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
摘 要:古诗教学若简单对待,则流于平淡枯燥,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于课外语文资源中找到相关资料,跨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则能激活课堂,使平淡的教学流光溢彩,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构思;兴趣;韵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19-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内容的选编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课标中明确提出各学段诵读优秀诗文应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并在《附录》部分首次提出“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我在古诗教学中做有心人,既注意搜集同行的经验,也做了一点有益的探索,下面谈一下粗浅体会。
一、 精心构思导题,于揭题时抓住学生的心
听过一位年轻老师的课,是第九册的两篇古诗《游子吟》和《泊船瓜洲》。她导入课题颇有新意。首先她深情地吟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此揭题后,说明思念家乡与歌颂母亲是亘古以来的两大情结,自然地把两首古诗串了起来,把学生领进了一种思乡思亲的情境。自己上课也有过这样的尝试,或以介绍诗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关趣事导入,或以相关主题其他古诗入手,或以相应情境介入,学生皆能从中得到激发和感染……
二、重视古诗的语感培养,于初步吟诵时激发兴趣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语言往往富有色彩,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接触古诗,则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吟诵,而且要贯穿在教学之中,不断提高升华。不然,就会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一次,教《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在晨读时预习初读此诗,因教师忽略了多音字,没有预先给予指导,他们也没有用心感知诗意,所以学生齐读时大部分读成了“朝(chá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hái)。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zhòng )山”。一首诗被读得面目全非。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让他们注意多音字的音和义,如果按他们所读的理解,能否解释得通。学生们细心揣摩,斟酌一番,自己便能正确地吟诵出来。接着,我语重心长地说:“由此看来,做学问可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否则会贻笑大方的!”学生们心悦诚服,我则随机范读和领读,让学生感知音调的高低、节拍的强弱和速度的缓急,正音正调,理顺语言关节,使其读得正确规范,并从中学到治学之道。
三、适当讲解,画龙点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要引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启发学生多动脑筋,鼓励学生有所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讲得精,要把握好尺度,切忌枝蔓并抓。
在教学前,先让学生搜集背景资料,结合诗作的基调和背景为学生揭开蒙在古诗上的面纱。如《绝句》中杜甫遭遇“安史之乱”之后,对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早发白帝城》中李白获释后的欢喜;《梅花》所体现的王安石政治失意、孤芳自赏的清高;《江雪》表现柳宗元不忿时世的遗世独立……
古诗因时代特点,必然带有当时的用语特征,所以在老师的讲解中还要讲清古代的社会风俗、用物典故等。如《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屐齿”与《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的“蓑笠”等,都是当时穿戴的特有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常见字词已失去或改变了原有的意思。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这就需要老师讲解这类字词的文中释义,并让每位学生分辨清楚。
同时,教师要讲清古诗中的省略成分,引导学生理清颠倒的词序。古诗中的成分省略,往往造成内容跳脱起伏,意思转折较大。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与现代汉语比较,帮他们理顺诗意,并能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如“应怜屐齿印苍苔”省略了园主人;“路人借问遥招手”在其中省略了“蓬头稚子”;“碧玉妆成一树高”应调整为“碧玉妆成一高树”,“远上寒山石径斜”,应调整为“寒山石径斜远上”。学生在此时好像茅塞顿开,就能自如地补充以前学过的语句。
另外,许多有关古诗的小故事生动有趣,如《泊船瓜洲》,王安石“绿”字的运用,贾岛“推敲”的故事,《凉州词》“间”字误掉,由诗改词的轶闻,都使他们听后悠然神往,得到启迪。
四、挖掘言外之景,与学生一起体会古诗意境之美
在课堂教学最后的环节,我还常引导学生发现古诗里的空白区,以领略其深远的意境,从而品味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驱遣学生的想象,放飞他们的思绪。正因为诗句中存在的空白,学生有自由想象驰骋的余地,古诗教学中渗透了美育,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拓展活动中,可采取多种方式练习,进行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训练:或布置学生的读后写,把古诗静止的画面变为活动的场景,让学生写成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小散文;或动手作画,彩笔下演绎自己的灵动;或把它们改写成一首首现代诗,从另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思维……
总之,只要我们精心构思,从广阔的课外资源中找到古诗扎根的土壤,借助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把这方水塘变为一泓活水,定会“化平淡为神奇”。袖长自能善舞,让我们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把平淡的古诗教学教出色彩,教出韵味吧!
参考文献:
徐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教育评论,2001,(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