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血战钢锯岭》的另一种途径和角度

2017-01-10 00:26刘一清
创作评谭 2016年6期
关键词:林恩战事李安

刘一清

1.诱惑

这两天来,先是看到大学同学在群里推荐《血战钢锯岭》,而且是一名女同学。

然后,看到徐元在腾讯《大家》发的文章《李安为什么拍不出钢锯岭》。我为这种哗众取宠的逻辑感到好笑。

然后,又看到婺源民宿界的一位大伽老张在朋友圈点赞《钢锯岭》。

再然后,就是12月12日上午,看到朋友转发和菜头写的《铁雨下的天使:〈血战钢锯岭〉观后》。顺手也就关注了和菜头的公众号《槽边往事》。

年纪大了,哪受得了这么多诱惑。丢下手中的家务,直奔电影院而去。

2.选择

从作述堂去电影院,有N种选择。

可以翻过村后的浙岭,经休宁县,去黄山市屯溪区看。不过,这条路休宁段正在翻修,车辆禁行。

也可以走段莘方向,到江湾上高速,去屯溪看。但这条路山高路陡,不太好走。

第三种选择就是,走清华方向,到婺源县城看。或者,再从县城转道去屯溪。

我问了婺源民宿界的那位大伽,他说婺源那家影院的音响效果一般。看这种片子音响跟不上岂不让人很扫兴,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经县城去屯溪看。

3.费用

从作述堂到婺源县城大约50公里,从县城到屯溪大约80公里。

一趟下来费用如下:

油费大约160元。

过路费80元。

停车费10元

吃饭29元。

总计279元。

而电影票仅仅24元。

4.没人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好电影。但不是我喜欢的那种好电影。

我喜欢的电影必须要有人。

看过电影的朋友可能会嗤之以鼻:《钢锯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基本是一部传记片,怎么会没人呢?

不错,《钢锯岭》讲述了主人公德斯蒙德从少年到参加冲绳战役的前半生,尤其浓墨重彩地突出了德斯蒙德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很明显,他是一位英雄,一位圣徒,但就不是一位可感可亲可触的人。

德斯蒙德出生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父亲因战争后遗症而备受折磨,酗酒、家暴,然而这些似乎对小德没有丝毫影响,他依然顽强地出落成一枚阳光强壮的小鲜肉。初次恋爱即能抱得美人归。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可以抛下热恋的女友,义无返顾地踏上运兵车。因为自己的宗教信仰饱受同袍欺凌,却始终不改报效国家之忠心。第一次上战场就面对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但德斯蒙德丝毫没有任何畏惧或不适,立即就能进入角色,完美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颇有些闲庭信步的意思。

看了我粗略的描述,您是不是也觉得很主旋律、很正能量?或许,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就是那么地单纯干净;或许,宗教信仰就能让一个人无限接近于神。那么,好吧,我也只能说《钢锯岭》是一部中世纪的作品,而不是一部文艺复兴之后的电影,更不是网络时代诸神瓦解屌丝满地的电影。

《钢锯岭》更适合称为反战片,而不是传记片。

5.打分

既然已经有人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前不久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如何描述一位英雄的。

林恩当兵可以说是被动的,当兵之后对自己的身份及行为是有困惑的,第一次参加战斗也是有恐惧的。尤其让我对李安点赞的是,当林恩看到班长负伤,面对嗖嗖的子弹,他是犹豫了一会儿才挺身而出的。在肉搏中手刃敌人鲜血涌出时,他的眼里掠过一丝惊惧的表情。对于自己获得的巨大荣誉,他和他的战友们是颇难适应的。而对自己喜欢的美女他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而面对有可能到手的版权费,这些英雄也是心动的。

所有这一切,符合我们对一个普通人的常识性想像与认知。哪怕这位普通人成为了英雄,他的性格逻辑还是清晰的,有章可循的。

《中场战事》的战争场面,比《钢锯岭》少很多,但一样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更触目惊心。李安只开了为数不多的几枪,丝毫不逊于老梅尔铺天盖地的枪林弹雨。

如果让我打分,《钢锯岭》得9分的话,《中场战事》应当是10分。

6.路

年纪越大,感觉可以看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

翻了翻购票记录,今年似乎在电影院只看了区区三部电影:除了《钢锯岭》和《中场战事》,还有一部《使徒行者》。

没事的时候,倒是会在网上扒点美剧看看,感觉比大部分电影好看。

看完电影出来,旁边的超市已经关门。

一路基本无车,两旁人家的灯都已经熄灭。

能看清的,只有眼前的路。

[作者系民宿从业者、业余码字人]

猜你喜欢
林恩战事李安
青梅竹马
林恩是个好少年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木兰从军
棋盘掀战事,高手齐过招
兵器汉字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