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切实注重语文教学的感情因素,想方设法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沟通融合,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怎样重感情教学呢?笔者认为在以下三方面:
一、抓住课文与学生感情的契合点
在新语文教材中编有很多文学作品,属于文学或文学的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这些文章不是无情的,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无不蕴涵着奔腾的感情激流,无不凝聚着人类感情的五颜六色,无不是作者心灵的独白。好的文章大都是不平则鸣,是感情而辞发,作家往往是在感情冲动下进行创作的,他们给笔的情景、人物都注入了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的感情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作者、作品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契合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只有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契合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契合点的选择应是对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的句子,但不一定就是中心句或抒情的句子。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老师的艺术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情的投入,从而成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有这样几句:“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而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里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别的一切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的生的喜悦。”这几句正是课文与学生情感和契合点,在教学中,从这几句切入,就能让学生直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因花而思、而忆的复习感情。《最后一课》是法国都德的爱国主义篇,文中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的感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但在文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桥梁文化事业的挚爱,对桥梁事业忠诚的情感……尽管文章内容中情感的程度、体裁、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教学内容中情感的体现,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感情的契合点。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对情感氛围的体验
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要搞好语文教学只有巧妙地创设一个个情境,诱发学生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感情体验,才能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创设情境,充分调动情感氛围的因素。比如: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演体会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情感性。例如:《白杨礼赞》中“一幅傲然挺立的白杨树”的图片展示,学生不仅能知其形美,更能感到其神美,而且能更好地把握住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宋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可以通过放VCD的形式,在欣赏音乐和美的感受的同时,要求学生深入体会作者不因政治失意,妻子亡故而表现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的思想感情。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教师如能用沉静的语言、低缓慢语调、哀婉的语言把作者那种思念亲人,眷恋祖国的无尽愁思拾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三、引导学生,深入的情感思考
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思考的力量,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人物的情感。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短篇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恐怖——希望——恐怖——激怒——仇恨。他们对于勒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呢?通过这些问题去引导学生去探求、思考,学生就会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之所以有这些变化,是因为于勒当初花了他们的钱——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的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回来花他们的钱。通过对问题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一副拜金主义的嘴脸,就跃然纸上。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木兰诗》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木兰有阿姨,可以让阿姨去服役呀,阿姨为什么没有代父从军呢?通过思考,可以看出木兰从军完全是其出于对年老的父亲家庭有着高度的责任感,木兰从军是由其本身的情感境界决定的,这样的思考,学生就会对木兰的形象情感有真切的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注重视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开发利用这一个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素质教学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素质全面积极向上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