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 卢兆民, 向朝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察战训学院, 北京 100038)
体适能理论指导警察体能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
王 强, 卢兆民, 向朝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察战训学院, 北京 100038)
由于支撑警察体能课程的理论根基不统一,导致当前全国警察院校的体能教学内容差异较大,虽各具特色,但各自为政,反而妨碍了警察体能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阻碍警察战能的进一步提高。体适能作为一种动态适应能力培养的运动健康理论,不仅注重运动项目的功能性作用,也将促进健康与警察专业能力培养完美结合起来,而且具备完整的分类体系和量化检测标准。因此,以体适能理论作为指导将有利于警察体能课程体系的建设、完善和发展。
健康体适能; 运动体适能; 警察体能; 理论根基
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抵抗疲劳,保持身体机能正常,维持身心健康的能力。 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中明确提出了“健体强警”,向素质要警力的宗旨。但目前全国各警察院校设置警察体能课程时,由于对这一宗旨理解不同,使得各校警察体能课程选择了不同的依托理论。理论根基不一样,必然造成课程体系不统一,各自为政,最终会影响警察体能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甚至是改革的停滞或方向的迷失。因此,警察体能教学改革的起点应该是积极探索并形成共识的基础理论,为训练内容的设定和训练方法的选择指明方向。
目前,我国是以警察学历教育为主的警察培养模式,使得体能课程既受到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模式的影响,又受到国外警察专业培训,以及国内武术理论的相关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教学理念。有的警校引入一些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如障碍、速降等,强调警察特色;有的根据实战需要,强调对抗能力,重视身体素质,突出力量训练,为防卫控制技术训练打基础;也有警校以“终身体育”为指针,重点是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这些观念分别被不同警校作为体能课程构建的主要支撑,客观上对确立警察体能课程地位具有积极意义,也促进了警察学员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另外,虽然不同的理论指导似乎有“百家争鸣”的盛况,但也造成了各警校体能教学形成“画地为牢”的尴尬,教学形式缺乏创新,课程改革与发展遇到了瓶颈,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①课程依托的理论根基不一致,则教学内容无法统一。因此,各警校体能教学课时安排随意性较大,甚至课时量越改越少,“提高身体素质”只能成为一句空话。②目前课程效果的时效性太强,对学员职业生涯身心影响较弱。追求专业化和警务特色并没有错,若只局限于此就存在严重偏差。由于警务特色训练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较高,脱离警校环境,学员可持续性训练的基础消失,其他体育运动的兴趣点和习惯并没有形成,教学效果延续性不强。③各警校体能训练的实际效果也不容乐观。从部分地区的入警招录体能测试成绩来看,无论是力量还是耐力等指标,部分警察院校毕业学员身体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整体上并没有明显优势。
总之,无论是从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和包容性,还是从警察体能课程体系的发展需要来看,警察院校现有的理论思潮远不能涵盖时代所赋予“体能”的内涵,已经不太适合作为统一的课程理论根基,需要新的理论探索来引领警察体能课程的发展。
体适能是有机体从容适应生活、工作等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感到过度疲劳的一种综合能力。体适能依据性质和需要的不同,可以分为健康体适能、技能体适能和生理体适能。健康体适能又分为身体成分、肌适能、有氧适能3个因素;而技能体适能被分为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平衡能力、协调性、反应时6个因素;生理适能则包括代谢、形态和骨强度等。该理论源于美国,核心理念不仅强调运动促进健康,也重视运动的有效性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因此,迅速受到国际社会和体育界的重视,并且在美国部分高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适能较好的人,不仅能适应繁琐单调的工作,而且也能在剧烈的对抗活动中表现出灵活的应变能力,却不会轻易产生力不从心的疲劳感。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体适能完全可以反映个体健康状态和身体竞技能力。
2.1 体适能的健康理论与警察职业特点完美切合
警察职业工作时间较长,生活节奏快,作息无规律,以及面对危险时的强对抗,都会造成警察身体持续的疲劳,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警察在自我测评中都表示“感觉疲惫无力”,可以看出职业本身对警察健康和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体适能的分类体系相对比较完整,甚至将代谢障碍与健康问题都纳入到体适能体系中,而且有一系列健康科学理论和运动促进健康的训练模式,对改善个体健康水平,提高生活工作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并且针对运动体适能强调的竞技能力,也正好和警察专业性素质要求相匹配。因此,体适能比较全面地概括出目前警察体能发展的大多数教育理念。一是追求运动促健康,运动防疾病。着重加强学员的心肺耐力、肌耐力、柔韧等训练,增进警察学员的身体健康状态,适应日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为警察职业生涯及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二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对抗能力。增加基本素质训练,使学员获得较强支配身体的能力,为防卫控制等警务技术训练打下基础。总之,体适能理论所追求的应对内外环境变化能力正好切合警察工作的特点,对警察队伍战斗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 体适能对警察体能课程教学适用性较好
体适能分类体系清晰,组成因素丰富,指明了运动的功能性方向,对警察体能课程教学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首先,课程教学目标容易设定。警察院校学员正属于身体发育成长期,身体机能的可塑性较好,体能教学要兼顾身心成长的健康性和职业培训的专业性。而体适能包容性和科学性较好,能体现健康理念和专业性要求,对目前警察体能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其次,体适能理论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让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各警察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功能体系相近的内容中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5公里跑或定向越野等都是训练有氧适能,只要运动功能相近,内容可以依情况而定。最后,体适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可量化的检测指标,比较容易适用到警察体能课程的教学中去。
2.3 能有效统一现有教学内容,并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目前,各警察院校现有警察体能课程已经有自己的体系和内容,为了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可以用体适能理论重新对目前设定的内容进行划分,将其包容到新的理论体系中。无论是健身房的力量训练,还是障碍和田径训练,甚至是游泳训练,都可以将其归类到身体成分、肌适能、有氧适能或技能适能上来,训练目标一目了然,也便于安排训练强度和量的合理搭配,了解训练项目的最终功能,从而使训练方式更具针对性,防止被项目内容限制,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同时,根据健康体适能、运动体适能和生理体适能的分类体系,审视目前的教学内容,重新分入新的体系中,把新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身体活动内容上来,找准短板,明确体能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2.4 比较好量化,也便于监测
健康体适能的评价主要有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而运动体适能是以速度、灵敏等因素来评价,这都可以与目前沿用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相切合。如心肺能力可以由1 000米来测试,而肌力和肌耐力可以由引体向上、纵跳等来测试,而技能体适能中的灵敏和速度可以由折返跑、100米等测试来体现。在现在实施的测试内容基础上需要增加的测试项目较少,只有身体成分要通过皮褶厚度测试,而柔韧通过坐姿体前屈来测试,也可适当增加生理体适能中形态和骨密度的测试。因此,体适能已经有了完整和科学的量化体系,测试内容丰富,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警察体能课的教学效果,可操作性较好,容易推广与普及。
全国警察院校众多,无论警察体能的教学内容是什么,都基本沿着健康和警察专业性两个方向,这也正是体适能可以作为警察体能理论根基的现实基础,但要大力推广这一理论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3.1 确立理论根基,拓展教学内容
公安部或相关的警察院校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专家以体适能理论为指导,编辑警察体能教材,从教材上确立警察体能的理论根基,统一认识,指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同时,在体适能理论支撑下,不拘泥于少数运动项目,大力扩展警察体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警察学员的运动体验,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为警察体能课程改革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 完善考核机制
以体适能相应理论为指导,完善《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兼顾健康和素质,丰富测评体系。增加健康体适能的测试项目,既能全面反应录用警察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抵抗身体疲劳,保持机能正常,维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又能以此为指针和方向,促进警察体能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综上所述,体适能理论体系成熟,应用性强,融合性好,将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等全面地包含进来,具备作为警察体能课程理论核心的相应条件。同时,体适能的健康理念也有利于探索出警察体能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寻求新思路和新方法,最终促进警察体能课程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1] 毋张明.体适能研究发展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11):
[2] 徐玉明. 体适能评定与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3] 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 张健忠,谢佩娜. 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 王亚立. 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模式在我国高校的实验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0(1).
(责任编辑 陈小明)
王 强(1974—),男,四川宜宾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研究。
D03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