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芳
梅县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1925年冬,就成立中共梅县支部。1927年1月,成立了中共梅县部委,成为领导原嘉应五属大部分地区和闽之武平、赣之寻邬等县(简称闽粤赣边)范围的中共地方党组织。同年5月,梅县党组织发动了震撼粤东乃至闽粤赣边区的梅县“五·一二”武装暴动,并成立了红色政权—梅县人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东路第8团和第10团,进入武装割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时期。
1929年10月,朱德等率红四军游击粤东北,攻占梅县城。梅县党组织和民众积极配合红四军的军事行动,短时间内凑集两万余块银元支持红四军。红四军来梅,有力地推动了梅县土地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
1930年2月,在各区乡成立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梅县在梅南成立梅县苏维埃政府。在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梅南、畲江、松江、梅西、瑶上、丙村、西阳、梅北等区乡首先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梅县苏区的各项建设,迎来了全盛的开始,成为朱毛红军控制的闽粤赣三省红色区域内完整的苏区县。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对梅县与赣南地区的陆路交通经贸等方面密切联系的高度关注与赞誉,为中共中央与苏区中央局,把梅县苏区纳入需不断完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南部区域范围,奠定了基础。
1930年9月,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红军开创的根据地内设立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区中央军事委员会。此后,梅县苏区在闽粤赣特委西北分委领导。革命武装先后分别编入工农红军,在朱德、毛泽东直接统一指挥下,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区域,前赴后继,浴血奋战。1930年5月起,梅县苏区地方军民密切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与国民党毛维寿旅、张达旅及梅县各区乡警卫队进行了大小一百多次战斗,为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的反“围剿”,作出了积极的奉献。
1931年秋,闽粤赣省委、闽西苏区派出陈仲平、练玉辉等人到梅县加强领导力量,建立了一条从松口至松源直达江西瑞金、会昌的运输线,向中央苏区输送奇缺的药品、食盐、布匹等大量物资,输送李碧山、王华、王建良等一大批党员青年到江西参军参战,一直坚持到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同时,福建省委执行中共中央“闽西向北发展前,必须恢复发展韩江上游根据地”指示,在1932年5月先后派出红十二军之35、36师和杭武警卫团,出击梅县松源、桃尧、隆文等地,帮助梅县苏区巩固政权,确立梅县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福建省南部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2年冬后,位于中央苏区南部前沿的梅县苏区进入艰苦的反“围剿”斗争。1933年3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在赣南宜黄的草台冈、东陂等地与国民党军决战时,同属福建省苏区南部区域的梅县苏区军民与武平独立师、红二十一军相互呼应,积极配合红一方面军一部,牵制南面的国民党军,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最后胜利作出贡献。同年秋,中央苏区进入第五次反“围剿”。在李德、博古等指挥下,反“围剿”战争进入残酷的阶段。1934年4月1日,国民党第二军军长李扬敬在梅召开军事会议,部署重兵进犯赣南(中央苏区首都瑞金),作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划定的中央苏区第三作战区的梅县苏区军民,积极配合反“围剿”战争,派出武装到筠门岭阻止国民党军。同时,革命武装频频出击,打击反动势力,先后攻打梅南、畲江、长沙乡公所和石坑乡公所,破坏国民党的交通,为保卫中央苏区最南端的区域,浴血奋战,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向江西进剿的大量兵力。梅县苏区的党组织与军民一直坚持斗争。进入三年游击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梅县成为梅县、武平、蕉岭、上杭等边区党的领导中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德、陈毅、朱云卿、罗荣桓、聂荣臻、粟裕、谭政、罗瑞卿、肖克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中央苏区梅县留下了革命足迹;叶剑英、肖向荣、梁锡祜、朱云卿、卢伟良等梅县儿女,先后进入中央苏区,成为优秀政治、军事指挥人才。在创建苏区的艰苦斗争中,梅县苏区人民遭受了国民党军的残酷摧残和杀害,有姓名可查的烈士就达642人(不含红四军反攻梅城牺牲的293名外籍无名烈士),其中有廖祝华、黄炎、黎果等5位县委书记光荣牺牲,被害群众难以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