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精心预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7-01-11 13:43李晓萍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预设课堂

李晓萍

摘 要: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最宝贵的,是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师生与知识对话结出的“硕果”,更是师生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明灯”。教学就是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服务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抓住课题预设,针对教材中的情境图,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利用教具、学具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生成新问题。

关键词:课堂;预设;生成;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5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既要有一定的预设,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那么,教师应如何精心预设,促使课堂生成新问题呢?

一、抓住课题预设,在课堂中生成新问题

课题是一节内容的核心,是学生应学会的重点内容。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提示,预留生成性问题的空间。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也会朝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成问题。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导入环节设置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几个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把这几个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吗?”学生纷纷用手比划着,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接着揭示出课题,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怎样把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其他学生又补充道:“我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然后就可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了”“我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也能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两个问题的生成当然是得益于教师在导入环节的预设。教师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所提出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逐渐提高了质疑水平。

二、针对教材中的情境图预设,在课堂中生成新问题

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预设”是“生成”的基石,没有精巧的预设,就没有高层次的生成。针对教材呈现出的丰富的情境图,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如:刘老师的公开课《比例的认识》教学中,刘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情境图回答问题:“哪张图片与淘气的原照片像”,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纷纷举手发言:“图B、D与图A像”“图A、B、D的长与宽的比各是多少”“图C、E的长与宽的比各是多少”“图A与图D长与长的比值是多少,宽与宽的比值是多少”“图A与图D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的比相等吗,图A与图B呢”……接下来还有学生提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相像的两张图片长与宽的比有什么关系” “不像的两张图片长与宽的比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津津有味地探索,很快便掌握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比例的意义。此时老师根据预设再次提问:“比例有什么特点,你研究透了吗”,“关于比例,还想知道些什么”。于是学生又一次进入了热烈的交流讨论之中,几分钟后便彻底解决了第二个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至此,也愉快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精彩的课堂,精彩的预设,更精彩的生成,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三、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生成新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即使做错了,讲错了,可以让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可适当地完善、提升,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记忆更深刻。如:在教学《反比例》一课时,学生知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可用式子表示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之后让学生自己举例,一名学生这样回答:圆的周长一定时,圆周率和直径成反比例,因为C=πd。我很快追问:“大家同意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同意”。紧接着就有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开始讨论了,我把鼓励的目光送给了他们,并留给他们时间。很快他们就有了新的发现:“成反比例的两个量除了乘积一定外,还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圆周率π会变吗?”随着这名同学的发言,其他同学恍然大悟。再如学习《圆的认识(二)》时,一名同学说“直径是圆的对称轴”,这个错误很快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反对:“对称轴是直线,而不是线段”“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等。 从这些“美丽”的错误中生成的知识,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清晰牢固。

四、利用教具、学具,生成新问题

数学学科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抽象程度不高,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升华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用眼看教具学具,动手摸教具学具,用心体会,动脑思考,在课堂中会生成许多新问题。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准备了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生自己制作了圆柱和圆锥(不一定等底等高),揭示课题后,我说:大家看看老师准备的教具以及你们手中的学具,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学生边看边思索:“什么是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老师的圆柱、圆锥和我们的圆柱、圆锥一样吗”“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这些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问题通过学生之口自然而然生成了。通过实验探究后,学生还有了更重大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存在三倍的关系”。能很快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不正是教具、学具作用的体现吗?

学生能在课堂上生成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促使学生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中通过师生共同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带着问题的学习,才是深层和本质的学习。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预设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