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职业精神的新内涵

2017-01-12 15:12刘也良
中国卫生 2017年5期
关键词:礼仪医师医疗

文/刘也良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医师职业精神也有了新的要求,医师职业精神如何适应医改的新形势?近日,第十一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与会的医生、专家谈起了他们的看法。

礼仪为重 修养到位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范瑞平教授表示,与医疗规则相比,医生的修养更加重要,医生最根本的职业精神在于对礼仪的重视程度。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长期形成的中国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被忽视了。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王德炳表示,我们目前医学教育培养的一些医生,专业技术很精通,但是不会与人沟通,对于基本的礼仪缺乏认知,而光谈医疗规则,不谈医疗礼仪,是无法真正理解职业精神的。

在医疗中,礼仪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医疗认知上,虽然这样的理念已经提出多年,但临床上仍然以疾病为主,很少考虑人的经济、社会、心理状况,起主导作用仍然还是生物医学模式。

因此,如今的职业精神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内涵。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表示,职业精神的确包括科学素质,高超的专业技术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患者还看中医师是否“懂我”,好医生除了技术,还要能“懂”患者,“懂”就是人文素质,是一种文化和修养,是理想的人性,是对生活的理解、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法制观念、健康的心态等,就是尊重,科学、勤奋和平易近人是医生应有的素质。除此之外,如果医师还能替患者着想,就更能赢得患者的认同。

因此,顾晋表示,做医生,有时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智商很难改变,但情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范瑞平也说,要想把医德做好,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讲起,从修养讲起,“先做人,后做事”,礼仪是本,在修身的基础上,才能把医疗规则做好,才能避免医德停留在口头上,而无法落实。

而道德修养是需要社会条件的,需要合理的公共制度和卫生政策,需要社会改革的支撑。范瑞平表示,很多医生收入并不低,但是收入结构不合理,如何使医生获得的收入清清楚楚,就要依赖制度政策的改革,需要合适的政策配合,这对于树立职业精神非常重要。

医改对职业精神的影响

哪些政策会对医师职业精神产生作用?

王德炳表示,面对新的环境,医师职业精神的培养要多向外界汲取养分。虽然目前社会对医疗问题有很多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医疗领域应该多听、多想、多看,多与外界接触、配合,才能综合的看问题。

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杨震认为,医师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医生一定要跳出行业看医疗。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医疗信息披露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表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在医院集中爆发,医务人员充当舒缓社会紧张阀门的作用,这就必须建立保护性医疗制度,比如信息披露制度,通过风险分担塑造职业精神。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运行处副处长何铁强表示,信息披露一方面要建立足够完善、频次越来越高的主动披露制度,另一方面,要提供查证渠道,建立讲规则的被动披露制度。

同时,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医师职业精神可能产生的变化。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研究员谢广宽表示,目前,医师多点执业主要分为3种,政府指令型、医疗合作型和主动受聘型,第三种类型争议最大,因为其涉及医疗体制最根本的问题,可能带来利益冲突。

比如,在美国,公立医院很多医生有自己的诊所,于是,这些医生可能通过暗示性语言,把能多收钱、容易治的疾病转到自己的诊所里,把大型检查转到自己有股份的医院里,获取更多个人收益,而将困难的、不赚钱的疾病转到公立医院,这种不合理转诊患者是对职业精神的一种冲击。在印度、哥斯达黎加等国家的调查发现,有的公立医院医生通过将手术假手于人、态度恶劣、故意延长患者等待时间等手段,降低医疗质量,来诱导患者到私立医院诊治。

因此,在美国,一些公立医院要求医生的兼职报酬医院要提成,英国、德国等国规定,医院医生一周只能工作5天,4天在原单位,1天可以出去兼职,避免医生花太多精力兼职,而影响平时的工作质量。

谢广宽表示,这说明,我们的管理政策要注意由于利益冲突而带来的职业伦理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与会专家也表示,在实际过程中,患者安全文化和医院管理文化的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发展信息化手段等,也都是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医师职业精神回归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

传统和现代可以融合吗

在职业精神这方面,历史可以成为一面镜子。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副研究员马金生经过研究发现,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患者就医模式的特点是,看病都是患者将医生请到家里来,由于场所便利,患者就有很大的主动权支配医生,如果对医生不满意,换医生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医生行医不负责任,诊疗没保障。尤其是在我国明朝和清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流动人员增多,医学入门书籍得到了广泛传播,行医的门槛降低,医生构成复杂,大部分学医的都是为了讨生活,这就导致医生特别注重个人声誉,“爱惜羽毛”,容易规避责任,择病而医,面对复杂疾病,往往抽身而退,敷衍塞责,轻描淡写。

而在那个时代,国家和社会又缺乏对行医的管理,对医疗纠纷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秉持药医无死病,佛渡有缘人,患者归于天命的观念,导致医生更加推诿塞责。

在古代熟人社会,医生水平可能不高,但是医患互相信任,而随着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医师的职业精神发生了变化。

民国之后,大众媒体产生,政府越来越重视行医,并将其纳入社会事务管理,而现代医疗模式,也就是西医也传入中国,这个时候,医生开始展现出专业化、权威化的职业特点,但缺点是由于患者到医院就医,主动权因此减少。

马金生提出,是否能在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需要考虑的,把各自弊端降到最小,充分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因素,比如,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家庭医生,这就是很好的方向。他说,医师职业精神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的产物,是医患互动、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正道。

猜你喜欢
礼仪医师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中国医师节》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