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相关性研究综述*

2017-01-12 02:16徐光耀戴天放麻福芳许晶晶魏玲玲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产品生态农业

徐光耀,戴天放,麻福芳,许晶晶,卢 慧,魏玲玲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南昌 330200)

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而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以下从三个方面,介绍相关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

1.1 宏微观环境研究

1.1.1 宏观环境因素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外部性问题,容易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这一职责不能缺位。政府部门介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从宏观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标准和监管措施等。通过考察比较国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一些学者得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整,不适应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1-3]。也有学者通过比较国内外食品质量标准的差异,从分类、覆盖项目、检测标准等方面指出国内的不足[4]。我国现有的监管体系由中央到省、市、县四级监管机构组成,另外还包括中央在地方的直属机构,监管形式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这样一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多头执法的弊端,难以有效合理地发挥综合监管的作用。

1.1.2 微观环境因素

国外研究表明,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性[5],农产品生产者在安全态度、和道德素质等微观要素方面的变化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江激宇(20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蔬菜种植户的产品质量安全行为选择的内在驱动因素包括:认知态度、预期目标、安全认知和自我约束等。现有研究表明,农户的文化程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显著影响[6]。谭颖(2012)选取了农民个体情况、家庭状况、生产条件等变量,分析了影响农户的道德行为。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农户道德约束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农业产值比重等,这些因素综合影响农户道德选择行为[7]。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从供应链的视角,来探讨供应链上的各经营主体与农产品质量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取得的成果也较多。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上个行为主体之间出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多数研究强调要注重对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的独特性的考察,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来解决问题。

Starbird、Havell等人(2001)的研究表明,决定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或者源头是生产,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就要从生产方面着手,而相应的质量控制也应该从生产控制着手。HobbS(2003)的研究表明,建立农产品生产溯源系统能够有效控制产品质量风险,也能降低法律风险和消费纠纷,间接地控制交易成本[8]。Adrie.J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经营主体只有沟通合作才能产生积极效果。

杨磊等人(2009)以畜产品生产为对象,在研究中应用RIFD技术,构建了相应的可追溯控制系统[9]。

从供应链的视角,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的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如何更好地提升供应链上相关主体的合作功能,完善激励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对策研究

国内外学者通过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理论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理机制。

在运用信息经济学研究方面,诺贝尔奖得主Stigler(1961)认为,获取市场信息存在成本,进而从这个角度来阐述对市场分歧和市场缺陷的理解。

Nelson(1970)、Darby和Kami(1973)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把产品划分成:搜寻品(Searchgoods)、经验品(Experiencegoods)、信任品(Credencegoods)。在此基础上,Caswell and Padberg(1992)研究认为,食品安全性与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性相关。所以,食品本身属性的差异会影响消费者的评价判断以及政府的管制方式。

在运用博弈论研究方面,Kreps&Wilson(1991)引入重复博弈通过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建立的信誉模型表明,信誉是在重复博弈中当事人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也是当事人产生合作行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前提。

Feddersen和Gilligan(2001)研究表明,在消费者和厂商的不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中,提供食品安全信息的第三方的存在避免了市场萎缩,提高了市场交易的社会福利[10]。

张云华等人分析了食品供给链中行为主体间不同博弈条件下的企业决策行为[11]。

此外,Ronnen(1991)和Boom(1995)分析了政府对食品最低质量标准(MQS)的规制限制了在位厂商的质量选择空间,降低了厂商实行产品纵向差异化的可能性并使价格竞争更加激化。

2 农业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2.1 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安全的提法最早开始在上世纪70年代,虽然学者们对生态安全内涵的认识比较一致,主要包括生态健康和生态风险,一般用于评价农业生态安全。但就概念本身来说,尚未取得一致性的定义。

生态安全主要是指存在一个健康且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安全可定义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12]。

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标志就是具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健康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农业生物、合理的时空结构、清洁的生产方式以及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农业生产力的一种系统状态或动态过程[13]。

生态风险是生态系统集体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即外在的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14]。

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相互交融、相互依赖,共同组成生态安全的核心。利用生态风险或生态健康的任一方面都可以表征系统的安全性。但二者又有区别,生态风险强调了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的外界影响和潜在的胁迫程度,而生态健康则反映了系统内在的结构、功能等的完整程度和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恢复力等状态。健康的生态系统并不一定安全,需要与生态系统所处的风险状态相联系[15]。

2.2 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是制定干预措施或者相关生态保护政策的客观依据。对于农业领域的生态安全评价,目前的研究偏重于对评价指标、评价模型以及生态安全测度方面。

Tony friend等人通过筛选指标,构建模型,首次提出PSR模型[16]。之后,根据实践的发展,有些学者又对这一模型不断优化和扩展,并应用到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如,国内学者左伟对PSR模型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压力影响因素的内容,构建了D-PSR模型[17]。目前,该分析模型普遍用于分析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还有国内学者把生态安全指标划分为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利用水平和地区经济水平。环境承载能力一般从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由于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方式等都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在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国内学者注重对划定区域的考察。如,左伟等人[18](2004)对重庆市忠县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图,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实践意义。徐海根(2000)对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测算出该保护区的生态安全阈值[19]。

3 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研究

一般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传导的关系,具体如何表征这些关系,学者们从系统关联、传导机制等方面做了研究。

Rosegran等(2003)基于对农产品交易和政府规制的分析,提出了导致食品安全方面的约束条件。Altieri(1999)提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而这需要政府、市场、技术等方面突破原有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

郑大鹏(2014)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农业生态安全系统与农产品质量系统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包括它们之间的自然逻辑、技术逻辑、信息逻辑和价格逻辑等,深入辨析农业生态安全系统与农产品质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依存性[20]。

秦春秀(2007)利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分析,并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质量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揭示所研究的农业生态系统与其相关的产品质量生态系统和质量标准系统的关系,建立农产品质量生态学的理论框架[21]。

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也是研究的重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开阔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思路,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完善。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于政府规制、供应链上经营主体等方面,研究更加注重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组织与效率提升问题。对农业生态安全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于农业生态安全内涵取得共识,但就如何评价农业生态安全,目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评价指标选择的科学性、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对策的可操作性方面。

另外,一般研究过于强调国家、社会的关注度,视角过于宏观,对一些微观主体的研究不足,难以真正有助于农业生态问题本身的解决。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少见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业质量安全相关系统的整体性研究,而两者又存在着天然的包含和耦合关系,笔者认为,应该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打破传统研究局限,深入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内部,开展交叉分析和协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周洁红,钟勇杰.美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2006(1):152-156.

[2]何立胜,孙中叶.食品安全规制模式:国外的实践与中国的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71-74.

[3]于和之,辛绪红.赴日本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0(10):93-94.

[4]雷郑莉,边建中.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状况及与国外的差距[J].河南农业科学,2002,31(10):20-20.

[5]Bergevoet R H M,Ondersteijn C J M,Saatkamp H W,et al.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of Dutch Dairy Farmers under a Milk Quota System:Goals,Objectives and Attitudes[J].Agricultural Systems,2004,80(1):1-21.

[6]江激宇,柯木飞,张士云,等.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藁城市151份农户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5):35-42.

[7]谭颖.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农户道德风险防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8]Hobbs J E.Traceability in Meat Supply Chains[J].Cafri Current Agriculture Food &Resource Issues,2003,4(04).

[9]杨磊,刘承,张智勇,等.基于RFID可追溯系统的畜产品供应链安全控制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9,45(18):22-25.

[10]Feddersen T J,Gilligan T W.Saints and Markets:Activists and the Supply of Credence Goods[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1,10(1):149-171.

[11]张云华,孔祥智,罗丹.安全食品供给的契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24(8):25-28

[12]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13]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473-1476

[14]王根绪,程国栋,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551-1556.

[15]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6]Guan Y,Shao C,Gu Q,et al.Study of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thod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Soil in Industrial and Mining Gathering Areas[J].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Risk Assessment,2016,30(1):1-12.

[17]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2,18(1):67-71.

[18]左伟,周慧珍,王桥,等.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制图——以重庆市忠县为例[J].土壤学报,2004,41(2):203-209.

[19]徐海根.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0]郑大鹏.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关联研究[J].北方经贸,2014(10):42-42.

[21]秦春秀.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产品质量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农产品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