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有理想的机构应该永远处在“创业”状态

2017-01-12 20:31李珍
中国慈善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慈善家创业公益

李珍

原来传统公益慈善创造的价值太低了。价格、付费、市场机制本身,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指示器,表明你是不是在精准地面对你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顾远:Aha社会创新中心主任

《中国慈善家》:教育创新是当下公益界讨论并实践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跨界力量正加入其中。以一个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身份,你认为当我们在谈教育创新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顾远: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创新不是为了“新”而“创”,创新从本质上而言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寻找更有效的方式、更好地满足需求等等,而不是形式上的“新”。所以任何创新都是围绕着问题而产生,现在没有解决方案,或者现有的解决方案不好,想用更好的方式、更低的成本去解决问题才会有创新。

那教育创新到底在“创”什么?你首先要问自己的是,大家对教育的不满是什么。所有的不满里面就蕴含着创新的可能性。比如说教育公平问题,大量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那么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怎么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内容、如何获得足够多的师资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创新。再比如大家对应试教育很不满,觉得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天赋没有得到发挥,那么这些方面也可以创新。不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甚至教学体系,从需求出发都能找到可以创新的问题。

《中国慈善家》:如今很多怀抱社会理想的人会选择用社会企业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就教育创新而言,相比社会企业,传统的公益方式存在哪些问题?

顾远:举个例子,我们之前支持了一家由几个年轻人创办的机构,它原来是纯公益的,受一家公益组织的委托,给患有心智障碍的孩子的家长做培训和教育。这些家长不需要付费,由这个公益组织买单。结果他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设计了五次课程,很多家长报了名却不来,来了也不认真听,而他们的课程要连续上五次才可能有效果。这导致的结果是:第一,他们辛辛苦苦开发的课程没有覆盖到真正有需要的人;第二,那些来了的人由于课上得断断续续、不认真,最后就会说这个课没什么用,反而还影响到对他们的评价。如果这几个年轻人是一群没有追求、安于现状的人,已经拿到公益机构的钱,那么最后课程有没有用都无所谓。但他们非常不满意这一点,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发挥价值,所以现在他们转向用社会企业的方式来做,直接面向用户,由用户买单。

而传统的很多公益机构在做事上的逻辑就像这家机构之前一样,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但他们是拿资助方的钱,为资助方服务,做出来的东西资助方满意了,OK这个事情就结束了,结项了,他们也收到钱了,可是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也没有帮助到应该帮助的那些人。这就是传统公益组织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不面对你的真实用户,你在接受你的资助方的“问责”,这个过程中缺少用户的参与、对于需求的把握和对市场的理解。

所以我观察到公益领域很多人转型做社会企业,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个是因为他们缺钱,老是要筹款,资金来源不稳定,而社会企业提供一种可持续的路径;第二个原因,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原来传统公益慈善创造的价值太低了,这些人不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需要以“用户买单”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服务是被理解、被认可的,对用户而言是有价值的。换句话说,价格、付费、市场机制本身,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指示器,表明你是不是在精准地面对你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中国慈善家》:社会企业为教育创新提供的是一种新的路径和方式。

顾远:社会企业是一个手段、一种形式,现阶段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社会创业家精神,也就是做教育创新的人的某种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包括:第一,能够主动地、敏锐地、深入地抓住问题,最怕的就是看不到问题,你觉得现在的教育挺好的,那就不会做任何改变;其次,想要亲自动手去解决它,而不是等待别人去做;第三,具有能够动员超越自身掌控的资源的能力,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动员各种各样的人参与其中,而不是说“如果谁给我一百万我就可以把这件事做了”,或者“如果我要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就可以把这件事做了”。

今天这个时代,每一家有理想的机构其实一直都在创业,始终以创业的心态做事。什么心态呢?就是勇于承担风险,始终对变化很敏锐,并且从中寻找机会。

《中国慈善家》:你创办的Aha社会创新学院支持了很多社会创业家做教育创新,创办一些很小的社会企业,他们做的事情都很有意思,但是对于解决教育问题能产生多大作用呢?

顾远:今天的大机构都是从小机构做起来的,如果没有人关注小机构,将来大机构从哪里冒出来呢?难道我们要被动等待他们野蛮粗暴地冒出来么?我们要做社会创业“群岛加速器”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缺口:一方面,教育创新领域是存在大量资金的,但这些资金集中在那些已经做得很好的机构,就是所谓的“掐尖”;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人想亲身参与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却得不到支持,因为他们太小了,模式不稳定,风险太高,既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也得不到辅导的支持。

一方面那些基金会找不到值得投资的对象,另外一方面,很多小的机构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所以“加速器”在弥补这个缺口。我们筛选出来小的有潜质的机构,经过“加速器”的加速,它们的模式会变得更加稳定,创始团队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未来那些投资机构、基金会接手,风险就会更低。这样,这些小的机构更容易得到支持,会变得更大,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做教育创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我要做的,就是支持这些教育创新者们,陪伴他们成长。

《中国慈善家》:具体而言,“群岛加速器”会为这些机构提供怎样的孵化和培育呢?

顾远:第一,一笔小额的资金;第二,两次的创业集训,每一个人都要在场;第三,实地的辅导,我们要走到他们那里去,和他们一起做用户访谈,进行内部头脑风暴,因为必须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指导;第四,我们每个月有一次在线的咨询会,大家都预约好时间,导师提供一对一的辅导。除此之外,团队之间还有同伴学习,因为我们是“群岛”嘛,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岛”,但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会在群里面抛出自己的问题,传递不同的创业信息、教育信息,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创业团队做分享。

《中国慈善家》:有人认为目前看来教育公益组织数量虽多,但未形成规模,你怎么看?

顾远:这句话有两个问题:第一,面对巨大的教育问题,需求也是巨大的,且多样的,而目前的教育机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第二,面对这种巨大的需求,一定要强调多元性,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做成规模,有的就是针对特定人群,做在地性的教育,这是没有问题的。

有的项目可以大规模复制,创业者也有那个心思;有的创业者就没有那个心思,想着我把我这块儿做好就行了,这仍然是有意义的。一辈子只想做一个学校,这有什么错么?没有错。有些人就愿意做小而美的,比如日本的寿司之神,直到今天他的店面也只能接待十几个人,能说他不好么?

猜你喜欢
慈善家创业公益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公益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