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慈善在未来将与人们的生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张红岩:深德公益创始人
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家族慈善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宋代,家族慈善就发展出了诸如义田、义庄等多种以不动产为主体的慈善形式。譬如一个大家族中的达官显贵会捐置或合伙捐置义田、义庄,将其每年的土地收成或经营收入用以救济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有困难的族内成员。
范氏义庄便是这一做法的典型代表。宋代名臣范仲淹在第三次被贬后在苏州吴县置田亩立义庄,用义庄田地的地租收入救济贫穷的族人。义庄有专门的管理条例和管理人,以慈善为目的,建立在独立财产的基础上,独立运作。同时,范仲淹给义庄订立章程,对家族成员进行品格引导。为了教育自家子弟勿独享富贵而置族人贫苦于不顾,他写了家训《给诸子书》予以训诲。为了使家族善举代代相传,他还专门制定了范氏的宗规族训《义庄规矩》。范氏义田在初始设立时只有1000多亩,由于范氏族人不断捐助,到了清朝宣统年间增加到5300亩。义庄维持竟达八九百年之久。
近现代以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在西方出现了以家族基金会传承家族物质、精神财富的形式。特别是在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个人成立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小型慈善基金会。在美国近10万家基金会中,90%以上均为私人和家庭出资建立的基金会,其中大部分为家族基金会。在这些家族基金会中,近一半都是中小型规模,资产在50万美元以下。
打开国外搜索浏览器,输入“Family Charitable Foundation(家族慈善基金会)”,会看到一连串一个个以家庭命名组建的基金会网站。每个家族慈善基金会都有自己定义的特点鲜明的、清晰的使命—无论是为救助流浪汉的NGO提供慈善支持,还是为纪念在意外中去世的儿子成立的造福他人的慈善基金。
在国内,家族基金会的概念在这两年刚开始兴起。随着越来越多的富一代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除了物质传承以外的精神传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而精神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建立在家族财富基础上的慈善事业。
就目前来看,国内从事可持续性的家族慈善的人群主要以超高净值人群为主。他们多为成功的企业家,可支配资产过亿,因而能够直接成立家族基金会,聘请专职人员打理。最耳熟能详的例如老牛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等。另一些人会选择通过家族办公室将慈善事业与主流的资产管理、家族传承规划等业务一并进行管理。但目前国内家族办公室尚处于发展初期,且提供的慈善资源相对有限。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上述两类途径的准入门槛太高或是程序太过复杂,因而难以短期内实现。
然而,随着社会慈善氛围渐浓、人们对家族传承、家庭关系越发重视,以及支持性的政策法规不断跟进落实,一个可能的趋势是普通家庭将有机会挂靠在资源丰富的机构旗下,以家族慈善基金为基础开展慈善事业。这个机构可以是一个慈善组织或是专业从事家族慈善业务的第三方机构,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单个家庭的准入门槛,通过多方资源网络的连结让每个家庭有机会在该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慈善理想。这一平台的出现能够带动人们以家族为单位做慈善,一方面更好地管理家族,让家族成员因相互陪伴而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另一方面正能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状态也能让每个人变得更好,将“善”融合成家庭氛围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演进,家族慈善在未来将与人们的生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例如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家长们需要考虑如何维护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尽管家族成员之间会有冲突,但家庭共同参与的慈善活动会让孩子们找到更多契合点,彼此学习成长,对子女教育也是一个更好的引导。
又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产阶级也在不断寻求日常工作生活之外的新圈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体验生活中别样的趣味,而家族慈善正是这样一种夫妇双方都可以参与的并且能与其他家庭彼此连结的活动。再者,随着国内迈入老龄化社会,人们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如何帮助他们充实精神生活、老有所为?若有一份家族慈善事业,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发挥余热、回馈社会的平台,也能为老人与晚辈们创造一个彼此连接的“面”,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连结互动。
尽管家族慈善基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似乎已有了应运而生的条件,但真正经营好它、让它充分地渗入国民生活、助推社会慈善文化,也面临着明显的挑战。
首先,经营好家族慈善基金对于运营机构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个人成立的家族基金会以外,面向公众的机构需要能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实现资源互联,比如通过该平台人们可以找到感兴趣的、值得信赖的慈善项目,并且资金能够被有效地、透明地管理。此外,家族慈善基金不应仅仅是一个基金,更需要有让家族成员参与、行使主动权的机会,让家族成员更有认同感和融入感。比如国外的小型家族慈善基金会中,许多慈善项目都是家族成员自己挑选、定制和发起的,使命与主题也由他们自己拟定,从一个慈善基金会中能够看到一个家族的生命和精神。再者,新事物兴起并产生影响,参与者本身的团结必不可少,因而他们彼此之间需要有一个平台进行连结、互动,共同推动家族慈善的前进。这一系列的需求无疑对家族慈善基金运营机构的客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若家族慈善基金未能满足人们在家族传承、后代教育等方面的诉求,它有可能被其他新兴事物所代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后,目前国内的慈善氛围尚处于重新发展与蜕变的阶段,人们内心深处的善意需要进一步激发至一种稳定的状态,因而目前以家族为单位的慈善更多是为了满足家族本身特定的诉求,例如价值观传承、后代品格引导等等。但若家族慈善基金本身的体系建设不能让人们感受到它在价值观传承方面的独特优势,或是相关慈善活动在后代品格引导中未能体现出明显助益,他们可能会寻求其他的方式获得满足,譬如商业领域中短期来看更有效的亲子教育、家庭出游等,亦或是其他帮助家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当然,对于这股有机会引领社会氛围的新生力量,我们期待家族慈善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融入主流社会,深入广大百姓家庭,通过以家族为单位的行善更好地带动社会慈善文化。同时,开展慈善事业的家族也因精神财富有所传承、后代获得更好的引导而家业兴旺,在历史的长河中将荣耀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