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
——记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戈特哈德·俄林

2017-01-12 05:33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6年3期
关键词:禀赋瑞典国际贸易

●本刊编辑部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
——记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戈特哈德·俄林

●本刊编辑部

1977年,瑞典本土著名经济学家贝蒂尔·戈特哈德·俄林因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方面所做出的开拓性研究,与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爱德华·米德同享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殊荣。俄林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推理,深入到对“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性是建立贸易的必要条件”的分析,且创造性地将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方法应用到贸易研究领域,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蒂尔·戈特哈德·俄林,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先后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教授经济学,不仅如此,他还曾任瑞典自由党主席和联合政府贸易部长,甚至雄心勃勃一度试图问鼎首相宝座,但令人遗憾的是,因种种阻碍始终未能如愿,属于典型的从大学和书斋里走出来带有浓浓书卷气息的政治家。1979年8月,在经济学领域和瑞典政界声名显赫的俄林于书桌前逝世,走完了他勤奋而又卓尔不群的一生。尤为难得的是,他不为先知所困的独立开拓精神,堪为后来经济学人的楷模。本期大家将为广大读者介绍这位诺奖得主,详述他的传奇人生,以及其在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数十年驰骋政坛的傲人风采。

经济学界的政坛明星

1899年4月,俄林出生于瑞典,他自小聪慧勤奋,学业一帆风顺,先在国内的隆德大学、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学习,后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广受各经济学派的影响,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也为以后的经济学研究和探索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16岁接触经济学之后,俄林在此方面表现出异乎常人的天赋。他对国际贸易理论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23岁时即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原型在他的博士资格预选论文中勾勒出来,成为其后来研究国贸理论的基础。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1924年,凭借优秀的博士论文和出色的答辩,俄林开始崭露头角,他的这一成果被认为是首次较完整阐述区际和国际分工的贸易理论体系,对俄林而言,其问鼎诺奖之路也自此开启。

1925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组织经济学教授竞选,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竞选规定,参与竞争者必须在三个月时间内根据指定题目写一篇论文,并在48小时之内准备一篇讲演稿。当时年仅26岁的俄林参加了那次竞选,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被哥本哈根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这样一来,俄林就成了当时最年轻的教授,瑞典经济学领域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在哥本哈根大学执教几年后,1930年,他又受聘于母校斯德哥尔摩商业经济学院,接替自己的导师赫克歇尔,仍旧担任经济学教授,从此在这个岗位上潜心工作和研究,在以后的35年之内一直担任此职务。也是在这里,俄林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创立并完善了生产要素禀赋学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与那些枯坐书斋的学者不同,除担任教授并致力于经济学研究之外,俄林还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长期活跃于瑞典政界,在政治活动方面也取得了与其在经济学领域相得益彰的不俗成就。他刚到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不久,就当选为自由青年协会的主席,一举成为瑞典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引人注目。1938年,俄林在政治生涯中又向前跨出一大步,当选为议会议员,凭借着几年来的政治积淀,六年后俄林更是成为瑞典主要反对党自由党的主席,且连任该反对党主席长达23年之久。同年,俄林升任瑞典联合政府贸易部部长。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满足,雄心勃勃的俄林一度希望能够担任瑞典首相,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直到退休,仍然任瑞典贸易部部长一职。

作为政府官员,俄林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声望显赫一时,然后作为经济学家,俄林的影响力却远比贸易部长要大得多,也久远得多。众所周知,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俄林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核心,尽管俄林的理论在创立之初即遭受一些学者的质疑,但其观点仍被视作主流,是不可撼动的权威;其理论对此前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颠覆,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基。

当代国际经济理论的圭臬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图

在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学习时,俄林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导师——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其对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形成影响重大。赫克歇尔早期提出的关于生产要素比例的国际贸易理论,得到俄林的认同并使其深受触动,在赫克歇尔理论的影响下,又得益于美国哈佛大学威廉教授的指导,1931年,俄林完成了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影响巨大的著作《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在这本著作中,俄林提出了著名的要素禀赋理论,至此,俄林贸易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最终成形。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公告中专门对这部著作给予高度评价:“俄林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使其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指明哪些因素决定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类型,表明对外贸易对资源配置、价格关系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也论证了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以及国际贸易和工业区划之间的联系”。这本书于1933年出版后,即获得西方经济学界的关注,被认为是对国际经济学的重大贡献。但是俄林这一理论学说的深远意义伴随着经济体系的日益国际化、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凸现出来。

由于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受到了赫克歇尔的极大影响,因此,他所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又被经济学界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经提出,很快就被写入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将生产要素的分析率先纳入贸易研究领域,俄林据此深受启发,以生产要素禀赋说为核心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由此枝繁叶茂。

在“赫—俄”理论中,由两个重要定理构成,即俄林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俄林定理指出,由于要素禀赋的稀缺性及其分布的非均衡性以及诸要素之间的不可转换性,一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要素禀赋决定,即一国的生产和出口需要较少地耗用其供给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继而俄林将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方法运用到贸易研究中,指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条件是两国商品相对价格差异,那么第二个条件则是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差异。而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贸易最终将导致各国生产诸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平均化,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是为国际间要素流动的替代物。此即为“赫—俄理论”中第二大命题——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理论总是不断向前发展,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说中关于要素价格均等化观点的缺陷与不足,另一位诺奖得主萨缪尔森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他首先在《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中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是必然的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趋势;之后,萨缪尔森于《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一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进行了更加严谨缜密的论证,进一步修正并完善了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了纪念萨缪尔森对俄林国际贸易理论所作出的贡献,经济学界又将“赫—俄模型”称为“赫—俄—萨理论模型”,成为又一深入阐述现代国际经济贸易的著名理论之一。自此,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也更为完善,而其学说备受推崇的根源就在于它说明了所有参与国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从而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为一个注重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经济学家,俄林也针对瑞典本国的情况提出过相应的政策建议。由于瑞典是开放型经济小国,在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时要重视其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影响,必须运用汇率变化和对外贸易管制加以调节国际收支。值得注意的是,俄林在建立了自身贸易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他在货币理论、就业政策、工业区位理论、区域一体化等方面也有不少独创贡献。这位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经济学大家独辟蹊径,不仅开辟了资源配置优化的崭新路途,也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全面革新,其以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为核心的贸易理论体系将一国的贸易方向与其经济机制联系起来,终将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更为成熟稳定的经济实践中应用推广,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的圭臬。

第二代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家的旗帜

在分支日益繁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界,如果没有新颖且独树一帜的观点,个人很难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终其一生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拥趸,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的确,在二十世纪初期,俄林算得上是秉承个性的一代经济学研究者,持续探索、突破创新是他一生的信条,从不做已有理论的奴隶。在学术领域内,他博采众长,有着研究者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概,勇于吸收各方理论和观点,却从不盲目跟风,使已知观点成为自己研究道路上的羁绊。他认为,后来者的任务不仅仅是对已有理论进行解释,而是要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他曾虚心求教于陶西格,但他并不同意陶西格的古典贸易理论;他认同并赞赏导师赫克歇尔的开放贸易理论分析,却又不完全照搬,而是对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是诺贝尔奖的发源地,作为瑞典本土杰出的经济学家,自1969年至1975年期间,俄林受邀加入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担任该委员会主席,主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工作。因此,当1977年被评为诺奖得主时,他自己并不十分接受这一完全应得的奖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J·鲍莫尔在对俄林的回忆与评价中说“他与人友好交往的能力、热情的态度及温文尔雅的举止,使我们评价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时难以不持任何偏袒之见。幸而,他的卓著贡献本身就是有力的明证。”俄林也用其一生的学术贡献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创始人的学术地位铸就了其所获诺奖旁人不可比拟的价值。

实际上,以俄林为代表的瑞典学派一度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推崇,甚至认为瑞典学派在凯恩斯之前就已提出许多凯恩斯主义的重要观点,如1929年俄林即与凯恩斯就德国在一战后支付赔款问题在《经济学杂志》上展开论战。在凯恩斯看来,德国应给予小额赔款,否则将与其贸易条件相悖;而俄林则反驳认为凯恩斯的结论把情况夸大了,理由是“德国国民收入状况的最终变化有可能弥补巨额赔款对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其观点与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的见解是一致的,但在1929年的辩论中,俄林则率先提出相关观点,彼时的凯恩斯则尚未充分理解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方法和国家干预等思想。又如俄林在1931年为国际联盟写的《世界经济萧条的进程和阶段》的报告、1934年发表的《作为反失业工具的货币政策、公共工程、补贴和关税》一书、1937年发表的《斯德哥尔摩学派关于储蓄和投资的理论》一文等在宏观政策方面研究的贡献都先于凯恩斯提出相关理论学说,也正是鉴于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俄林被誉为“第二代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家的旗帜”。

时至今日,国际贸易日益发达,学习理解俄林奠基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我们分析研判各国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仍颇具借鉴意义。如何在风险丛生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如何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都激励着我们回头去看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先驱者的理论贡献和学术思想。当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生产要素的内涵不断更新迭代之时,国际经济的研究者应如俄林那样不做已有理论的奴隶、不断推陈出新。

俄林一生勤奋,精力旺盛,在联合政府任职并未使他中断对经济学的研究。他探索不止,自进入政界之后,他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写出了大量论著,还多次出国讲学。他对经济学进行潜心研究,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或著作,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的复兴》、《国际经济重建》、《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稳定就业问题》和《对外贸易政策》等,阐述了他独到的理论与研究。

从16岁跨入经济学的大门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俄林奋斗长达60余年。在半个多世纪里,俄林一直雄踞经济学殿堂顶端,即使如此,他也始终保持着自己作为学者的“初心”,即最初得以屹立于学术界的信仰和精神。因此,追本溯源,俄林的成功除了得益于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外,更多地来自其本人敢于探索创新、勇于突破的价值观,以及他在学术研究方面为追求卓越、探索真理而所付出的一切的尊重。俄林的人生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1979年8月,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在书桌前与世长辞,而他的前瞻视野和研究精神却一直被所有人尊崇,他的理论学说也在继续影响着今日越来越发达的国际贸易实践。■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猜你喜欢
禀赋瑞典国际贸易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瑞典没有“剩宴”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古老的瑞典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