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学生警察修养教育初论

2017-01-12 15:41刘亚东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务隐性

刘亚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8)

公安院校学生警察修养教育初论

刘亚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8)

对公安高等教育发展中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应当始终紧紧围绕公安高等教育的人才目标——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来展开。根据素质冰山理论,将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分解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显性素质体现为知识和技能,隐性素质包括警察意识、警察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等。其中,警察意识、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行为习惯等隐性素质定义为警察修养。提出警察修养概念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意义,并探讨警察修养教育。

公安院校; 人才目标; 素质冰山; 警察修养

0 引言

公安高等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公安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公安队伍培养和输送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其自身还具有鲜明的公安特色。

公安院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在把握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公安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探索和重要领域的创新。具体而言,对公安高等教育发展中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应当始终紧紧围绕公安高等教育的人才目标——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来展开;换句话说,对公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内涵的研究是科学把握公安高等教育特殊规律和进行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上讲,我们只有搞清楚新形势下公安工作对队伍建设和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即我们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对口“产品”,方能在此基础上探讨和研究如何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那么,何谓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理论[1];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Lyle M·Spencer,Jr.& Signe M·Spencer)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从特征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2]。这些理论和学说将一名员工的素质比喻为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也就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在水面以下的7/8是看不到的。我们能见到的1/8是其知识、资质和技能行为;见不到的7/8则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其中,知识、资质和技能行为是较为容易观察和测量的,称为显性素质,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是难以观察和度量的,称为隐性素质,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素质冰山理论,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就是具备良好警察职业素质的特定人员或群体,具体而言,就是具备良好的警察专业知识、警务技能以及警察意识、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行为习惯等特质的特定人员或群体。其中,警察专业知识、警务技能是显性的,可统称为显性警察素质,是公安院校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基础性素质;而警察意识、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行为习惯等可相应地统称为隐性警察素质,这些素质的最终养成方能使得公安院校学生真正、全面成长并成才。

在公安高等教育中,以知识、技能为特征的显性警察素质培养可以通过传统学历教育和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来实现,其效果可以通过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形式来检验并显现出来。而在关乎以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等为特征的隐性素质的培养方面,目前全国各公安院校中尚无全面的认识、科学的模式和相应的理论支撑,具体体现在:这些隐性素质属于什么范畴,有无抽象共性?培养学生具备这些素质的教育主体是谁?有关教育主体在公安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占据什么位置?如何在兼顾履行职责与个人发展两个方面基础上搞好专职队伍建设?以及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有无有效的模式可循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上述对“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阐释和解构,可以看到,警察意识、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行为习惯等隐性素质在公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凸显出的重大研究意义,且现实中公安院校在有关这些方面素质的培养环节上还存在着诸多欠缺与问题。因此,提出“警察修养”概念来囊括各项警察隐性素质并展开相应论述,以便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欠缺与问题进行有效探索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途径。

1 警察修养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警察素质包括警察专业知识、警务技能等显性素质和警察意识、警察职业道德以及警察行为习惯等隐性素质。其中隐性素质部分可以定义为警察修养,即警察修养是一名人民警察所应具备的内在涵养或素质,具体包括警察意识、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行为习惯等。之所以提出警察修养这一概念并如此定义,其意义在于:

(1)现代汉语词典对“修养”的解释是①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或完善的行为规范。②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③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④休整调养[3]。从上述释义可以看出,“修养”一词作为名词时主要是指人内在的良好特质如思想道德、高尚品质、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等。在普通意义的“修养”一词基础上提出警察修养概念,初衷在于一是以警察修养来涵盖人民警察所应具备的各种隐性素质,能够契合“修养”一词的固有用法与释义;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中有关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修养与警察修养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警察首先是一名普通公民,普通公民具有的修养人民警察同样应该具有,同时,警察作为一名公民具有特殊的职业身份,应当具备特定的职业修养;三是通过查阅文献和比对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将警察修养作为一个概念来提出并进行相关论述尚属首次,以前多见 “警察道德修养”、“警察素质”、“警察综合素质”等词语;有的文章虽然涉及“警察修养”一词,也仅仅是把它作为包含专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的“警察综合素质”的同义词来使用,而未见把“警察修养”一词用来专指人民警察各种隐性素质并进一步研究其属性和实现途径等问题。

(2)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概念形成以前,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人们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有些感觉和印象。在实践中,人们使这种感觉和印象逐渐积累起来,并且加以综合整理,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终于抓到了事物的本质,这就形成了概念,于是人们的认识飞跃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理性的阶段[4]。从现状来看,将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以及对其中隐性素质展开专门研究尚属首次。对于警察隐性素质而言,人们之前往往采取列举的方式表述,如警察意识、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纪律作风等,这种方式存在着因列举不全而不能穷尽,或虽有列举却存在种属概念不分、语义交叉重复等诸多弊端。提出警察修养概念并以此来涵盖警察隐性素质的各个方面,标志着对于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之科学内涵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3)概念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是很重要的。首先,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是思维的细胞。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进行思维活动。其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阶梯。这就是说,概念即是已有的知识的总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工具[5]。警察修养概念的提出既是对隐性警察素质各项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抽象,又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警察意识、职业道德等之类命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最基本思维单位。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对警察修养教育具体问题的研究,如教材编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

(4)警察修养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公安院校学生工作基本问题的厘清和阐释。首先,是可以明确公安院校的学生工作目标,即应当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警察修养为具体目标,并且这一具体目标服务于学校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其次,是有利于各公安院校进一步明确学生工作的主体范围,即在学生工作具体目标的引领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教学系部、学管部门、其他职能保障部门3个方面均理所当然地承载着培养和塑造学生警察修养的职责和使命。要全面深化“教管结合”,不断完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教师要注重将政治忠诚、警察意识、学术诚信等素质的培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起来;学管部门要注重发挥警务化管理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意识与作风方面的传统优势和核心作用;其他职能保障部门同样要牢固树立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并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

2 目前公安院校学生警察修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今多数公安院校所倡导的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仅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实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并重的教学方式。真可谓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和解构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内涵,就会发现,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除了应当具备面向公安实践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警察意识、职业道德和良好习惯等素质,这些素质应当如何培养?这个问题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并未被充分加以重视,导致在公安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诸多偏差或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仍然普遍存在将学生警察修养教育与学生警务化管理混为一谈的现象。表现为:一是认为通过警务化管理就可以全面实现培养学生具备警察意识、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行为习惯的目的。殊不知,警务化管理只是对学生实施警察修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已,除此之外,学生警察修养教育的手段和内容还应包括以警察文化、警察历史、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警察仪式与符号、警体训练等为内容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形式;二是仅仅将担负着警务化管理重要职责的学管干部当作警察修养教育的主体,忽视了现代高等教育所提倡的全员育人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教学、管理以及服务3个方面均从不同角度承载着的德育功能。

(2)仍然普遍存在将学生警务化管理与学生管理混为一谈的现象。通过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以“(篇名=警务化管理)(精确匹配)”为内容检索条件,以“发表时间:2000-01-01~2016-12-01”为检索控制条件共检得170篇相关文献。在这170篇论文中,共有5篇明确以警务化管理体制或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这5篇文章无一例外地均将警务化管理等同于学生管理,如有的表述为“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公安院校建校之初的军事化、半军事化到现在的警务化管理,已由原来的传统管理方法逐渐向……”[6]而实际上,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与警务化管理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包含被包含的关系,即学生管理包含警务化管理的内容,警务化管理是实现学生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最大的区别之处,是公安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明显体现。同时,公安高等教育作为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有机部分,其学生管理除警务化管理内容之外还具有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相同、相通的部分,如学籍管理、学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贫困生贷款与资助、宿舍分配与管理等很多具体方面。将学生警务化管理与学生管理混为一谈的认识误区所直接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以偏概全,仅仅围绕如何实施好警务化管理来构建整个学生管理体制。所以当前许多公安院校不论形成什么学管模式,如所谓“统管模式、分管模式、统分结合模式”[7],都难以称为科学的结果,这也是现实中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与教学相脱节而难以形成教管合力的深层次体制原因;或者,换种方式解读,即做一件事情如果说“理念或指导思想错了”那就相当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其最终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

3 公安院校学生警察修养教育实现途径的初步探索

在公安院校中设立警察修养学,启动和开展警察修养教育课程建设,是实现学生警察修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原因在于:

(1)目前公安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均开设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修养为主的传统“两课”,以之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公安院校自身目前尚无自己的特色通识课来强化主渠道,无法彰显和对应公安院校对学生在政治忠诚、警察意识、优良作风等方面素质的更高要求。开设警察修养教育课,形成“2+1”即“两课加一课”的新局面,以此来实现与传统“两课”的互补,切实填补公安院校没有体现公安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空白。

(2)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郭声琨在全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要紧密结合公安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关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推进具有公安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着力形成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公安院校与实战单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8]启动和开展警察修养教育课程建设,适应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形势和需求,是对全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有关“推进具有公安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最新指导精神的具体落实。

4 结语

(1)警察修养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不是使公安院校学生能够获得将来赖以谋生的具体技能,而是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警察之于社会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将警察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内化于心。要科学设置警察修养教育课程所应涵盖的内容,将警察历史、警察道德哲学、警察文化与伦理、警察意识、心理素质培养与拓展、职业道德规范与纪律等人文范畴的内容,以及军训、队列、会操、口令员和指挥员培训等警体范畴的内容分门别类形成体系化,以此构成公安特色思政通识课程。

(2)警察修养教育是公安院校学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在修订和完善学生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纳入警察修养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和规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学时和学分。首先,警察修养教育课程是贯穿公安院校在校生各年级、各学期的体系化课程,如大一新生的队列素养训练和预备警官转变教育,二年级学生的警察意识培养,毕业生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等等。其次,培养方案中有关警察修养教育的规定要与相应的标准规范建设或教材建设相同步。如有关新生入学军训的课目设置、训练组织与方法、队列素养与理论水平考核等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指导手册,警察文化与警察历史教育等需要有对应的专门教材。

(3)警察修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参照普通高校辅导员要承担一部分思政课教学任务的通行做法,公安院校的学管干部要积极参与警察修养教育课程教材编撰与规范制定工作,承担相应教学任务,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管干部的教育职能并进一步凸显其教育主体地位。

[1] Mc Cle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m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8.

[2] 秦杨勇. 能力素质模型设计五步法[M]. 厦门: 鹭江出版社,2009.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4][5] 吴家国.什么是概念[J].前线,1962(6).

[6] 王海燕,郭睿.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探讨[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7] 程文亮,汪勇.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体制模式分析—兼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2(2).

[8] 郭声琨.全国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公安报,2016-12-27(1).

(责任编辑 陈小明)

刘亚东(1974—),男,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大队长。研究方向为法学、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D035.319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警务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河南警察学院召开争创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动员会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探究警务战术的本质、知识生成与运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