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智慧

2017-01-12 02:24李茜
莫愁 2016年34期
关键词:雨棚张英奶奶家

○李茜

一半的智慧

○李茜

2002年老屋拆迁后,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个小家庭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从祖宅飞了出来,撒向南京的不同角落。82岁的奶奶由儿子们安排,买了一楼两居室的小套独自生活。虽然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已独自生活了多年,但那时祖宅还在,儿孙们就住在身边。如今,奶奶开始了真正的独居生活。

那是一个老旧小区,紧邻秦淮河,外围环境好,却没有物业,也没有多年的邻居,我们多少有些担心奶奶到这个新环境能否适应。

不久后的春节,发生了一件事。楼上的住户装修,掉下来一个物件把奶奶家窗户上的挡雨棚砸坏了。叔叔赶过来处理,那家颇通情达理,同意承担全部责任,支付重新安装挡雨棚的全部费用。

事情到此应该算圆满解决了,可是后来听爸爸说,奶奶只收了人家一半的费用。“为什么啊?难道是楼上人家又变卦了,欺负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立即大声诘问,一副撸起袖子、义愤填膺的样子。爸爸慢条斯里地说:“是你奶奶自己不要人家给,非要自己出一半。”爸爸不再多说,让我下次自己去问奶奶。

过些天去看望奶奶,我发现那个挡雨棚已经修好了,崭新的,比原来的更大,更结实。我急忙问到这个话题,奶奶一边摆手一边说:“不要不要,他出一半,我出一半,这样最好。”“可是,是他们的全部责任,他们也承认,都说好的啊?”

奶奶不急不忙地说:“我这个挡雨棚本来是旧的嘛,现在给装了新的,我也得了好处了。楼上人家不是故意的,这下花了不少钱,心里也是不高兴的。我收他一半钱,他心情也就好多了。楼上楼下的邻居,这样子就处好了。”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今年我参加一个家风家教宣传活动,听到了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的亲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互不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张家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得书,大为惭愧,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至今犹在。

听到这个故事的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想到了奶奶的挡雨棚,想到了奶奶说的“他出一半,我出一半,这样最好”,以及奶奶说这话时脸上的豁达笑容和熠熠光辉。

随着奶奶年事渐高,年逾古稀的爸爸每天去看望她两次,给她买菜做饭,叔叔每天早上给奶奶送小笼包,两个姑姑常去打扫。儿女们经常探望,我们几个孙辈逢年过节也都带着孩子给奶奶送节礼。奶奶总是自豪地夸赞儿女和孙辈孝顺懂事,教育我们要相亲相爱、尊重谦让。“每年母亲节,你姑姑都会给我送一束鲜花!”奶奶说这话时,就像一个小姑娘收到心仪已久的鲜花,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欢喜,仿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今年,我们家被评为南京市秦淮区“最美家庭”,奶奶却害羞起来,觉得没有事迹不堪荣誉,只拿了证书,坚决不肯收奖品。

前些天中秋节,从奶奶家出来,我问儿子:“等我到了太太那么大,你会不会像公公那样每天给我做菜送汤?”儿子说:“等你到公公那么大时,我就像你现在每个周末请公公来我们家吃饭一样,做饭给你吃。”我听了心里暖暖的。

我想,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的精神上。已经96岁的奶奶,给我们家族的不仅是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更是善良宽厚、父慈子孝、和睦谦让的隽永家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代代相传。

(编辑 夏洛克)

猜你喜欢
雨棚张英奶奶家
奶奶家的新鲜事
校门口的伸缩雨棚
关于在游戏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思考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艺术百家 张英
保安人工移动雨棚送放学小朋友
沙池雨棚诞生记
奶奶家的牛
聪明的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