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军, 张 玉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清代宜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与空间分布研究
周 军, 张 玉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地方志是旅游研究的宝库。通过对清代宜昌府下辖5县2州的地方志旅游史料进行梳理,从旅游地理学视角研究其旅游资源的类型、组合特征和空间规律。首先,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整理出清代宜昌各州县单体旅游资源共计689处,并对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介绍;其次,总结了旅游资源的组景规律,主要表现为山与水、山与洞、山水与寺庙、山水与亭台楼阁、庙祠与碑碣、地方八景等交相组合;再次,制图分析发现,清代宜昌旅游资源总体上多沿长江干流以及香溪、雾渡河、清江等主要支流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沿水系或山系分布,人文旅游资源则相对集中分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多分布在府州县治所等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和经济繁荣的地方;最后对清代宜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对当今的启示进行了概要说明。
旅游资源; 类型特征; 空间分布; 清代; 宜昌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古已有之。历史时期旅游的兴衰变迁,已沉淀为现代旅游的文化内涵。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扩张,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引起了旅游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关注[1]。中国古代有地方志修撰的传统,其中有大量地方景观资源及旅游活动的记载,这对于开展历史旅游研究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宜昌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旅游开发主要以“两坝一峡”、峡江山水及土家民俗为主,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较少重视[2],宜昌旅游提升需要深度挖掘其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宝库。清代距今不过一两百年,历史文化遗存比较丰厚。研究清代宜昌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景观组合以及空间规律,可以复原宜昌旅游的历史面貌,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区域地脉和文脉的认识,发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对于当代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宜昌古称夷陵,清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宜昌建制历史在2700年以上,然清代以前发展缓慢,宜昌城市真正发展在清代,康熙年间社会经济出现繁荣。这里从行政区划和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简述。
1.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
清初承袭明代建置,宜昌为荆州府夷陵州;顺治五年(1648)时为避讳,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彝陵州升为宜昌府,而改彝陵县为东湖县,为宜昌府治所,下辖兴山、巴东、东湖、长阳、长乐5县以及鹤峰、归州2州,隶属于荆宜施道,而远安、宜都、枝江、当阳4县则隶属荆州府,这一行政区划格局一直延续至晚晴时期(1904)[3];光绪二年(1876),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宜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第二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光绪三十年(1904),鹤峰州升为直隶厅,从宜昌府析出。本文以同治、光绪年间修撰的宜昌府志县志为史料来源,基本能够反映清代宜昌地区的政区格局。
2.水路交通带来经济发展
宜昌位于进出四川地区的三峡咽喉,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水路交通优势。清代前期,宜昌地区经济在康乾盛世时期逐渐发展繁荣,在商品交换方面,以米市贸易和淮盐运输最为发达。咸丰同治时期,随着“川盐济鄂”的实施,宜昌的贸易空前繁荣,城市经济迅速发展[4]。商业发达、市场兴隆、带来人口集聚,在同治初年人口达“一万七千人”[5]赋役·户口。来往商人增多,服务业也随之繁荣,其中商旅活动尤为兴盛。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宜昌开埠通商[6],自此进入近代化时期。宜昌开关后,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工商业也迅速发展,众多国家在此开设工厂,发展商业,商品种类繁多。通商口岸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进而带动了宜昌旅游业发展。
3.区域风俗文化稳中有变
清朝前中期,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出现了“五方杂处”的局面,宜昌民俗文化日渐兴盛。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消费心理发生变化,士绅商人“多衣帛,夏葛冬裘”,而妇女则“首饰尚华丽,轻银重金”[7]风土·风俗,这与昔日的“民俗俭陋”不可同日而语。晚清时期,宜昌节令习俗出现新变化。同治初年,湘军解散后,一部分回族人民迁徙至鄂西,带去了伊斯兰教文化和习俗。西方传教士在宜昌传教,逐渐形成了天主教、圣公会等多种教派。1876年开埠通商后,列强在宜昌设立领事馆,开办教堂、学校、医院、贸易市场。西方文化风俗随之引入,使传统节令民俗趋向简化,而西方的公历、宗教节日则渗入地方社会生活。这种渐进的风俗文化变迁,影响着区域的“游风”和“游观”。
4.利于商旅游乐的惠民政策
清代康熙盛世开始,国家在政策上注重减轻负担,与民休息。“自康熙二十四年蠲免湖北钱粮,更免下年钱粮一半,四十五年湖北地丁银米一概蠲免。旧欠未完者,停输,又免四十三年以前未完钱粮……乾隆十三年,湖广地丁钱粮全行蠲免。”[8]赋役·惠政·东湖这些减免税银的惠民政策,劳动人民负担不断减轻,从而拥有更多的经济条件进行商旅活动和游乐消费。
1.宜昌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基础,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清代旅游资源是指由于其旅游吸引力而为清人观光游憩所依赖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存在物。基于对清代宜昌旅游资源史料记载的整理分析,借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及谢彦君等旅游地理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分类[9,10]并进行适当调整,得到清代宜昌旅游资源分类表(见表1)。
表1 清代宜昌旅游资源分类表
表2 清代宜昌分县旅游资源类型数量统计表
(续表2)
资料来源:清代宜昌府及各州县地方志,“-”表示未见记载。
2.清代宜昌旅游资源类型数量统计
查阅清代宜昌府及所辖州县地方志文献,依据表1分类标准,汇总得到清代宜昌分县旅游资源类型数量统计结果(见表2)。统计显示,清代宜昌自然旅游资源共计416处,其中地质地貌类264处,水体景观类152处;人文旅游资源共计273处,其中遗址遗迹类10处,建筑与聚落类250处,社会风情类13处。旅游资源在亚类上以地质地貌类(264处)、建筑与聚落类(250处)、水体景观类(152处)为主;在基本类型上,数量排序主要为:山岳(129处)、江河溪(98处)、宫观坛庙(74处)、桥坝堰渡(65处)、亭台楼阁堂(47处)、洞穴(45处)、寺庵祠塔(42处)、峡谷险滩(39处)等。各州县旅游资源的数量排名依次为:东湖县(166处)、长乐县(131处)、巴东县(112处)、兴山县(101处)、长阳县(73处)、归州(73处)、鹤峰州(33处)。
3.主要旅游资源类型例举
(1)地质地貌类
①山岳:五陇山位于宜昌长江南岸,与天然塔隔江相望。因五峰连峙,蜿蜒如游龙奔江,故名。山下有五龙溪。其间“清流潺潺,村落参差,林木荫翳,凌晨薄暮,岚雾扑地,莫识津涯……独袅晴空,碧峰洗扫如黛,春华疏密,秋色丹黄,风景如画。”[11]山川·山“五陇烟收”是清代东湖八景之一。“黄牛山在江南岸峭壁间,石色如人负力牵牛之状,人黑牛黄,历历如绘,人迹罕至,莫得宛焉……古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11]“黄牛棹歌”也是东湖八景之一。“仙女山在州北百有二十里,高三十里,横亘百余里……诸山幸多,发脉于此,珍禽异兽、佳木异草,所产不一而足,绝顶十余里,林木深邃,人迹罕至。”[12]地舆·山川仙女山不仅幽深秀丽,而且多珍禽异兽。除此之外,同治《宜昌府志》中还记载了西陵山、虎牙山、将军山、荆门山[13]疆域·山川等名山胜景。
②洞穴:宜昌有许多的洞穴旅游资源吸引着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到此观赏,并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如三游洞、白马洞、石门洞、仙人洞等,其中以三游洞最负盛名。三游洞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滨大江之左,面临下牢溪,岩洞幽邃。唐元和年间,白居易与弟白行简及元稹参游洞中,因以名之,有碑刻游序。宋苏洵及子轼、辙同游此,人以为后三游云。”[14]山川·洞石门洞“洞中潭深莫测,水虢虢,从石罅中出,冬温而夏凉,旁有石田、石龛、石床可供游息,其石势蜿蜒如龙,而昂首出于洞之巅土。人立庙祀之,岁旱祷雨辄应。”[14]“三游雨霁”为东湖八景之一。
③峡谷、滩:宜昌位于鄂西山地,境内多有峡谷景观。明月峡在“县西二十里悬崖间,白石,状如月。”[13]兵书峡在“州东二十里,一名铁棺峡。唐将军王果为雅州刺史,舟经峡中,望悬岩有物似棺,令人观之,果棺也,骸骨存焉……又传为诸葛武侯藏兵书处,至今望之,若存书卷,然又名铁棺峡。”[13]可见三峡悬棺在唐代就很有名。黄牛峡“巨石排空,惊涛拍岸,峡中最险处也。汉诸葛亮立祠祀以敬黄牛之神。”[13]此外,志书中还记载了棺木峡、白狗峡、崆岭峡等多处峡江奇观。
西陵峡位于宜昌境内,素以激流险滩闻名。“青草滩在县东南十五里,水涨则平,水落则激。”[15]山川·滩“洩滩在州西二十里,水势汹涌,有泻状,石长三十余丈,水落则石出,水涨则若隐若见,行者无人不惊怖。士人云:有泻无新,有新无泻。盖言:新、泻二滩水涨则泻险,水涸则新险耳。”[13]
④石(矶):突出江边的岩石、小石山或是水流中冲激的岩石称为“石矶”。宜昌峡江怪山奇石多不胜数。如“乌牛石江心露出,水势汹涌,水大之险”[13]。
(2)水体景观类
①泉、瀑、池:蝦蟆泉,位于蝦蟆碚,“其色清,其味美,陆羽尝品其水,味居天下第四”[13],此泉今天位于三峡人家景区内。瀑布泉,在城东十里,“奔流下数十余丈,俗谓白龙扑须,亦奇观也。”[13]洗墨池,位于城内县学前,“晋郭璞注尔雅,洗墨于此,宋苏轼、黄庭坚相传曾于此学书,至今池水墨色;东门内星街,今建墨池书院。”[13]
②江河、溪:风景绮丽的江河,也是清人观赏、泛舟和怡情的重要场所。宜昌是汉明妃王昭君故里,香溪在“归州西东南二十里,源出兴山县,南流入江,其入江处谓之香溪口,一名昭君溪。曾传昭君曾涤妆于此,因名。”[13]同治《宜昌府志》还载有许多消夏游乐的河溪。“浣纱溪在北关外,夏月水泛,其水有纹如浣纱,故名;下牢溪去城西北十五里……流经三游洞下入江。”[13]
(3)遗址遗迹类
①故居:名人故居也是清人游览的热门景观。比如宋玉宅“楚宋大夫宅,州东五里相公岭下,旧址犹存。《入蜀记》宋玉宅在秭归县东,今为酒家垆矣,旧有石刻‘宋玉宅’三字。”[16]疆域·古迹宋玉是楚国大夫屈原的弟子,经过历史岁月沧桑,可见宋玉宅在清代已不复当年胜境,已被酒家经营所占用了。
②碑碣、石刻:碑碣石刻景观主要分布在峡江山崖之上。如武侯碑“在黄牛峡庙前,右隅,上覆以亭,石色白泽,作六隅,形锐,上丰下迵。”[17]祠寺
(4)建筑与聚落
①宫、观、坛、庙:清代宜昌有许多宫观坛庙,游人常年络绎不绝。如黄陵庙,“一在三斗坪,一在黄牛峡兼祀黄牛,汉诸葛亮建有碑记,历代重修。”[18]寺观文昌宫(阁)是用来奉祀文昌帝君,当地文人学士多去祭祀,保佑自己考取功名。清代宜昌文昌宫在东门城楼,“甃石为基,高余丈,背城面北……南其向凡为殿者二,曰正殿,曰拜殿,又前门距雉堞数武,甃砖为坊,高出堞,上殿左地为僧房。僧房后平地为园,最后当街为门,即昔之前门也,地址共袤三十余丈,广十余丈。”[19]祭祀·祠庙其构筑布局描述一目了然,利于后世的保护与修复。
②寺、庵、祠、塔:清人外出多喜游山访寺,请寺僧为向导,甚至食宿都在寺庵之内。塔有宝塔、佛塔、塔楼、纪念塔等。塔由于其高耸、特有的建筑外观,多成为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如天然塔,《宜昌府志·艺文志》中“重修天然塔记”记载:“东湖为古彝陵州,西南滨江,江之南有葛道山,为客山,屹然高耸,城东主山卑弱,受其欺压。且江水自西峡一束,经西城而东,直泻荆门,非高标凌跨,无以束其势。故城南青草铺有塔,岿然耸峙江干。旧传晋郭景纯侨寓时所建,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咸于塔乎是赖。”可见,天然塔原是为了改变“客山”葛道山欺凌“主山”东山这种不利的风水而建。
③亭台、楼阁、堂:亭台、楼阁类建筑物,其玲珑多样的外观极具观赏性,多坐落在奇山秀水间,也是清代游人休憩、凭栏远眺、吟诗作文、抒发胸臆的游览胜地。如尔雅台在“城西北隅所堂街,《图经》云,晋郭璞注尔雅处,旁有明月台,前为明月池。故老位佥云,峡州旧城为璞流寓时所相度,就山川形势,分配五行,独中央地势卑下,于土德为弱,因自中州辇土至峡,相阴阳向背之宜,特建二台镇之。”[13]与天然塔相似,尔雅台也因夷陵地势低下缺土而建,都与建筑风水有关。
张飞擂鼓台在三游洞顶,“传张飞守郡,日督兵于此,今故垒犹存”[16],至今屹立于西陵峡口。至喜亭在西塞门外,“宋州守朱庆基建,欧阳修有记。乾隆二十六年,知县林有席乃即西坝黄陵庙旧楼题至喜亭额。”[16]欧阳修在《峡州至喜亭记》中讲“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这便是至喜亭名称之由来,至喜亭今天仍位于西陵峡口。
清代宜昌亦有一些为历史文化名人修筑的纪念堂,如绛雪堂、六一堂为纪念欧阳修先生,四贤堂为纪念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四先生。[13]
(5)社会风情类
清代宜昌的岁时节令、庙会也有地方特色。岁时节令、习俗和民间文化活动是百姓参与游乐的主要方式。四月初八是浴佛节,民间“以红纸二条书俚语四句,交斜相连,贴于墙壁,谓嫁毛娘。因是日僧家浴佛,资佛号以避虫毒。”[20]风俗端午习俗中,土家族“九品架”焚香、采茶舞,妇女头上戴虎形茧子和艾叶驱毒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中秋节,“是夜,家人群聚,具酒肴、陈瓜果、怡饼于庭,谓之赏月。乞子者,更潜入他人园中摘瓜而还,谓之摸秋。”[7]
旅游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周围其他景观相互组合,山水人文诸胜相济。这里对清代宜昌旅游资源的组景方式进行分析总结。
(1)山、水景观组合。包括山与泉、湖相组景,山与瀑布、池潭相组景。峡江景观是山与水的组景,如朱恒在《明月峡》中描述“绝壁空营废,荒台古殿余。子规啼未歇,明月照江庐”[21]艺文,这是峡江山水的组景。志书中山水结合景观不胜枚举,如白马洞与洞内外清泉、瀑布、湖泊的组景等。
(2)山、洞景观组合。洞穴多位于山地之中。如清人鲁先榜在《三游洞赋》中写道:“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22]艺文自然造化鬼斧神工,清代三游洞已名扬天下。
(3)山水与寺庙组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各地之山,多有寺庙,世代相传,香火不绝。道教名山多宫观,佛教名山多寺庵。如清人李鹄在《游东山寺》中写道:“东山枕大江,迂曲抱城郭。晓钟山半催,村烟袅寥廓。”[21]这里长江沿岸是东山,东山寺坐落其上,这是典型的山水与寺庙组景。
(4)山水与亭台楼阁组合。山川交汇之处,风景如画,而于此筑楼阁亭台,可起到画龙点睛的组景效果。游人登楼揽胜,远近江山,尽收眼底。如清人郑光宣在《登文星阁》中说,“飞阁撑云际,高耸耳目开……地势熊东岭,文章耀上台。凌云心自壮,作赋展宏才”[23]艺文诗上。文星阁在其笔下尽显雄伟壮观,这是山水与楼阁的组景。
(5)庙祠与碑碣组合。古代寺庙祠堂内碑碣众多,有碑诵、碑记等,多用以纪事和歌功颂德。据《东湖县志》记载,黄陵庙之北面是滚滚长江,而在黄陵庙前面则是武侯碑,武侯碑上面刻有记录德行文字,这便是庙祠与碑碣的组合。
(6)地方八景组景方式。古代地方“八景”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地域文化景观。同治《宜昌府志》中五县二州各有独特的地方八景,譬如东湖八景为东山图画、西陵形胜、赤矶钓艇、黄牛棹歌、三游雨霁、五陇烟收、雅台明月、灵洞仙湫[24]疆域·各属八景。有些州县有多处“八景”,如长乐县不仅有城内八景(松岭涛声、城河水韵、石鱼呈瑞、纱帽晴光、隍庙晓钟、书院夕照、西山云景、南坡烟雨),还有城外八景(螯洲火树、湾潭秋月、鱼关晚唱、石柱排云、壶瓶滴翠、石桥天生、白溢水晴岚、菩提霁雪)[25]园。一些地方八景随时代变迁也有变化,如归州八景,光绪《归州志》为新滩寒雪、玉洞灵泉、屈沱野渡、佛屿孤灯、归峡风帆、楚台烟磴、峰撑笔架、洞辟书堂[26]地舆·八景;同治《宜昌府志》则是牛角朝云、楚台暮雨、鸡笼返照、冢树连枝、野渡横舟、秋涛洋月、九龙戏珠、三洞参佛[24]。地方八景是一种综合性、地域特色鲜明、带有文化传承性的组景方式。
1.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宜昌府地图为底图,将地方志中有详细描述记载的自然旅游资源标注在地图上,得到清代宜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图(图1)。
图1 清代宜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图
清代宜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有以下特征:
第一,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清代宜昌人口比较稠密、水路交通比较发达和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并且比较富庶的地区,包括长江沿线的巴东县治、归州县治和宜昌府治,清江沿线的长阳县治等。如三游洞和白马洞分布在长江沿岸的西陵峡口,这些旅游资源紧邻宜昌府治东湖县城。
第二,轴线趋向上呈现沿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分布,以及靠近交通主干线分布等空间特征。比如西陵峡位于长江干流,兵书峡、明月峡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交汇处,昭君溪则分布在香溪支流,这些干支流都是清代重要的水路交通通道。
第三,受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自然旅游景点呈现沿山系分布特征。宜昌地处鄂西山区,山川纵横交错,一些比较出名的山峰,一些景观优美的河溪,都是沿山脉、峡谷走向分布,如东湖八景中的东山图画、西陵形胜等。
2.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宜昌府地图为底图,将地方志中有详细描述记载的人文旅游资源标注在地图上,得到清代宜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图(图2),从中可以发现以下分布规律。
第一,在旅游资源细类上,寺观类主要分布在城镇近郊、名山胜水沿线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与自然旅游资源(景点)分布相对一致的特征[27]。比如文昌宫、黄陵庙等,这种空间分布符合古人山水人文相济的审美情趣。
第二,人文旅游资源的陵墓类、亭台楼阁桥坝堤类景观为次重要的资源细类,陵墓类、亭台楼阁多分布在城镇近郊,一些桥、堤、坝等旅游资源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及其支流处。多数人文景观的位置靠近城区,如墨池书院、至喜亭、秋风亭等,这是其方便游览的区位优势所决定的。
第三,总体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呈现集聚分布特征。人文旅游资源由于交通、经济、文化等原因,不似自然景观那么受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限制,因此多集聚分布。在同一个主题文化区域,往往存在多个单体景观,例如寺庙、道观、名人故居等资源景观皆是如此。
3.旅游资源的总体分布
汇总宜昌所有详细描述记载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并且标注在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宜昌府地图上,得到清代宜昌旅游资源的总体分布图(图3)。
图3 清代宜昌旅游资源总体分布图
由图可知,清代宜昌旅游资源(景点)的总体分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1)总体而言,宜昌的旅游资源大都分布在沿长江一带,以及沿香溪、雾渡河、清江等长江支流分布;(2)在空间上,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沿水系或者沿山系呈现带状分布,而人文旅游资源则主要呈现团聚状分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又有一定的重合相似性;(3)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大都分布在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的地方,比如东湖县治、宜昌府治周围,还有长阳县西部清江沿线等地,这些地方人口分布也相对比较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较有优势。
1.清代宜昌旅游资源的现状
(1)保存相对较好,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如三峡人家、西陵峡口风景区、三游洞等。三峡人家风景区囊括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天下第四泉、蝦蟆碚、明月峡,以及悬棺等旅游资源,融合三峡文化之精髓,巴风楚韵,峡江今昔,再加上土家民俗,精心打造,已成功开发为5A级热门旅游景区。三游洞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陆游泉、张飞擂鼓台、至喜亭、楚塞楼、巴楚乐宫等文化旅游景观,与周边的下牢溪、白马洞等历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了宜昌西陵峡风景区。
(2)部分留存下来,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如尔雅台、墨池书院、镇江阁等。尔雅书院与墨池书院、六一书院曾被誉为宜昌三大书院。尔雅书院遗址在今宜昌沿江大道,具有较大的修复开发价值;墨池书院现今已经形成了整体的规划,只待再次复建;镇江阁被称之为天下第四楼,而后被毁于战乱,现代虽已仿建,但难以恢复昔日之胜景。
(3)遭到破败、损毁乃至完全湮灭。由于灾害、战乱、工程建设等诸多原因,很多景观至今已经完全湮灭,恢复重建难度较大。受三峡工程的影响,库区除部分文物得到抢救性发掘和异地复建外,一些名胜古迹随着大坝蓄水被永久淹没,比如西陵峡的青滩、泄滩等险滩古镇旅游资源,都被高峡平湖所取代,不可能再恢复了。
2.对宜昌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1)对清代宜昌旅游发展背景、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的研究,有助于宜昌遗产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可持续利用,为宜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地形象策划以及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对清代宜昌旅游资源史料的整理研究,将旅游资源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挖掘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化对旅游资源的文化认识,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价值。
(3)对清代宜昌旅游资源名录数据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基于地脉与文脉传承的历史旅游资源综合数据库,对于宜昌当代旅游资源的滚动开发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4)借鉴清代宜昌“八景”组景方式,可以创新构建宜昌新“八景”。清代宜昌各地的“八景”代表了当地旅游资源景观的精华,现代人可以借鉴利用,开发出既符合历史文脉又与现代审美相一致的宜昌新“八景”,甚至“十景”、“十二景”等代表性景观。
[1] 章杰宽,张 萍.历史与旅游:一个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15,30(11):122-130.
[2] 明 亮.三峡地区嫘祖信仰文化及其复兴问题研究——以宜昌市及周边地区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7.
[3] 傅林祥,林 涓,任玉雪,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 段 超.试论清代宜昌城市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73-77.
[5] (同治)宜昌府志:卷五[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6] 童 芳.宜昌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7] (同治)宜昌府志:卷十一[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8] (同治)宜昌府志:卷五[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9]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10] 周 军.清代旅游地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 (乾隆)东湖县志:卷六[M].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
[12] (光绪)归州志:卷一[M].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13] (同治)宜昌府志:卷二[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14] (乾隆)东湖县志:卷六[M].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
[15] (乾隆)东湖县志:卷六[M].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
[16] (同治)宜昌府志:卷二[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17] (乾隆)东湖县志:卷十[M].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
[18] (同治)宜昌府志:卷十五[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19] (同治)续修东湖县志:卷十[M].清同治三年(1864年)刻本.
[20] (道光)鹤峰州志:卷六[M].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
[21] (同治)宜昌府志:卷十四[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22] (乾隆)东湖县志:卷二十四[M].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
[23] (同治)长阳县志:卷十五[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24] (同治)宜昌府志:卷二[M].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25] (同治)长乐县志:卷五[M].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26] (光绪)归州志:卷一[M].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27] 滕新才.三峡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6).
[责任编辑:马建平]
2016-08-01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1.015
F 592.9
A
1672-6219(2017)01-00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