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建 付明立 何 伟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74
10.3969/j.issn.1674-4616.2017.03.016
*李同生名医工作室传承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12 FFC04501);湖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技项目(No.2012 Z-B05);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人才项目(No.Q20121609);湖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项目(No.QJX2012-27);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项目;院所协同创新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Z-1601)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1126087855@ qq.com
名老中医李同生教授治疗跟痛症经验*
张 建1付明立1何 伟2△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74
跟痛症是一种临床现象,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本症的特点是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本症与劳损和退化关系密切,常见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等[1],属中医“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年老、劳损、湿浊等因素有关。传统中医对足跟痛早有研究,本症始见于清·刘恒端《经历杂论·诸痛论》曰:“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可见跟痛症的内因是肝肾耗损、血脉不通,致筋脉失养,外因是风寒湿之邪及痰饮、瘀血,故本症为本虚标实之症[2]。足部位于身体最下部,承受全身重量,是足三阳与足三阴的交接处,又是阴跷脉、阳跷脉、足三阳、足三阴经筋的起点,故易发病。患者因足跟痛不敢着地,甚则跛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跟痛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西医疗法,如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或是局部封闭均有明显毒副作用,而中医疗法在治疗本症方面有较明显优势。李同生教授系中国骨伤名师、湖北中医大师、首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第一、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执教历60余年、善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骨伤科常见难治性、顽固性疾病,是建国之初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倡导者之一。李老精通中西医理论,善中医四诊与西医体格检查相结合,常常于细微处发现病所,勘病精当,擅长针药并用,内外兼治,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聆听教诲,收获颇多。兹就笔者随李老学习治疗跟痛症的体会介绍如下。
李老认为,跟痛症其根本原因为瘀血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局部出现无菌炎性水肿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不适。李老治疗时主要采用中药口服,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同时外擦紫金酒,并用北京布鞋鞋底击打跟部疼痛区域,以扩张局部皮肤血管,促进药物吸收,使活血化瘀药直达病所,还可改变软化后跟骨骨刺的方向,解除骨刺对跟部脂肪垫和滑囊的刺激,使无菌性炎症更易吸收,从而达到治疗跟痛症的目的。紫金酒系李老祖传秘方。
中药内服方为自拟活血通络化湿方加减,药物组成为当归12 g,川芎10 g,赤芍10 g,红花10 g,桃仁10 g,地龙8 g,秦艽12 g,苍术12 g,黄柏10 g,甘草6 g。上药水煎取汁,早晚分服,每日1剂,7 d为1个疗程。方中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止痛;川芎理血行气,通经止痛;赤芍、红花、桃仁活血行血化瘀;地龙通脉;秦艽祛风除湿、治痹痛;苍术健脾燥湿;黄柏清热燥湿;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活血、通络、化湿之功。本方具有改善足跟部微循环障碍,帮助缓解疼痛不适的功能。
李老认为中医外治法采用局部给药方法,可直接作用于患处,取效快,有其独特的优势。足跟局部疼痛瘀滞会导致筋脉挛缩,筋脉挛缩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瘀滞。在治疗局部经脉不通的病症上,李老采用祖传秘方紫金酒外擦,往往事半功倍。紫金酒组成为血竭60 g,红花60 g,樟脑30 g,良姜120 g,荜菝90 g,细辛60 g,白芥子60 g,冰片30 g,生地60 g,鹅不食草90 g,生乳没各45 g。其可活血散瘀,消肿定痛,多用于跌打损伤,青紫肿痛,骨折筋伤的治疗。制法是以白酒10斤,将上药入酒浸泡,密封,勿泄气,浸10 d即可使用。以跟部最痛处为中心,用脱脂棉球蘸此药酒涂擦,摩擦数十次,使患处先凉后热,而后用一软板(可用北京布鞋鞋底代替)在局部进行拍打,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效果以局部红润充血为宜,每次敲打时间5~15 min。局部拍打可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更易进入局部软组织,同时也是推拿的一种手法,以强刺激刺激跟骨骨刺或损伤的软组织,加速愈合和修复,可每日拍打1次。
李老每每教导学生应用针刺疗法治疗骨伤科筋伤疾病方面,其针法常不同于内科的针刺手法。强调“循经选穴”,以病变局部针刺为主,以远端取穴为辅,针刺深度需“推筋着骨”乃得。在治疗跟痛症上,主要依据针灸近治原则,应用围刺法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以跟部最痛处为中心,前后左右各旁开2.0寸处为进针点,深达跟骨周围,直达病所,再配以周围腧穴,如昆仑、太溪等,行针手法为强刺激泻法。隔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现代医学认为,应力平衡失调是软组织损伤的原因之一[3],目前西医对跟痛症成因的解释是足的生物力学机制异常,当跖腱膜被长期、持续、过大地反复牵拉时,其跟骨附着点形成骨刺,骨刺周围的末梢神经组织受到刺激并引发疼痛,临床上称之为跖腱膜炎或跟骨骨刺综合征。局部针刺刺激可调节足跟处软组织应力,恢复足跟正常生物力学,并可促进微循环,扩张血管,疏通骨内静脉阻滞,打破骨内血液循环障碍,促进炎症的吸收,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患足的活动功能。
此外,李老亦很重视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保养,常嘱患者避风寒湿,加强保暖,睡前可用熏洗汤泡脚,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足跟部的血液循环;多休息,少负重,少走路,以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损伤部位的愈合;穿软底鞋,垫厚鞋垫,亦可在接触鞋垫疼痛最明显处,将鞋垫剪一空洞,以减少对足跟部的刺激;平素可进行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锻炼,每次活动10~15次,避免频率过快,但每次屈、伸应尽量做到最大限度。
患者,于某,男,55岁,职业司机。2016年3月31日初诊。主诉左足跟部刺痛1年余,近1周症状明显加重,在家休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遂来本院求诊。初诊:检查见左足跟无红肿,足底跟骨跖筋膜起点处压痛明显,跟骨侧面亦有轻压痛;舌淡苔腻,脉弦。左足侧位X线片示:左跟骨骨质增生。证属气血瘀滞,湿热下行。治宜行气活血,祛湿通络止痛。方用当归12 g,川芎10 g,赤芍10 g,红花10 g,桃仁10 g,地龙8 g,秦艽12 g,苍术12 g,黄柏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另用紫金酒外擦患处,同时用北京布鞋鞋底击打跟部疼痛区域,每日各1次,以扩张局部皮肤血管,促进药物吸收,使活血化瘀药直达病所,还可改变软化后跟骨骨刺的方向,解除骨刺对跟部脂肪垫和滑囊的刺激,使无菌性炎症更易吸收,从而达到治疗跟痛症的目的。2016年4月7日复诊,疼痛较前减轻,守上方治疗半月,疼痛基本消失。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284.
[2] 陈智柏.中药治疗跟痛症18例[J].广东医学,2014,35(5):656.
[3] 黄菁,乌英别兢,建军.针刀配合低浓度药物治疗跟痛症43例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10):9-11.
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