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经历了十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得以改观,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十年前,时任牧场党政班子根据柯尔克孜族的居住特点及分布,黑龙岗、百年老树和广袤的大草原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向管局、总局党委提出了“突出民族特色品牌,全力打造垦区柯尔克孜民族村”的设想,得到了两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柯尔克孜族民族新村也从这一刻开始了它的新征程。经过十年的变化,如今的柯尔克孜民族村已脱胎换骨,64栋富有民族色彩的民族新居拔地而起,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让游客们赏心悦目,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的提高,从2006年的生产总值307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到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5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0元。这十年来可喜的变化让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高追求,也实现了百年老村的沧桑巨变。
夯实基础建设打造民族品牌
十年前,柯尔克孜族人民80%居民居住的是50平米左右的泥草房里,屋内土墙、土炕、土锅台,土炕上铺着自己用高粱秸编成的席子,再摆几样简陋的家具;屋外房前牛棚猪圈,人的生活区与养殖区不分,柴草、粪便、垃圾随处可见;院内生活用水都是浅水井、水质不好,这里成为地方病流行的高发区域;屯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逢大雨过后,出行的道路泥泞不堪,晴天时尘土飞扬,臭味弥漫。十年后的今天,住宅新区建起了总建筑面积13272平方米新型住宅,并且达到了上水、下水、电、有线电视、通讯和道路“32通一平”,同时建设民族新村通往场部的长达5.6公里通村路白色路面、安装路灯30盏、栽植绿化树木近40万株。在畜牧养殖小区建成了6500平方米标准奶牛养殖小区和7180平方米全封闭散栏式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及鲜奶站,实行规范化舍饲饲养,实现了“人住新村,牛进公寓”人畜分离的目标。新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园占地225平方米,并建设了750平方米的省内第一座柯尔克孜民俗馆、国内独有的柯尔克孜东迁纪念碑、世界首创的《玛纳斯》史诗长廊348延长米和相匹配的《玛纳斯》广场15000平方米及《玛纳斯》雕塑、铺草坪4200平方米、新建了“赤龙壁"96平方米等标志性建筑,增加民族特色文化底蕴。如今整个新村布局合理,格调清新,环境优雅,景色宜人,这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变生产模式提升产业效益
在农垦总局、齐齐哈尔管局统战部门的关怀下,先后累计得到扶持资金210万用于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一个,帮助民族村农业转型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其中包括在民族村建设光钢骨架大棚30栋,占地共计20010平方米;建设1500平方米的小型农机具停放场一处;打250米深水井1眼及完善配套设施;修缮和建设了斗渠950延长米、农渠820延长米、排水沟1500延长米、标准育秧大棚3栋等。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单一生产方式已不复存在,转型后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科学的轮作耕作制度、滴灌技术和套种的生产模式得到了民族村村民的高度认可,村民们也都从中获益良多。如今的民族村除了美轮美奂的民族特色风情外,游客们对于民族村还有的深刻印象就是甜到人心的香瓜、西瓜,一片片绿油油的稻苗迎风飞舞。
今年,民族村的大棚区又增加了10栋木耳的种植项目,预计每栋大棚效益可达到6000元,同时旱田改水田1650亩,效益是原来的两倍。民族村生产模式的改变,是村民们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活面貌,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的一个标志。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民族村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改变、生产模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的兴起,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一些村民的打破了“等、靠、要”的思想束缚,已有过去的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转变为多条腿走路和借鸡生蛋的新观念,把正在打造的旅游产业资源优势转变为自己致富奔小康的经济优势,积极发展运输、餐饮、商业等第三产业,为游客提供优质、周到、快捷服务。据统计,截至到目前,民族村村民拥有轿车、微型车15台、电脑10台、商店3个、民族特色风味餐饮2家,仅此第三产业年纯收入就达到40万元,柯尔克孜民族村村民从思想上转变了发展致富的方向。
演绎柯族文化彰显民族魅力
近几年来,以柯尔克孜民族特色为品牌的文艺演出彰显了民族村的文化魅力。牧场在民族村风情园西南侧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广场上,新建了96平方米赤色影壁墙,命名为“赤龙壁文化广场”,与东侧的《玛纳斯》广场相连接,搭建了娱乐、观赏、传承柯族文化的广阔“舞台”。两个广场建成以来,已举办篝火晚会、民族歌舞、秧歌等近50余场次,吸引了各界游客前来观赏,也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村业余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每逢节日或有重大活动,民族村党支部组织文艺队参加了牧场新春团拜会、广场文艺和上级举办的文艺演出,表达全村人们的感激之情。2008年10月,民族村文艺队在省台《咱这也有文艺人》演出比赛中排名第二。2009年8月文艺队在管局第二届“交通杯”文艺会演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优秀组织奖,同月文艺队代表总局在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再次荣获优秀组织奖,为总局争得了荣誉。2011年以民族文化节目为主的牧场代表队,参加管局庆祝建党90周年第三届“薯都杯”文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这些荣誉是民族村村民将物质生活的提高转变为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
在各方关注和有力支持下,柯尔克孜民族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获得了“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和“北大荒柯尔克孜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第一村”之美誉。被评为国家“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新农村建设“五星级示范村”、省级文明村标兵、省工人先锋号、齐齐哈尔市最佳特色旅游景区,并入选2014年全省“十佳和谐村屯”。这些荣誉让牧场领导班子更加坚定了发展旅游业的目标,并将以民族村为龙头带动全场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形成一村(民族村)一城(场部民族风情城)四大景区(黑龙岗景区、龙珠湖景区、龙须沟湿地景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简称“114格局”)。按照这一规划目标格局最终把牧场建成垦区西部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景色秀美的旅游胜地,民族村也将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化茧成蝶闪耀夺目的飞向美好的明天!
经过+年的变化。如今的柯尔克孜民族村已脱胎换骨。64栋富有民族色彩的民族新居拔地而起。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让游客们赏心悦目。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