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与骨科慢病防控

2017-01-12 01:02:01邱贵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骨骼骨科防控

邱贵兴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100730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在这个时代关口,骨科界同仁应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开展骨科慢病防控工作,为推进健康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预期寿命的显著增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与之相应的是各类慢性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日益突显。慢性退变性疾病涉及范围广,几乎遍及全身各个系统。这些慢性疾病对个体健康、家庭及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危害,然而,因其具有隐匿性强、人群知晓率低等特点,在诊疗及科研方面长期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骨骼肌肉系统的慢性退变性疾病(以下简称“骨科慢病”),包括神经肌肉劳损、骨关节病、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等。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骨科慢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致残率不断攀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此类骨科退行性疾病若不及时进行干预,不仅损害骨骼肌肉系统,降低人体的运动能力,进而导致消化代谢、心脑血管、免疫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病变,对生活及工作产生极大影响,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从世界范围看,骨科慢病的致残率高居第二位。骨与关节疾病被国际卫生组织列为影响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发达国家对骨骼肌肉慢性退变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非常重视。1999年,WHO提倡的“骨与关节十年行动”就是为了号召大家重视骨与关节疾病的危害性而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我国于2000年正式加入这一行动。然而,我国的防控现状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公众认知度低、防治依从性差,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研发投入不足等。面对这些问题,作为骨科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有必要进一步认识骨科慢病与健康中国的关系,努力提高骨科慢病防控的水平,为具体实施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1 骨科慢病的特点

1.1 发病率高

据《柳叶刀》报道,从1990到2010年,全球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增长45%。颈椎退行性疾病占所有导致肢体瘫痪疾病的20%;骨骼肌肉退行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达37%;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中,60%有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20%有椎间孔狭窄症状。

1.2 认知度低

骨科慢病的社会认知度显著低于脑血栓、脑出血、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许多国人忽视骨科慢病的预防,常认为骨科慢病是难以避免的小毛病,认为骨关节炎、骨质疏松、腰腿痛等常见病没有生命危险,重视度不够。低的认知度必然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从而降低了整体治愈率、增加了致残率。

1.3 危害性大

许多骨科慢病与工作劳损相关,往往直接导致患者不能胜任原岗位工作。美国的数据显示,骨科慢病在伴活动能力下降导致提前退休的疾病谱中排名第三。骨科慢病引起的活动受限还会影响患者正常社会交往。因此,不仅困扰骨骼肌肉系统本身,还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长期骨科慢病使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并与原发骨科慢病形成恶性循环,致残率极高。

1.4 负担沉重

许多骨科慢病难以彻底治愈,不仅给个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还给整个社会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美国每年骨关节炎的门诊病例就高达7800万人次,治疗费用1092亿美元,人均花费1400美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仅骨质疏松的医药费就超过850亿人民币。骨科慢病还会严重削弱人力资本质量,降低劳动者工作效率,进而给社会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 我国骨科慢病的防控现状

面对骨科慢病的严峻形势,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及社会团体对骨科慢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作了一些防控方面的具体工作,然而我国骨科慢病防控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2.1 顶层设计不足,一级预防乏力

中国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成功实践正是得益于政府的最高政治承诺和社会资源的充分调配。然而,我国骨科慢病的防控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和国家政策,骨科慢病的一级预防方面,国家级政策力度不够,骨科慢病的防控无法深入实施,进而产生更昂贵的代价。预防骨科慢病的病因,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还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产方式转变等诸多复杂因素,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及众人的配合。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很难针对骨科慢病的一级预防形成全社会的重视和资源优化配置。

2.2 医疗资源有限,二级预防失衡

尽管我国骨科慢病的二级防控都是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基本原则进行的。然而,由于我国医疗资源远不能满足国民健康需求;而且地区发展及医疗水平差异极大,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骨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分级诊疗机制仍在建立之中,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不同水平的骨科医生之间的整体协调有待提高;有限的骨科医疗资源并未得到科学优化,总体上影响了骨科慢病的早期诊断率及规范化治疗。此外,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繁重的工作及生活压力导致骨科医生更偏重能够带来高收益的骨科疾病的诊治和科研工作,而许多行之有效却收益较少的防治方法逐渐被废弃,大规模的骨科慢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少见开展,防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支持。

2.3 社会协作不够,三级预防缺位

骨科慢病会导致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因而包括康复锻炼在内的三级预防在骨科慢病的防控中应该引起重视。然而,目前的骨科界整体导向依然向高精尖的手术技术进军,向高分值的SCI文章发力,对康复治疗不够重视,忽视患者的健康科普教育,许多骨科慢病的三级预防处于缺位或半缺位状态。另外,全民健康锻炼的公共设施不足,在社区中医生、护士、康复专业人员及家庭成员通力合作缺乏管理机制,慢病防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足,在这些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我国骨科慢病的防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我国骨科慢病的防控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我国骨科慢病防控体系,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能否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且非常紧迫。骨科慢病患者众多,疾病种类繁杂,各地区的医疗水平极不均衡,导致我国骨科慢病防控体系建设面临极大困难。实施这样的复杂的工程,需要牢牢抓住三级预防原则,建立防控体系的战略框架,调配社会各方资源,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充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骨科慢病防控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3.1 一级预防,顶层设计要先行

一级预防最重要的是发展政策、制定法规的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和法规,让全社会对骨科慢病引起足够重视,引导社会资源向骨科慢病的一级预防层面集聚,从源头上减少引起骨科慢病的病因。比如,制定《中国国民健康活动计划》,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程度的骨科慢病,设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和目标,在所有工作场所、学校等严格实施,明确各部门为员工提供合理健康运动的法律责任,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全面提升国民的有效健康运动;通过减免税收,鼓励有利于防治骨病的各类生活工作用品的生产,从而避免由于长期不良的工作生活姿势导致的骨科慢病;通过全国人大设定我国骨骼肌肉健康日,每年定期在全社会进行大规模全民的公共卫生教育。

3.2 二级预防,价值链条需理顺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二级预防核心涉及患者、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医疗保险机构及药械企业等多个环节,必须理顺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条良好、明晰的价值链。建议由骨科专业人员牵头、政府和企业辅助,定期开展大规模骨骼肌肉健康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制定体现医疗质量的关键指标及实现相关指标的标准化技术路径。制定和定期更新相关行业标准并在业内严格实施,逐步消除各地区、各级医疗水平的差距,通过分级诊疗等机制,实现骨科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3.3 三级预防,相关资源再整合

三级预防的重点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需要引进并实施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骨骼肌肉健康全程管理的理念。整合资源,让社区及家庭康复获得更多的资源,加大康复专业人员的从业数量并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适时启动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认证体系,并创建更多的康复医院及运动医学专科医院。

为了更好地落实骨科慢病防控,建议创建中国骨骼肌肉健康工程,实施下列项目: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筛查;骨骼肌肉健康的危险分层;骨科慢病治疗的质量控制;骨科慢病干预的全程管理;相关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骨科慢病常识的健康科普等,为健康中国贡献我们骨科大夫的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骨骼骨科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环球时报(2022-04-25)2022-04-25 17:20:21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8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28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0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4
骨骼和肌肉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7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