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华
【摘 要】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之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校史文化工作中存在着职能指向不清晰、展陈方式简单落后、校史文化荒漠化初现和校史变动频繁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只有加强系统的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大学校史研究,才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和提升。
【关键词】校史研究;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必定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师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学院的科学发展,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且时间较为长久,但其内在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林语堂有言:“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可见,一所高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全校师生,进而形成学校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与品格。
一、校史与大学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校史是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 通常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学校沿革、规章制度、教育教学、师生状况、历史人物、文体活动、重要事件、重要成果等等。校史本质上是高校在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 经年累月积淀下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样式。校史与大学文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建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 大学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一所大学的建立即是其大学文化的起源, 随着学校历史的延续与发展, 大学文化的容量也得以不断拓宽, 内涵不断深化, 并逐步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环境风尚, 萦绕渗透在师生的校园生活之中, 成为一种强大而隐形的惯性与力量。一言以概之, 校史是大学文化建构整合和传承创新的载体。要想认知和了解一所大学, 就要先了解这所大学的校史。只有了解了这所大学的校史才能从中体会感悟其发展脉络与文化特色, 也只有了解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才能真正认知这所大学的全部内涵
(二)神形关系。文化是神、校史是形。校史是大学文化系统的实物表象。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对校史的整理、研究与挖掘, 实质是一所大学对其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反思与批判。所以, 我们在强调大学校史研究的重要性时, 其实质是在强调研究这种文化的重要性; 而我们在发挥大学校史的育人作用时, 其实质是在发挥这种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校史研究现状
(一)校史研究呈阶段性活跃状态。校史研究经过近30年的积累和发展,各类校史专著纷纷出版,或汇编史料,或叙史纪事,或描写人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绩斐然。20世纪末以来,因重大校庆活动和教学评估,兴建校史馆、重修校史校志、拍摄校史纪录片、制作校史画册等与校史相关的活动与文化产品不断涌现,高校校史研究工作呈现阶段性活跃状态。
(二)校史研究处于边缘化状态。尽管校史研究呈阶段性活跃状态,研究工作也已取得诸多成果,但在高校中,其学科定位不明确,机构设置不稳定,有的将其作为教育史研究的范畴,有的认为是档案业务拓展的部分。各高校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了不同的机构设置,或者根据任务临时搭台建班,缺乏固定的机构和人员配置,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校史研究工作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
(三)校史馆的建设为校史研究搭建展现平台。随着校史研究工作的不断活跃,以校史为蓝本兴建校史馆逐渐在各高校中盛行。经过精心构思、巧妙陈列,校史馆展现了对校史的高度概括和浓缩,融合了思想性、教育性与艺术性,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重技能轻人文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淡化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开始复苏,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时至今日高等职业教育终于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存在,这不能不说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因而它的生命力与日俱增。但不容乐观的是,高职校园内重技能轻人文的不平衡教育正使得校园文化逐渐被淡化。客观上,社会的就业形式与现实是:就业最终还是要凭专业技能以及计算机、外语等的运用能力,其他方面则显得相对次要。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之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被淡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各高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和特征。人们对一所高校的感知不是因为其与其他高校相同的共性,而是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学校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自身办学传统的提炼和挖掘关注不多,只是阶段性地组织一些学生活动,而无法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上加以提升,也就无法构建特色化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评估指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三大服务功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对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都有很详细的评估指标,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却缺乏有效的考核指标。在这样的评估体制之下,高职院校的一些硬性指标,如招生分数、科研项目及成果、高水平论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被定义为软性的、且需长时间积淀的校园文化建设就逐渐被边缘化了。
四、以校史研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以校史研究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把学院历史渗入到物化的校园环境之中。学院建筑物的布局、绿化景观的布置以及雕塑、画廊、标语、宣传栏等的设计,可以使师生感受到文化美和思想美,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全院师生形成对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也就是环境育人的功效。因此,为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热爱校园的激情,可把学院历史渗入到这些物化的校园环境之中。“从无字句中读书”,效果尽在这一木一草之中。
2、将校史馆的筹建与管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学院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从中可以追寻学院的历史,感悟学院传承的精神。对学院对外展示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扩大学校影响等有重要作用。作为一所学校的历史记忆,校史馆以其真实性、可靠性和直观性等特点,真实客观地再现学院历史沿革、历代拓荒者的辛勤劳动、一代代教师的高尚情操和学术研究成果、历届学子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优秀成绩及学院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各项荣誉等,既保留了大量的学校发展的历史资料,为校史研究提供借鉴,又可与校园文化建设互相渗透。因此,校史馆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在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下,校史馆以它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3、校史的编研工作应常抓不懈。通过校史的编研与解读,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使全院师生员工了解学校历史,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每个在校人都
是学校一分子的意识,热爱自己的学校,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形成自觉、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工作习惯,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而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学校相
关职能部门要走一条校史研究的学习型路子,拓宽工作途径,使校史研究、教育和宣传相结合。
(二)以校史研究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以校史为平台创新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可培育和营造学院的创新文化。实践证明,以校史学习、宣传为平台,可以营造民主平等、科学有效的大学制度
文化。制度文化是连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以制度保证精神文化的传承和物质文化的持久。一是要有机结合制度机制的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注重平等,创建平等竞争、协调
发展的制度文化平台;二是要加强制度机制的约束,以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为机构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2、重视校史馆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没有机构就没有制度,所以学校应加强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的机构建设。校史馆作为承载学校历史的文化载体,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校史馆的建设工作不是一时的,学校在校史馆建成后就要建章立制,规范校史馆的管理,做好校史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学院要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机构、人员、经费上加以落实,为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三)以校史研究推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1、解读校史,促进个体行为文化的和谐。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是师生个体或社会群体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动态表现。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或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行为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为达成这一目的,在加强个人道德规范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学校加强对校史的教育及宣传也不失为很好的途径,学生们会感到:同在一校园中学习生活,感受着同样的文化熏陶,树立“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的信念,为着相同的人生奋斗目标而努力。
2、解读校史,促进团体行为文化的和谐。 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主要指团体在交往行为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对一所高校而言,各部门、各单位在充分了解学校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要从学校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各学术团体之间要加强沟通理解,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和谐。
(四)以校史研究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挖掘学校历史,展现学院之魂。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它是一所大学经过自身历史长期的培育和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有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这种精神深深融合在学校的内质之中,为全院师生共同拥有,且难以被其他学校模仿和取代,是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气韵。由此,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而是学校悠久历史不断积淀延伸的产物。因而,全院师生都有责任了解校史、解读校史、拓展校史,使得带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在每个个体身上绽放出特殊的魅力。
2、紧扣学院历史,制定校训校风。大学精神是指导大学行为的基本信念与准则,是在学校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校园文化逐渐积淀出特色鲜明的校训及校风,锤炼出具
有独特品格的大学精神。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着北大傲然前行,卓尔不群;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既激励着清华人积极向上,又规范和约束着师生员工的行为。
校训既能用来激励与劝勉全院师生,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彰显一所高校个性魅力的“名片”,它与学校自身的历史背景、发展目标是血脉相连的。以校史研究来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借此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和整合创新功能,使学校在强劲而深厚的文化动力中获得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萍.高校校史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
[2]蒋利华.简议高校开设校史课程的价值和作用[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
[3]张淑锵,金灿灿.推进校史研究传承大学文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4]何召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史文化建设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