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全钞

2017-01-11 19:30朱增泉
翠苑 2016年6期
关键词:贾雨村曹雪芹红楼梦

朱增泉

自 序

我这本《红楼梦诗词全钞》,抄录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所有的诗、词、曲、赋、联、令、谜、偈、歌,共245首(篇)。诗、词、曲、赋的概念是明晰的,不用解释。“联”,指对联;“额联”,指匾额与对联配套者。“令”,不是词牌中的“小令”,专指酒令。《红楼梦》中的酒令名目繁多,尤其由贾母领衔、鸳鸯当令官、刘姥姥参加的那次牙牌令,对答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谜”,指元宵节灯谜。贾母常会在年前布置孙辈们准备新年元宵节灯谜,这些灯谜均以诗的形式出现。《红楼梦》中的半数灯谜诗,至今仍未猜得能获世人共识的谜底,魅力永存。“偈”,指佛经中的唱词,形式同诗。“歌”,有的是《红楼梦》作者标明为“歌”的,如《好了歌》《警幻仙姑歌》等;还有像贾宝玉所作的《芙蓉女儿诔》,诔文是赋体,核心部分是一首歌行体诗,书中标明“乃歌而招之曰”,这些均归入“歌”一类。以上统称红楼梦诗词。

世传《红楼梦》版本很多,不同版本中的诗词也有异同。我只抄录《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的诗词,这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校订过的。用了不同出版社的两套本子作为底本互为参照,一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红楼梦》(书中简称人文版《红楼梦》),另一套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红楼梦》(书中简称北方版《红楼梦》)。后者比前者出版发行晚了35年,吸收了不少红学研究新成果。但后者有错字,故凡遇疑问处,皆从人文版。校对过程中,有些文字又根据2000年人文版《红楼梦》进行了校改。

我在手抄的每一首诗词后面均写有一篇长短不一的“按”文,也是245篇。

红楼梦诗词怎么定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小说中的大量诗词,使这部小说融进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门类的丰富养分,极大地提升了这部小说的艺术品位,丰富了这部小说的精神意蕴。这些诗词是《红楼梦》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当它们附着于《红楼梦》小说“母体”时,才使它们与这部伟大小说一起闪耀出夺目光彩。一旦把它们从《红楼梦》小说“母体”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实体”,放到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去比较,它们将立刻被高峰耸立的群山所淹没,不显其峰峦,尤其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肩。因此,我写“按”文的首要目的,是把每一首红楼梦诗词放到小说原著的特定语境中去解读。

具体而言,我写“按”文的着眼点有四:

其一,着力还原每一首诗词出现在《红楼梦》小说中的特定情节、氛围和相关人物的情感活动。凡诗词,单靠一些抽象枯燥的词语去解释,是很难传达出每一首诗词的全部内在意蕴的。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有时甚至不惜大段抄录小说原文,使读者能够结合小说的特定情节与氛围去理解每一首红楼梦诗词。考虑到当今读者的理解习惯,我在抄录小说原文时,把女性的“他”均改用了“她”字。

其二,发表我的一些独立见解。诸如“三春去后诸芳尽”中的“三春”,“秀玉初成实”中的“秀玉”等,它们究竟是什么含义?我都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其三,围绕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由此牵动贾母以下芸芸众人对“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以及与宁、荣两府败落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我也透过小说“隐真示假”的迷雾,作了必要梳理。但是,我只依据《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文本事实”去解读这一切,不去作旁枝斜逸的所谓“考证”与“解惑”。实在解不通的地方,我干脆不解。如《红楼梦》中的大量灯谜诗,与其瞎解,还不如不解。陶渊明教了我们一个不求甚解的办法,用在这里也是允许的。我辈“求其解”尚不能完全做到,何谈“甚解”?

其四,对每首诗词中引用的历史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以及引用的某些唐宋诗词等,也顺便作些简要注释和介绍。

我认为,对于《红楼梦》诗词,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不宜作过度解读。尤其不宜贴太多“思想性”标签,因为曹雪芹的思想观念尚未达到今人的水平——这绝不是贬低曹雪芹,而是历史地看问题。以往有些红学书籍及文章,尤其是“文革”期间的这类书籍文章,对《红楼梦》的解读就过于“当代化”“政治化”了。

我是一名普通的《红楼梦》读者。红学常红,深不见底。我写作此书,参阅了部分红学家及《红楼梦》研究者的书籍和文章,凡有所引用者,均写明了作者及出处。

老来抄诗不知倦,只为打发闲工夫。本书错谬难免,切盼指正。

是为序。

无材补天偈

释文: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按:

这四句“偈语”,说的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无材补天石”。偈:佛经中的唱词,形式与诗歌相同。一部惊世骇俗的《红楼梦》,曹雪芹从“女娲补天”遗落在青埂峰下的这块“无材补天石”写起,真乃奇思妙想。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口中,后来一直挂在胸前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由这块石头幻化而成的。

说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下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锻炼成补天材料,女娲补天时用去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丢在青埂峰下。谁知这块唯一的“遗石”经过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它见众石俱得补天,唯独自己无材不堪人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忽一日,一僧一道远远而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两人看见地上有一块鲜亮莹洁的美玉,扇坠般大小,可佩可拿。那僧将美玉托在掌心,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用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问僧人道:“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僧人答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僧人将这块鲜亮莹洁的美玉藏在袖子里,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不知去向。

又过了不知几世几劫,有一位空空道人求仙访道,路过大荒山青埂峰下,看见一块大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他驻足读毕,方知这些字迹说的是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幻形人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一般认为,这几句偈语也是小说作者曹雪芹的自况。他生于封建社会末世,曹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败,使他看到封建制度之“天”已破,自己却无材去修补,枉此一生,只能将自己的身前身后事写成这部小说,让后人“记去作奇传”。实际上,曹雪芹已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在书中给予了无情揭露。

从人间现实到仙界幻境的自由“穿越”,出入自如,显示了《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色:即严谨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空灵飘忽的魔幻主义“写虚”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如果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的代表,《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是魔幻主义“写虚”手法的代表,那么,《红楼梦》则两者兼具。通灵宝玉和太虚幻境这条“虚线”与以荣国府为主要场景的现实生活这条“实线”,并行缠绕,贯穿全书,浑然为一。

如今风靡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如果追根溯源说起来,这种创作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早就有了。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当然,我们不能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文学现象混为一体。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题五绝一首

释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按:

这是曹雪芹的一首自题五言绝句,说的是他写作《红楼梦》的心路历程。《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以曹家的衰败家史和曹雪芹的亲身经历为基本创作素材。曹雪芹在这首诗中感叹的辛酸,不仅包含他为写作这部伟大小说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在诉说家族的衰败和他亲身尝遍的人生辛酸。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并没有停留在为家族衰败而哀叹、为自己的辛酸而诉苦的层面,而是将曹家转化为贾府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族,通过塑造贾宝玉这样一位背叛封建制度的“孽种”,表达了他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和深刻批判。贾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但书中的贾宝玉已不是曹雪芹的“翻版”,而是从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的文学形象,更具典型意义。

且说空空道人读完刻在青埂峰下那块石头上的《石头记》,与石头有一大段对话,这其实是曹雪芹借用空空道人与石头展开对话的方式,在表达他写作本书的宗旨。书中写到,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并改书名为《情僧录》手抄本流传过程中,又由“东鲁孔梅溪”改书名为《风月宝鉴》手抄本“传”到曹雪芹手里,“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由曹雪芹亲笔写出的上述《红楼梦》版本“流传”过程,半真半假。其实,哪里有什么石头上“编述历历”,又哪里有什么“空空道人”和“东鲁孔梅溪”,这些都是曹雪芹的“假托”,为的是“将真事隐去”,以规避文字狱风险。

《红楼梦》版本史纷繁复杂。现在通行的说法,《红楼梦》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脂本系统,也称抄本,共八十回,一般称《石头记》;二是程本系统,共一百二十回,一般称《红楼梦》。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家整理、标点、注释,于1957年出版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后又经修订、补序,于1959年印了第二版。现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已有了各地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同时,各地出版社还先后出版了“甲戌本”“庚辰本”“程甲本”“程乙本”等各种不同古抄本、古刻本。

太虚幻境石牌坊对联

释文: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按:

这是太虚幻境人口处刻在石牌坊两边的一副对联,概括起来就是“真假有无”四个字,意思是说《红楼梦》中的故事人物,大多在“真假有无”之间。甄士隐是《红楼梦》中第一位出场的人物。曹雪芹为何要设计甄士隐这位人物?他在小说开头已经言明:“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将真事隐去之意。甄土隐虽是“虚拟”,书中却把他的来历写得“真实”可鉴。说是姑苏城有座城门名叫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户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却说当时正是炎夏,甄士隐在书房中小憩入梦,梦中听见一僧一道两人在说:“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甄士隐欲知“蠢物”所指何物,上前施礼请教。二人告诉他“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甄士隐将“蠢物”接在手中看时,原是一块鲜亮宝玉,上面镌刻“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那僧便说已到太虚幻境,将那块宝玉夺了过去。他们来到一座石牌坊前,上头悬着太虚幻境匾额,两边便是上面这副“真假有无”对联。一僧一道穿过石牌坊去,甄士隐却被一声巨响惊醒,未能跟了过去。

太虚幻境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一个神仙世界,贾宝玉、甄士隐、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等几位人物,通过“人梦”,在现实生活与太虚幻境之间自由穿越。曹雪芹利用这种虚虚实实、亦虚亦实、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写作方法,对全书情节和各类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判,然后循序渐进地展开,熨帖自然,不着痕迹。太虚幻境对《红楼梦》全书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里还有另一户甄姓望族,就是在第二回中首次出现的“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与贾府是老亲。甄家是贾府的一面镜子,一直隐隐约约与贾府相伴起落。甄家有个儿子甄宝玉,小时候长相、性格、脾气和贾宝玉一模一样。贾雨村曾做过甄宝玉的家塾先生,甄宝玉道:“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但在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中,甄宝玉已完全“改邪归正”。贾宝玉早先一直渴望能与甄宝玉相见,心想他必定是位知己,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金陵甄家,与甄士隐不相干。

讽甄士隐

释文: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按:

甄士隐在书房中小憩入梦,跟随一僧一道梦游了一番太虚幻境。忽听霹雳一声,从梦中惊醒,所梦太虚幻境之事忘了大半。他从奶母手中抱过小女儿英莲,荡到街上去看热闹。

小说第一回的时间跳跃很大,纵贯三个季节:甄士隐在书房一梦是“炎夏永昼”;他抱了女儿英莲到街上去看热闹是梦醒后的当天;而诗中出现的“雪澌澌”“佳节元宵后”,是指第二年的“元宵佳节后”。

甄士隐抱着女儿到街上看了一会儿热闹,刚要转身进府,只见那边走来一僧一道两人(其实就是他在梦中遇见的一僧一道)。那僧人癞头跣脚,那道人疯疯癫癫。那僧人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突然大哭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甄土隐一听癞头僧人说的全是疯话,不去睬他。甄土隐转身要走,那僧人便念出上面那四句诗来,暗指英莲将在明年元宵节后发生重大变故。

英莲后来的名字叫香菱,她的坎坷曲折经历和悲惨结局,要随小说故事慢慢展开。

小说的头几回,曹雪芹通过描写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等这几位人物,对贾府的历史背景和“通灵宝玉”的来龙去脉做了大量铺垫性介绍。这样,《红楼梦》故事就在整个封建制度的宏大背景上,被聚焦到荣国府,再聚焦到大观园,层层集中,而又全方位展开。这是曹雪芹“借船渡河”的写作方法,非常高妙。通过这种虚实相映的写作方法,把过去和现在,天上和人间勾连起来,使《红楼梦》故事具备了悠远的历史纵深度和宏阔的现实横断面。荣国府是整个封建大舞台的中镜头,大观园是特写镜头。《红楼梦》里的众生相,都将走到台前来演绎他们各自的生命轨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皇妃太监,主子丫鬟,官场情场,书房闺房,春夏秋冬,夜以继日,饮酒行令,赏月赋诗,喜怒哀乐,勾心斗角,轰轰烈烈,冷冷落落,直至走完他们各人的生命历程。

五律中秋咏怀

释文: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按:

贾雨村,本名贾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湖州人氏。此人祖上有些背景,现已破落。他胸有抱负,赴京赶考,途中断了经济来源,流落在苏州葫芦庙中。甄士隐乃官宦人家出身,他家与葫芦庙相邻,与贾雨村这位落魄书生经常交往。这一天,贾雨村上门来拜访甄士隐,甄士隐正抱着小女英莲倚在门上看街景。贾雨村上前施礼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她出来作耍,正是无聊之甚,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彼此皆可消此永昼。”甄士隐将女儿英莲交给家人抱去,两人入斋,方谈得三五句,忽报来了客人。甄士隐请贾雨村小坐片刻,他去去就来。贾雨村无聊,踱到窗前往园内一看,有个丫鬟正在窗外撷花。贾雨村见她“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竟一时看得发呆。丫鬟名娇杏,她正欲走时,猛一抬头见窗内有人在看她。娇杏见那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娇杏忽然想起,此人定是主人甄士隐经常说起的贾雨村,情不自禁又回头看了他一眼。

时光飞逝,忽至中秋。贾雨村只身困顿在葫芦庙中,一阵孤独感袭上心来,望月思人,想起那次在甄士隐家看见那丫鬟在园中采花,曾回顾他两次,暗自觉得此女是个知己。今夜中秋月圆,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口占了上面这首五言律,说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诗的结尾又道:“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这表明,贾雨村虽然身处漂泊潦倒的窘境,却时刻不忘“蟾宫折桂”“美女入怀”。功名尚未到手,他却先对甄士隐家那丫鬟萌生了情爱心、占有欲。

中秋咏怀联

释文: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按:

这是贾雨村的一副中秋咏联。还是那个中秋夜,贾雨村吟罢前面那首五言律,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吟出此联,表达远大志向。当夜,甄士隐来葫芦庙邀请贾雨村去家小酌赏月,恰好听到他吟出此联,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贾雨村听见甄士隐夸他,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他说吟的这副对子是“前人之句”,但古诗词中查不到此二句出处,应是曹雪芹为他“量身定制”的。贾雨村问甄士隐:“老先生何兴至此?”甄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贾雨村心里正念念不忘甄士隐家里那个丫鬟,怎会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贾雨村便相随来到甄士隐书院饮酒赏月。

有的“红诗”评论家在此引出脂批“二宝合传”之语,认为此联中的“玉”指宝玉,“钗”指宝钗,从而将此联解读为是对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的暗示。这一观点太过牵强,值得商榷。单说上联“玉在椟中求善价”放在宝玉身上就很不“合体”,因为宝玉对宝钗从未产生过“求善价”的想法,他心中眼中的爱恋对象只有林黛玉。何况下联更嵌入了贾雨村自己的字“时飞”,贾雨村口占五律一首、对联一副、七绝一首,都是同一个中秋之夜的作品,不能割裂开来解读。上联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对于贾雨村这类一心于功名的读书人,应是信手拈来之句。故这副对联无疑是贾雨村“一想功名,二想美人”的心情流露,“玉”乃贾雨村自比,“钗”指甄士隐家的丫鬟。这同他在上一首五律中所表达的“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的意思是一致的。红学研究也不能搞“凡是”:凡是“脂批”的文字一定都是对的,未必。只要此人不是曹雪芹本人,那就存在哪怕几万分之一的误读、误解的可能性。

七绝中秋咏怀

释文: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按:

话说贾雨村跟随甄士隐前来,到甄士隐书斋坐定,须臾茶毕,酒菜上齐。书中写道:“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他念的就是这首七绝。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的别称,这里专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晴光:即月光。玉栏:月宫护栏。全诗由中秋圆月起兴,表达了贾雨村的胸臆:渴望与甄士隐家丫鬟“团圆”,也渴望自己“飞黄腾达”。甄士隐听他吟毕此诗,大声赞曰:“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己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贾雨村乘机向甄士隐诉说“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甄士隐慷慨表态:“兄何不早言……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指春季举行的会试)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缠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贾雨村此人是《红楼梦》中封建官僚代表人物之一,他这时尚未考取功名,但封建官僚气却已开始暴露。甄士隐满腔热情地“当下即命小童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送他,真可谓雪中送炭。然而“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他官服尚未上身,“官架子”已端了起来。就这样,贾雨村得到甄士隐资助,进京赶考,得中进士,这是后话。

曹雪芹描写贾雨村这个封建官僚人物,自始至终围绕封建阶级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去写他。中秋之夜,贾雨村在葫芦庙中口占了一首五言律、一副对子;来到甄士隐家小酌赏月时,又在醉意朦胧中吟出这首七绝。两诗一联,所表达的核心内容都是“一想功名,二想美人”。这也是曹雪芹在为后面即将写的《好了歌》做铺垫。《好了歌》所讽刺的四样东西是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这四样东西,贾雨村一样也忘不了啊!读者必须提前看透贾雨村的人生目标,将他作为封建官僚的“标本”,与《好了歌》对照起来读,才能真正读懂《好了歌》矛头所向;也才能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看清贾雨村之“假”,看穿这个封建官僚的丑恶嘴脸。通过贾雨村这个人物在官场的所作所为,可以加深理解贾宝玉为何如此厌恶“读书”和“功名”,故写贾雨村也是曹雪芹的着力点之一。

但是,由于贾雨村没有类似贾、史、王、薛般“四大家族”的背景,故他在封建官场终究成不了气候,一而再、再而三地败下阵来。这又从封建官僚个体的丑恶,深入到了揭露封建制度整体的丑恶,更显其深刻。

好了歌

释文: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按:

话说转眼到了第二年元宵节,甄士隐命家中仆人霍启抱了小女英莲到街上去看社火花灯。逛到半夜,霍启要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回来,英莲已被人拐走。霍启不敢回家禀报,逃往他乡。甄土隐丢失独生爱女,无处寻觅,痛不欲生,夫妇俩一齐病倒。

不想才过了两个月,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掌灶和尚不加小心,油锅火逸,烧着纸窗,火势又从纸窗逸出户外,烧着竹篱。竹篱上的火势又一路烧将开去,将葫芦庙隔壁的甄士隐家全部烧光。甄士隐夫妇只逃出性命,无处可去,只得去大如州乡间田庄上岳父家借住求助。他岳父姓封名肃,此人缺乏同情心,没好脸色给女婿甄士隐看,令甄士隐在此度日如年。

忽一日,来了一位跛足道人,一路走,一路念出这首《好了歌》。这首《好了歌》的积极面是对封建阶级以追求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为目标的人生观作了全盘否定和深刻批判,它的消极面是陷入了人生虚无主义和轮回说,觉得人生的任何“追求”“愿望”都不值一提,人们只是在这种无谓追求中代代相因循环往复而已。被否定的全否定了,应该追求的是什么,不知道。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亦然。这表明,曹雪芹虽然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批判者,但他还不足以成为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者,因为他提不出新的人生目标。毛泽东对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评论道:“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的,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了矛盾。”

当时,贫病交加中的甄士隐,听完跛足道人的这首《好了歌》,居然“彻悟”。迎上前去对跛足道人说:“且住!待我将你这首《好了歌》解注出来如何?”跛足道人笑道:“你解,你解。”

好了歌解

释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按:

那位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听罢甄士隐这篇《好了歌解》,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出乎所有人意料,甄士隐竟将跛足道人肩上的褡裢抢过来自己背上,不再返回岳父家中,跟了跛足道人飘然而去。当下轰动街坊,众人当做一件新闻传了开去。甄士隐夫人封氏哭得死去活来,遣人各处寻访不得,只得依靠父母度日。幸得身边还有两个旧日丫鬟服侍,主仆三人,日夜做些针线,卖些小钱,帮衬父亲贴补用度。封肃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这首《好了歌解》同《好了歌》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对人生充满了悲观情绪和宿命论思想,似乎人生经历的一切都是无可奈何、徒劳的,最终都要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这固然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存在的大量社会现实,但它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根源。这是曹雪芹的局限,他不可能用唯物史观的眼光去观察一切、解释一切,更不可能为人们指明新的人生方向。曹雪芹只是曹雪芹时代的曹雪芹,如果我们苛求于他,那是我们自己违背了唯物史观。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什么是封建制度的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得无比真实又极其丰富,这一点已经无人能够企及,更无人能够超越。

把《红楼梦》称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是毛泽东提出的观点。他说,《红楼梦》是“写得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

猜你喜欢
贾雨村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中小人物的爱情对人性的启示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别样解读《红楼梦》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贾雨村:当坏蛋不是我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