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智
摘 要:紫砂筋纹器造型作为紫砂造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门类之一,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并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立足于创新。以发扬光大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这样紫砂艺术才能繁荣,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筋纹器;创新;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022-01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它是中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苑,其造型丰富设计千姿百态,工艺之精良,创作题材之广泛,体现了历史陶艺的创作智慧。紫砂是实用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是中国陶瓷及世界陶瓷的一座艺术宝库。紫砂作为传统工艺品,根深蒂固的民族艺术根基,有着前辈们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积累。正是由于一代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才使得紫砂陶艺日趋完善,虽古犹新,紫砂才有辉煌的今天。
对于紫砂筋纹器的创作来说,首要的便是要继承传统。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明代时大彬所创制的筋纹器代表作《菱花》,以对称花瓣为造型特征,阴阳交间,凹凸分明,十二瓤纹清晰端正,制工严谨;李仲芳的《瓜菱》从钮至身至脚,端正匀称,气度饱满;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平实中见素雅,象形中见质朴,是筋纹器中较早出现的花货塑器形作品;徐友泉制作的《仿古盉形三足》,从仿青铜鼎造型入手加以改型,简练而大方,古朴而雅正,开创了筋纹器的新风尚。
筋纹器沿至清代,无论是方型、圆型、混合型,均用筋纹组成线条,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肿。民国时期筋纹器代表人物为王寅春,他的《裙花提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艺特点,以精而巧,精而小,精而雅的特色,既庄重古朴,又飘逸优美,清秀端丽,别致独到。到现当代,紫砂筋纹器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
作为一个紫砂艺人,在紫砂陶艺的创新方面,我也进行着思索和尝试,潜心追求紫砂传统的基础上务求创新,尽力做到:作品构思新颖、做工精细、神韵兼备。
所以在讲究传统的同时,也讲究个人风格的创新,对紫砂壶内容、形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创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在二十多年的制壶生活中不断摸索、探索、提高自己的制壶技艺,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作品做到整体效果完美,造型有精神,使作品耐看、有品味“精神”“气态”一气呵成。
观赏一把壶,首先壶要有稳重的感觉,在视觉上要有安全感,在造型设计上壶与嘴统一的是比例搭配,以及盖与壶身的过度要流畅。在世界陶瓷文化中别树一帜而驰名中外,长期以来,筋纹器和几何形器、塑器并存于世,相互辉映。紫砂筋纹器是宜兴紫砂壶造型基本款式之一。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和筋囊和纹理,经提练加工组成。规则的纹理组成,一般在壶体上作若干等分直线,构成如瓜样的筋纹,故名。筋纹器造型齐整,秀美,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律美。以下就紫砂筋纹器的创作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通过对紫砂筋纹器的历史把握,我们在创作之中,才能不断地汲取古人筋纹器的特色和优点,并加以临摹,学习,不断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在对紫砂筋纹器传统的继承之上,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走出自己的创作思路。紫砂筋纹器的创新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材质方面入手,紫砂筋纹器形态多姿优雅,讲求淳朴逸秀的风格。所以精雅之壶必须产用精细之泥,才能体现出壶艺风格。在材质方面,笔者亲自到矿点进行实地考察,经多次反复提练,试验和烧制配制出优质原矿紫砂泥,今就笔者所作菱花提梁壶来说,采用紫砂纯紫泥,因泥料细腻,其更能表现出筋纹的明暗对比效果,使得茶壶线条更加趋于明晰,展现出菱花提梁的独特神韵。
其次,紫砂筋纹器由泥片镶接、压筋纹、依据样板校准、拼接而成。工具是制作筋纹器的前提,制成各种工具,如压筋纹的线梗、理筋纹的内外铁皮刀、清线之明针等等,工艺制作切忌马虎,定须精到,方可出精品。紫砂制作工具,包含诸多的审美理念,是技艺相结合产物。
再次,对紫砂筋纹器线型的把握,筋纹器是线型一致分直线型,对称型,以圆心均等回旋转型等三大类。直线型宜由小渐大,节奏鲜明,棱线虽多,但无琐碎之感,要集秀丽、华美、大方于一体。中者宜简不宜繁,对称凹凸变化,收放动静,衬托主体,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后者在平面上分成若干等分,以中轴线为基准,构成旋转的弧形曲线,以同一方向的变化,这样才能产生动感。
最后,紫砂筋纹器的造型设计。筋纹器设计上要求线条宽容得体,线面转折明确,体态形象生动,流畅自然,委婉曲折,方可体现神韵。千变万化的造型中,达到视觉上平衡和功能上的稳定,简练且又不失完美,通过高深严密的比例美学及精湛的制壶技法,创造出艺术与实物相结合的完善作品。
紫砂筋纹器造型作为紫砂造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门类之一,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并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立足于创新。以发扬光大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这样紫砂艺术才能繁荣,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启功.启功论书绝句百首[M].北京:荣宝斋出版,1993.
[2]唐长孺.南北朝史论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