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杰
(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战略思考
——以浙江省为例
张英杰
(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
为了更好地适应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浙江省部分普通本科高校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既是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紧迫要求,也是该类院校谋求出路的必选之路。但是在转型试点高校中存在诸如观念落后、定位不准确、校企合作不足等问题。加强浙江省应用型技术型高校建设,需要从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改革培养方式、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来破解困局和寻求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地方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2014年2月,我国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5年7月,浙江省确定了41所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并确定10所高校(其中独立学院4所)为首批应用技术型示范高校。这些高校的转型之路应该怎么走,走向哪里去,是影响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及浙江省经济社会今后几十年发展大局的关键性问题。
(一)支撑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浙江省地处长三角,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传统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伴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一般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懂技术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认为,科技进步必然推动职业教育向上延伸,并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2]。浙江省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旨在培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切实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相脱节的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紧迫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浙江省高等教育类型和人才培养机制总体上还不能有效适应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这一类高校,定位较为尴尬,发展职业教育则是最好的选择。
以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教育为学习者创造更大价值的有益改革,对加快完善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三)缓解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就业压力的出路所在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峻考验,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就业率在各类高校中最低,招生方面,独立学院存在生源危机。
和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形成反差的是,随着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企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一线技术专业人才短缺达到50%。一方面大学生一职难求,另一方面职场找不到适合的人才,这种矛盾现象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招生和就业的压力将直接倒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人才为目标,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一)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认识存在误区
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脑力劳动者是白领,技术劳动者是蓝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较低。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层面的引导性缺位,导致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将自己定位为学术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误以为研究型高校就是高层次的高校。有的担忧普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本科高校会不会降格成高等职业院校,既无学术可言,又无研究可言,社会认可度下降,师资流失,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家长和社会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心存疑虑,甚至有些校长、院长也是被动地接受转型,这些思想观念必定会阻碍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发展。
(二)与地方政府隶属关系未彻底理顺
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程度是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浙江省不少本科高校在县域范围内开设新校区,或整体搬迁到县域,在资金上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硬件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地方高校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尚未理顺,浙江省教育厅2016年4月出台的《关于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独立学院以母体高校隶属关系为依据,确定管理归属[3]。如理应划分为省属性质的独立学院,在划分为省管高校后,将很难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难以在地方生根、壮大,更难以转型为服务地方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三)人才培养“立交桥”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从顶层设计层面真正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并融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是浙江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教育部“指导意见”要求:“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提高招收在职技术技能人员的比例,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持。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4]。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该校2016年招生总人数为2 133人,其中高职单考单招招生人数为180人,占比仅为8.4%,占比相对较低;目前招收一线技技能人才的招生体系尚在摸索中,还不能为职业人才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至于研究生层次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产学研合作培养体系都还在探索之中。
(四)“双师型”队伍建设未形成与企业行业共建的局面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存在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校企合作更多流于形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严重短缺。与德国、瑞士等国的“双元制”相比,我国地方高校在吸引企业参与、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的程度较低,相应的体制仍不够健全[5]。在浙江省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发现,由于高校聘请企业人才到高校任职(或兼职)增加了大量办学成本,加上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还没有与相关行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以难有长期稳定的企业指导老师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也难有相关行业与对应专业间的互信和互认,为数不多的高水平带头人的行业引领作用的发挥也显得十分有限。
(五)办学特色不明显,创新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程度低
区域性和特色性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之一,以地方需求为导向,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办学特色,才能与同类本科院校相区分,避免同质化竞争,抑或在同质化竞争中彰显优势,提高竞争力。但是在办出特色方面,浙江省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同质化的情况,独立学院更甚,优势专业和特色学科还不明显。
此外,浙江省普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终极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转变观念,实现错位发展
首先,观念转变是第一位的。在欧美,尤其是西北欧,综合技术大学(polytechnic)很多,综合性大学和综合技术大学分担着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任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6]。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不是降格,而是谋求更好的发展。针对目前社会上对应用型高校及人才的误解,政府应从价值观和文化观方面匡正和引领,破除僵化的人才观。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敬业乐业是职业追求的本源。时代迫切呼唤工匠精神,政府要从宏观层面正确导向,让转型高校的师生看到希望,让社会对应用型高校有正确认识,回归技术教育本源,各司其职。
其次,明确定位,做到科学合理,发挥其服务社会职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的层次是本科,类型可以定位为应用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技能人才。本科是一种教育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种人才类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只有类型之分,没有高低之分,相互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7]。应用技术型高校实现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打通了“职业教育”原来的断头路。
(二)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针对浙江省高校存在的办学同质化、缺乏特色的问题,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根据浙江省地方经济和产业特色,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合理引导和布局规模结构,优化专业设置,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推动高校办学朝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如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其归属和身份,将其定位为地方政府与省教育厅共建共管或由地方政府监管,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
此外,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贡献度为考核导向,需要对原有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作重大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起政府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行为评价和绩效评价相结合,短期评价和中长期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评价体系,确保转型的成效。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院校治理结构,促进新型战略合作
实习实训和实践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德国的“双元制”不仅构建了德意志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也为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经费和主要责任,学生在企业受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而且日后并不影响就读普通高校的机会[7]。
为了破解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需要从政府层面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利用减免税收及相关配套制度,构建高校与行业、企业新型的合作关系,推进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对接,建立起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区域化、特色化和内涵建设
应用技术型高校具有典型的职业化、区域化、行业化等特征。转型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浙江省自身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布局,有计划地打造与地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注重培育不同学科、交叉学科间的交互与融合,体现学科专业群的整体优势,从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地方本科高校应主动完成专业的改革、改组、改制,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设置优势学科和专业;通过设置符合地方产业的专业,逐渐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符合地方发展特色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培育新型、特色复合专业。
鼓励有条件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并积极探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这是完善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大学合作建设的工程师学院就是比较好的尝试。
(五)坚持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深化产学研合作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是专业人才又是职业人才,既懂专业理论又会技术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一方面通过学科教育培养他们系统学习学科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促使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技术技能。课程体系设计严格遵循“需求导向”“能力本位”的原则,调整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双向渗透,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仿真教学,尤其是主干课程要有企业参与教学。
在科学研究方面,应用技术型高校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理论研究,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注重应用性的研究特别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服务于区域经济。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办学主动性。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各类科学技术难题,促进科研项目立项,反之,又能使科研更有针对性,科研成果转化更有效。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师转型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转型能否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转型高校需要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统筹规划,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并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搭建教师队伍建设平台,提高实践应用、技术技能和社会服务等因素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
通过聘任行业内有关专家到应用技术型高校兼职任教,传授实践经验;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地方适应度和专业匹配度。当地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利用地方本科院校优势资源和地方企业资金优势,促成两者联姻,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地方还可以通过相关人才政策为区域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引进当地紧缺人才。
(七)走国际化合作发展道路,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接轨也是构建浙江省区域内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之一。
走国际化道路,一是引入国际化的高等应用技术教育管理理念,切实改进和完善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跨专业、跨校、跨国、跨文化、线上线下的学分互换制度,实现终身教育蓝图,让学习者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二是依托浙江省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进立足国际视野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本着开放共享的办学出发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经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节点,更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浙江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雏形虽已初步形成,但是许多建设都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地方本科高校应该转变观念,顺势出击,主动寻求突破口,既做好顶层设计,又脚踏实地搞好改革实践,注重实效,探索出与国际接轨,能直接融入技术进步和浙江省区域产业链,符合社会经济产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之路,以期建成和地方、企业、行业共同成长的新型大学,为浙江省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1] 武怡晗, 吴俏婧.浙江省确定41所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发展转型[EB/OL].[2017-05-04].http://edu.zjol.com.cn/system_07/24/020754733.shtml.
[2] 陈锋.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6-20.
[3]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等.关于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01].http://www.zjedu.gov.cnnews147202077017144019.html.
[4]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6-10-2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5] 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6] 李建红.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理论探讨[J].教育评论,2015(6):34-36.
[7] 陆建非.转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怎样起步[J].光明日报,2014-08-12(014).
(责任编辑:薛 蓉)
Strategic reflec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me universitiesin Zhejiang Province to the applie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ZHANG Yingjie
(Zhiji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oxing 312030, China)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mee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eployment, some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have to witness the transition to the applie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his is not only an urgent requirement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regional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but also the only way out for certain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ccurred to the pilot universities, such as backward ideas, inaccurate positioning, lack of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ose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ies, we need to chang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al innovation mechanism, the training mode, the optimization of specialty, and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hould also be strengthened to solve the dilemma and seek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independent colleges; universities of the applied technologies; transformation
2017-03-06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5N107)
张英杰(1973—),男,山东东阿人,讲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G648.4
A
1006-4303(2017)02-02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