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树明
(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 200444)
羊舌肸辞令的语言艺术风格探析
吕树明
(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 200444)
羊舌肸的言语辞令主要分为外交辞令和日常辞令两大部分。 两大辞令呈现出鲜明的文学风貌, 展现了羊舌肸对于不同材料的筛选、 组织、 思考与驾驭能力。 其辞令主要引用以《诗》为中心的典籍文献, 而对古语、 谚语、 时人评论等口头相传言语的引用则相对较少。 总体来说, 羊舌肸辞令的艺术风格机智灵活, 喷薄欲出, 带有明显的书卷气与华丽典雅气息。
羊舌肸; 外交辞令; 日常辞令; 《诗》
关于春秋时期的辞令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及乎春秋大夫, 则修辞聘会, 磊落如琅玕之圃, 焜耀似缛锦之肆。”[1]698当代赵逵夫也指出: “行人辞令是先秦时代具有文体学意义的散文, 对后世散文、 辞赋的发展有较大影响。”[2]辞令艺术, 不仅反映出大变革的社会时代面貌, 而且也代表着当时文学创作上的显著成就。
羊舌肸, 复姓羊舌, 名肸, 字叔向。 作为春秋晚期晋国的一名政治家、 外交家, 他斡旋于君主、 卿大夫、 诸侯国之间, 为延续宗族利益、 维护国家权益创造着有力条件。 《左传》中对于晋国大夫羊舌肸辞令片段记录较多, 按照邵炳军专著《〈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左传》中关于羊舌肸的辞令记载主要有《优游卒岁为智论》 《祁奚之德论》 《礼、 政、 身关系论》 《不信必不捷论》 《敏以事君论》 《施而不德论》 《辞不可已论》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论》 《致禄之制论》 《知礼敬德论》 《答请继室于晋书》 《晋政将归于六卿论》 《公室卑而公族尽论》 《汏侈及身论》 《遗公孙侨书》 《答羊舌肸书》 《以善为则论》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论》 《翼戴天子以恭论》 《五材力尽而敝论》 《守气论》 《不忌君顾亲则失国论》 《有五利以去五难论》 《齐桓、 晋文取国之道论》 《志业》 《讲礼、 示威、 昭明为存亡之道论》 《昏、 墨、 贼三奸同罪论》 《礼为王之大经论》等26篇。统计, 共有26处[3]234-276。 本文通过对羊舌肸言语辞令的分类整理, 探讨在不同场合下, 其辞令所呈现出的机智灵活, 喷薄欲出的特点; 以及对其引用《诗经》为代表的典籍著作, 使文本呈现书卷气与庄重典雅的功能效果分析。
羊舌肸的言语辞令, 按照其发生场合可以分为外交辞令和日常辞令两大部分。 两大辞令呈现出鲜明的文学风貌, 展现了羊舌肸对于不同材料的筛选、 组织、 思考与驾驭能力。 而其辞令语言艺术风格则呈现出一派机智灵活, 喷薄欲出之气, 蕴含有无限生命力底蕴和羊舍肸饱满的政治热情与真诚的生命态度。
1.1 外交辞令
外交辞令是指在诸侯盟会、 使臣接见、 访问、 书信等场合发表的言论。 而羊舌肸的外交辞令通常有以下部分组成:
1.1.1 诸侯盟会上的直接反驳回应
叔向作为外交使臣, 常常会陪同国君、 大夫出席由本国或者他国举办的诸侯盟会上。 在外交正式公开场合, 羊舌肸往往会当场针对某国的言论进行反驳回应, 以此来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如:
二君者必不免。 会朝, 礼之经也; 礼, 政之舆也; 政, 身之守也。 怠礼, 失政; 失政, 不立: 是以乱也。[4]1063
《襄二十一年·左传》
该言辞是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 栾盈逃难后, 叔向陪同晋平公在商任与各诸侯会见时所说, 目的是要禁锢栾氏。 会上齐侯、 卫侯表现不恭敬, 叔向直接对两位国君进行批评。 他以两位国君不免于灾祸为肇端, 语气刚硬, 谈及会见、 朝见在礼仪中的作用, 围绕礼仪、 国政、 修身三者之间的关系娓娓到来, 最后点出礼仪之乱的后果是国家之乱, 发人警醒。
在外交正式场合下, 羊舌肸的辞令语气强硬有力、 针锋相对、 措辞锋芒毕露, 外交气势沉稳大气, 锐利中不失风度, 语言机智灵活, 可塑性和伸缩性较强。 其言语策略刚柔相济, 更多运用一种连贯性和延续性的步调风格, 讲求一气呵成的效果。
1.1.2 国与国之间的书信往来
国与国之间的书信往来, 是一种辞令有效表达的书面形式。 羊舌肸参与的书信往来, 在《左传》中仅有一例, 于晋平公十九年(公元前539年)春, 齐景公作《请继室于晋书》, 韩宣子使叔向作此《答请继室于晋书》以对。
寡君之愿也。 寡君不能独任其社稷之事, 未有伉俪; 在縗絰之中, 是以未敢请。 君有辱命, 惠莫大焉!若惠顾敝邑, 抚有晋国, 赐之内主, 岂唯寡君, 举群臣实受其贶, 其自唐叔以下, 实宠嘉之。[4]1234
《昭三年·左传》
面对齐景公派使者继续送女子到晋国充实后宫这一请求, 羊舌肸给予了肯定平实的答复。 国君正处服丧期间, 在这方面没有提出要求。 两国互相体谅难处, 最终达成了协议。
不同于正式场合的纵横凌厉, 咄咄逼人, 羊舌肸在这封国书中着意营造出一种双方平等友好, 互惠互赢的氛围, 风格诚恳真诚, 委婉含蓄, 讲求一种礼仪之风, 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也跃然于纸上。
1.1.3 盟会间隙对国君、 大夫所提问题的解答
诸侯盟会间隙等非正式场合, 国君和卿大夫往往会就某些外交事件向羊舌肸征询意见建议, 或对某些外交现状、 外交难题寻求结局方案。 如:
何害也?匹夫一为不信, 犹不可, 单毙其死。 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 必不捷矣。 ……食言者不病, 非子之患也。 夫以信召人, 而以僭济之, 必莫之与也, 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 则夫能致死。 与宋致死, 虽倍楚可也, 子何惧焉?[4]1131-1132
《襄二十七年·左传》
强以克弱而安之, 强不义也。 不义而强, 其毙必速。 ……若获诸侯, 其虐滋甚, 民弗堪也, 将何以终?夫以强取, 不义而克, 必以为道。 道以淫虐, 弗可久已矣![4]1208
《昭元年·左传》
汏侈已甚, 身之灾也, 焉能及人?若奉吾币帛, 慎吾威仪, 守之以信, 行之以礼, 敬始而思终, 终无不复。 从而不失仪, 敬而不失威, 道之以训辞, 奉之以旧法, 考之以先王, 度之以二国, 虽汏侈, 若我何?[4]1267
《昭五年·左传》
上述三段辞令, 无论是赵孟担心不测, 公子围成为国君但不能长终, 还是郑国太叔的顾虑告诫, 叔向的回答中都蕴含着一股坚不可摧、 蓬勃向上、 邪不压正之气, 句式选择以反问句、 疑问句为主, 着力增强其肯定语气。 他坚信正义道义、 周礼教化的力量, 言辞中充满着自信并透露着力量, 背后始终有一种信念强有力地做支撑。 在此种场合下, 羊舌肸辞令重点在于道理的阐释、 总结与推广, 倾向于一种感召力与影响力的传达。 论断果断干脆, 直接入题, 就事论事, 对事件的结局直接表明态度, 显示出羊舌肸宏观把握、 洞察时局的能力。
1.1.4 非公开场合对外交事件、 外交人物的评价
对于外交上的所见所闻, 亦或是他国发生的事件, 某些人物的所作所为, 羊舌肸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 同时给予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评价。
郑之罕, 宋之乐, 其后亡者也, 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施而不德, 乐氏加焉, 其以宋升降乎![3]1157
《襄二十九年·左传》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 郑国闹饥荒, 百姓贫困, 子皮遵循子展的遗命, 将粮食分给老百姓, 每户一钟, 因此得到人们的支持拥护; 宋国也饥荒, 司城子罕劝谏宋平公, 拿出粮食分给百姓。 司城子罕借贷粮食从不写契约, 而且还替缺衣少粮的大夫借贷给百姓。 叔向听说这两件事情, 不禁赞叹, 这两家是最后才灭亡的, 都能够掌握国政。
辞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 诸侯赖之。 若之何其释辞也?[4]1189
《襄三十一年·左传》
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 子产陪同郑简公到达晋国, 晋平公因为鲁襄公刚刚死去的缘故而不愿接见。 子产于是将接待使臣的宾馆院墙毁坏以此来安置车马, 士文伯便前来责备, 拷问原因。 子产便以晋国作为盟主待客不周回应, 并将晋文公时期的全力待客情形, 与现在懈怠、 疲于待命, 对各国使臣不闻不问的做法进行对比。 叔向听说此事后, 不由感慨言语说辞在外交使臣中的重要作用, 诸侯因为子产的言辞而获得利益, 并认为言辞是不能废弃且是不可或缺的。
子叔子知礼哉!吾闻之曰: “忠信, 礼之器也; 卑让, 礼之宗也。”辞不忘国, 忠信也; 先国后己, 卑让也。[4]1229
《昭二年·左传》
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 鲁国的叔弓去晋国聘问, 晋平公让人在郊外慰劳, 并给他安排豪华宾馆居住, 叔弓都一一拒绝。 对此, 叔向对叔弓的行为进行了褒奖, 认为子叔是真正懂礼的, 言辞不忘国家, 以国家利益在先, 个人利益在后, 忠信卑让。
单子其将死乎!朝有著定, 会有表; 衣有襘, 带有结。 ……今单子为王官伯, 而命事于会, 视不登带, 言不过步, 貌不道容, 而言不昭矣。 不道, 不共; 不昭, 不从: 无守气矣![4]1325-1326
《昭十一年·左传》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 目睹了单成公在盟会上的一连串的仪容形貌表现: 目光向下, 不高于衣带; 说话迟缓, 声音极小, 超过一步便听不到, 羊舌肸做出了单子即将死亡的预测。
上述四段言论均涉及羊舌肸对外交事件、 外交人物的评价。 因为是在非公开场合, 所以言论大多是叔向就某一事件、 人物本身主观式评价的直接抒发, 情感色彩喷薄而出, 是一种肆无忌惮、 毫无节制、 不做作虚伪的语气态度, 以情感评价为集中点, 向外辐射。 其言语修饰成分极少, 直白表露, 平实如话, 通常借助于带有强烈色彩的语气副词, 如乎、 哉、 夫等, 以及感叹句的使用, 而且散文篇幅不大, 短小精悍, 论断后面对道理的阐释、 演绎极少。
1.2 日常辞令
日常辞令是指羊舌肸在平日生活中, 与他人对话交流, 对家庭内部事件处理时的言语措辞, 其主要是由以下部分构成:
1.2.1 与卿大夫的对话
羊舌肸是晋国政治集团的显赫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 与卿大夫打交道是在所难免的。 经常与他交往的卿大夫有范宣子、 赵文子、 韩宣子等。
厎禄以德, 德钧以年, 年同以尊。 公子以国, 不闻以富。 且夫以千乘去其国, 强御已甚。 《诗》曰: “不侮鳏寡, 不畏强御。”秦、 楚, 匹也。[4]1971
《昭元年·左传》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 叔向对逃难避祸的秦国公子铖和楚国公子子干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使子干与秦公子皆与百人同食。 对此赵文子说道, 秦国公子铖富裕殷实。 叔向于是作言论进行答复。
无与同好, 谁与同恶?取国有五难: 有宠而无人, 一也; 有人而无主, 二也; 有主而无谋, 三也; 有谋而无民, 四也; 有民而无德, 五也。 ……获神, 一也; 有民, 二也; 令德, 三也; 宠贵, 四也; 居常, 五也: 有五利以去五难, 谁能害之?[4]1351
《昭十三年·左传》
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 观起的儿子观从在蔡地假借蔡公的名义召回子干、 子皙回来复国。 子干从晋国返回楚国, 韩宣子针对此事, 向叔向询问子干能否成功。 叔向基于子干无法克服建立国家的五种难处, 也无法拥有攻坚克难的五种利处这一窘境, 对其结局做了否定悲观的推测。
经历了栾氏之难, 叔向对卿大夫之间鱼死网破、 互相倾轧的情形有了清醒的认识。 因此在与卿大夫的交流谈话中, 羊舌肸时刻警惕其身份地位, 对言语措辞灵活准确处理, 如若稍有不慎, 便会有卷入政治死亡漩涡的危险。 与外交场合对卿大夫所提问题做答复相比, 此时羊舌肸的言语辞令语气已适度深沉, 其感情抒发虽有起伏波澜之势, 但经过理智过滤, 已经有所收敛节制, 感情的主观倾向开始淡化, 语气较为柔软平和, 张弛有度, 对于道理的阐发, 趋于客观实际治国之道的探讨。
1.2.2 与朋友知己的对话
羊舌肸一生中出访过许多国家, 他正直开放的性格是其人格魅力的闪光点。 正因为如此, 羊舌肸结识了许多真心的朋友, 如本国的司马侯、 祁奚, 郑国的子产, 齐国的晏婴等等。
然。 虽吾公室, 今亦季世也。 戎马不驾, 卿无军行, 公乘无人, 卒列无长。 庶民罢敝, 而宫室滋侈; 道馑相望, 而女富溢尤。 民闻公命, 如逃寇雠。 栾、 郤、 胥、 原、 狐、 续、 庆、 伯降在皂隶, 政在家门, 民无所依。 ……况日不悛, 其能久乎?[4]1236
《昭三年·左传》
此言论为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 叔向与齐国的晏婴就各自国家公族势力, 国家前途命运所作的具体描述。 与晏婴的齐国国政将归于田氏论断几乎一致, 叔向的结论是国君无权、 公族无权, 卿大夫将掌权得势, 言辞中有一种凄婉悲凉之感。
始吾有虞于子, 今则已矣。 ……今吾子相郑国, 作封洫, 立谤政, 制参辟, 铸刑书, 将以靖民, 不亦难乎?《诗》曰: “仪式刑文王之德, 日靖四方。”又曰: “仪刑文王, 万邦作孚。”如是, 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 将弃礼而徵于书, 锥刀之末, 将尽争之。 乱狱滋丰, 贿赂并行。 终子之世, 郑其败乎?肸闻之: “国将亡, 必多制。”其此之谓乎![4]1274-1276
《昭六年·左传》
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郑国子产将刑书铸之于鼎, 一改过去法律隐蔽私人, 贵族肆意解释法律的情况。 这本应该是法律进程上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羊舌肸听闻后, 却对此做出言论反对, 因为这件事情, 先前的希望全部破灭, 他对此表示遗憾和失望。
叔向与朋友之间的交谈, 实际上是以一种掏心窝式、 诉真情式的笔调, 真情流露, 已经撇开了功名利禄, 政治纷扰, 只是单纯地讨论对某问题的意见看法。 叔向已经很清楚国家的前途命运、 未来发展趋势, 知道了国家必然灭亡的下场, 但还是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 减缓国家灭亡的时间。 他对国家的忠诚之心, 令人感动。 两段言辞沧桑悲凉, 多少有些无可奈何, 语气低沉苦涩, 哀婉叹息之气弥漫字句之间。 其他言辞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一个强悍的铁腕政治家形象, 而这里却展现出羊舌肸内心深处柔软动容的一面。
1.2.3 对于自身遭遇、 家族内部事件的处理
羊舌肸一生中经历的政治事件大大小小, 栾氏之难便是其中之一, 叔向受此次事件牵连入狱。 在其政治生涯末期, 弟弟子鱼因为私欲渎职, 有失法律公允, 被邢侯当场杀死。 以下三段言论记载了这两件事情。
与其死亡若何?《诗》曰: “优哉游哉, 聊以卒岁。”知也。[4]1059
《襄二十一年·左传》
乐王鲋, 从君者也, 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 内举不失亲, 其独遗我乎?《诗》曰: “有觉德行, 四国顺之。”夫子, 觉者也。[4]1060
《襄二十一年·左传》
三人同罪, 施生戮死可也。 ……《夏书》曰: “昏、 墨、 贼, 杀。”皋陶之刑也。 请从之。[4]1366-1367
《昭十四年·左传》
对于自身受牵连入狱, 羊舌肸很淡定, 与死亡相较; 牢狱期间, 不愿意向弟弟求救, 更多的是希望道高望重、 正直善良的祁奚大夫能够帮助自己; 对于弟弟判罚的处理, 叔向很冷静, 认为雍子、 子鲋、 邢侯三者同罪, 都应该判处同一罪行。 对自身遭遇、 家族内部事件的处理, 羊舌肸本着实事求是、 顺其自然的原则, 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 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 以及骨子里的超凡脱俗、 淡定闲适的精神气质。 因此其文学特征也是一番自由惬意, 无拘无束, 闲散舒适的安逸之貌, 极少有压迫感与冲击力, 感觉很舒服自然。 情感把握随和适度, 拿捏起来恰到好处。 即使是对其弟子鱼判罚事件的处理, 叔向也一如既往地冷静淡定, 扮演一个旁观者角色, 置身事外, 抛开各种人情世故, 按照法律办事, 不强人所难, 不违背本心。
羊舌肸言语说辞内容丰富, 得益于其博闻强识, 对论据素材的多方面引用。 通过对叔向辞令的论据引用情况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后, 发现其引用重点是以《诗》为中心的典籍文献, 而对古语、 谚语、 时人评论等口头相传言语的引用, 则相对较少。 典籍文献在各辞令中的散落、 叠加, 增添了辞令说辞的厚重性、 严密性与权威性, 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浮现出一种美感。
2.1 对《诗》引用情况统计
《诗》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余年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祭祀、 礼仪、 战争等多方面的风貌。
羊舌肸的言语说辞中, 对《诗》的引用多达10条, 包括《小雅》 4处, 《大雅》 5处, 《周颂》 1处, 分别是:
1) 《诗》曰: “优哉游哉, 聊以卒岁。”[5]1971
《襄二十一年·左传》
2) 《诗》曰: “有觉德行, 四国顺之。”[5]1971
《襄二十一年·左传》
3) 《诗》曰: “辞之辑矣, 民之协矣; 辞之绎矣, 民之莫矣。”[5]2015
《襄三十一年·左传》
4) 《诗》曰: “赫赫宗周, 褒姒灭之。”[5]2021
《昭元年·左传》
5) 《诗》曰: “不侮鳏寡, 不畏强御。”[5]2025-2026
《昭元年·左传》
6) 《诗》曰: “敬慎威仪, 以近有德。”[5]2029
《昭二年·左传》
7) 《诗》曰: “仪式刑文王之德, 日靖四方。”[5]2044
《昭六年·左传》
8) 又曰: “仪刑文王, 万邦作孚。”[5]2044
《昭六年·左传》
9) 《诗》曰: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5]2045
《昭六年·左传》
10) 《诗》曰: “哀哉不能言, 匪舌是出, 唯躬是瘁。 哿矣能言, 巧言如流, 俾躬处休。”[5]2052
《昭八年·左传》
2.2 对《夏书》、 鼎器铭文的引用统计
谗鼎之铭曰: “昧旦丕显, 后世犹怠。”[4]2031
《昭三年·左传》
《夏书》曰: “昏、 墨、 贼, 杀。”[4]2076
《昭十四年·左传》
对羊舌肸散文中典籍引用情况进行归纳统计, 可以发现他在治国经验教训、 讲求修养德行这两方面的言辞中, 对以《诗》为代表的典籍文献引用最多。 也就是说, 叔向言语辞令中着重体现的是对《诗》等典籍文献实用价值的追求, 这种功利性是希望这些典籍文献能够在维系政治统治、 伦理教化普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不是对文本本身艺术价值上的充分借鉴与挖掘。 在那个广泛教诗与用诗的年代, 赋、 比、 兴的本义不可能是《诗》的体材或表现方法, 而是用诗的方法。[6]羊舌肸散文中对《诗》的引用, 与诗经本身的文学特质并没有太多瓜葛。 毫不夸张地说, 去掉散文中《诗》的引用片段, 对言论本身并没有产生太多不良影响, 其语句依旧通顺, 措辞依旧强烈, 仍不失为一篇洋洋洒洒、 逻辑缜密的议论文。
根据羊舌肸引用呈现的文学面貌来说, 《诗》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雅诗反映的是上层贵族社会的生活概况, 典雅华贵, 其中的政治讽喻诗是对统治阶级的腐朽进行强有力的劝谏与讽刺; 颂诗则是对先祖美好道德和光辉业绩的企盼与祈愿, 歌功颂德是其本质特征, 肃穆庄严。 《诗》等典籍文献分散在各段辞令中, 前后贯穿, 增加了文本的知识容量和文化氛围, 无形中使羊舌肸的散文带有一种明显的书卷气和华丽庄重的气息。
《诗》等典籍文献在春秋时代更多扮演的是国与国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的角色。 《诗》作为基本的礼仪培育和人格教养的教科书, 引用《诗》的目的不是为了凸显文学风采, 在当时私学尚未兴起, 教育被垄断的社会大背景下, 其更是作为一种流行的风尚习惯, 是贵族上层社会精神生活惬意、 高雅、 精致的诗性写照。
羊舌肸作为春秋晚期晋国的外交家, 其言语辞令是在时代变革大背景之下产生的, 带有明显的开放、 包容、 豪放的艺术色彩。 羊舌肸散文创作的形成, 是众多因素有机叠加和复合的结果, 缺一不可。 时代环境、 政治语境、 家族文化、 个人性格都为羊舍肸散文风格的形成起到促进支持作用。[7]在辞令内容表达中, 也深深浸润着其对于国家命运、 家族兴衰的忧患意识和赤子情怀。 在他明显的书卷气、 华丽典雅、 洒脱飘逸的散文风格之外, 多了一份深沉肃穆和对时代前途的停滞思考。
[1][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注[M]. 范文澜, 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赵逵夫. 叔孙豹的辞令、 诗学活动与美学精神——兼论春秋时代行人在先秦文学发展中的作用[J]. 文学评论, 2007(4): 56-64.
[3]邵炳军, 梅军. 《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5][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M]. 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1980.
[6]鲁洪生. 从赋、 比、 兴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其本义[J]. 中国社会科学, 1993(3): 213-223.
[7]吕树明. 春秋社会变迁与辞令创作形态关系考察——以羊舍肸为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4): 27-31.
The Styles of Language and Arts of Yangshe Xi’s Speeches
LÜ Shum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The speeches of Yangshe Xi are mainly composed of diplomatic speech and daily life speech, in which reflects distinctive literature styles, and highlights the abilities of Yangshe Xi to choose, organize, think and control different language materials. His speeches were mainly based on classical literatures, focusing on theBookofSongs, rather than archaism, proverb and other person’s comments. Yangshe Xi’s speeches are not only wise, flexible, diverse and abundant, but also have an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luxuriant elegance.
Yangshe Xi; diplomatic language; daily life language;BookofSongs
1673-1646(2017)03-0083-05
2017-01-2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春秋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14BZW038); 上海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 两周文研究(2015DWY001)
吕树明(1990-), 男, 博士生, 从事专业: 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I207.6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