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
摘 要:新课改以来,在数学课堂中倡导活动化教学的呼声很高,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本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21-01
数学课程标准由“双基”走向“四基”,提出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因为活动经验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抓住知识本质为前提,优化活动设计,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数学活动与学生思维的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一、观察活动——把握知识本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观察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因为观察是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起点。当然,观察不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应该引导学生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使观察活动充盈“数学味”。
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进行分类。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出示在大屏上的三角形,锐角的个数不同:三角形中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其中有2个锐角时,第3个角必定是直角或者是钝角,此时教师趁势让学生按角分类:生1:分成两类,按照有无直角,将三角形分成有直角的和没有直角的。生2:分成三类,三个角等相等,两个角相等,一个角都不相等。生3:按角的种类分成三类,一个钝角两个锐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三个角都是锐角。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种分法的合理性,顺势揭示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名称,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不同点。此时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通过观察,我觉得还可以按边进行分类。”教师微笑着点了点头。生4:我觉得可以分成两类,3条边都不相等,3条边中有相等的。生5:可以分成3类,三条边都不相等的,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全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介绍相关部分的名称:腰、顶角、底、底角。
上述案例,教师设计观察类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观察,在观察中逐步走向深入,积累边思考、边观察的活动经验。
二、实践活动——感悟知识本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积累活动经验,掌握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并没有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或者教师演示,包办到底,因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热情。教师根据“做中学”的理念,采用自由结组、操作探究的形式,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多种多样的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具,并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分析记录,得出结论。在交流阶段,学生们发现,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不是等底等高情况下,圆柱形容器里面的沙子与圆锥形容器里的沙子的倍数关系不是固定的,而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形容器里面的沙子是圆锥形容器里的沙子的3倍,反过来说,此时圆锥形的体积是圆柱形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到只有在强调“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能说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自然地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参与体验,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交流活动——掌握知识本质
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在有效的交流中,可以使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艺术性的加工,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掌握知识的本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32÷4=(32+32)÷(4+4),题目刚一出示,学生们就争论起来:
生1:这道题目是错误的,因为等号右边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是同时在增加,不是同时乘或除以的。
生2:我认为是正确的,因为通过计算,我发现左右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也认为不正确,我列举了另外一个算式 40÷20≠(40+20)÷(20+20),因为左右两边的商不相等。
生4:生3举的和屏幕上呈现的题目性质不一样,屏幕上的题目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本身”,而生3所举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有本质上的区别。
生5:我同意生4的看法,屏幕上的32+32=32×2,4+4=4×2,相当于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2倍,商不变。
上述案例,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被知识表面现象迷惑,对同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教师此时让学生进行争辩,以数学本质为依据,萌发灵感。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活动时,应以数学知识的本质为依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丰富活动经验,让课堂智慧闪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徐刚.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