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辉
人终有一死,但身后有区别。有的人生命凋零,恰似油尽灯灭,无痕无迹;有的人虽死犹生,名字万古流芳,思想遐迩传颂。被世人尊为列子的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御寇,便是这样一位影响深远的古贤。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列子身上,亮点多多。最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是他一生安贫乐道,不图名利,不求仕途,不攀权贵,一辈子不张扬,慎终如始、清心寡欲,清静修道、潜心著述,堪称古代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动之楷模。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新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列子处境困难饿得面黄肌瘦,有人对郑国宰相子阳说:“列御寇是有志之士,住在您的国家,日子却很艰难啊!”子阳听罢受到触动,就派下属给列子送去粮食救济。列子却只见使者拒收粮食。使者走后,妻子抱怨道:“我听说有德之人,其妻儿老少都是安逸快乐的,现在你老婆饿成这样,国君送来的粮食你却拒而不受,我的命好苦啊!”
列子对朝中“雪中送炭”的口粮愣是死活不收,驳了子阳的面子不说,更是令人难以理解。在大多数人眼里,官家送来的粮食,既可解决温饱,又能增光脸面。这等好事,换了别人,那是求之不得的,跪谢尚且来不及呢!列子偏偏不为所动。这样做,并非他不识好歹,而是他洁身自爱使然。没有足够的底气,是不敢如此“任性”、公然“犯上”的。
民以食为天。但凡常人,“食”一旦没了,便无所谓“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男人不想办法也就罢了,送到家的粮食居然拒之门外,换了我等凡夫俗子,不大打出手也要破口大骂的。列子之妻只是怨叹了几句,算得上是个有修养的女性。面对妻子的指责,列子笑着做了一番解释,由此不难悟出他的底气:其一,不愿自毁。无功不受禄,列子认为:国君并不了解我,只是通过别人才知道自己,这才送粮食给我,并非有意为之呀。其二,不悖道义。列子强调:接受别人帮助,却不为别人两肋插刀,是不道义的。而子阳的“政声”不好,如果替他去死,更是有悖道义。其三,不攀权贵。列子一贯做人低调、不图名利。他宁愿得罪朝廷,也绝不攀权附会。可见,列子“不受”之举,是清正廉洁的必然表现。
廉洁一词,最早出自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意思是不接受他人的钱财,避免自己的人品受到玷污,这便是廉洁。两千多年前的列子就能谢绝“嗟来之食”,做到“不受”,实在难能可贵,端的是“贫贱不移”了!
比照列子的言行,看当今某些官员,唯余一叹!曾记否,激进年代有句很响的口号叫“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现今,某些为官者,为了个人飞黄腾达,真个是——有条件要“攀”,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攀”。
不少官员热衷走“上层路线”,早已是公开秘密了。这也难怪,在官本位社会,大权在握者既有权决定下属荣辱得失,又掌管各种资源和分配大权,一个官员,不论德才优劣,倘能赢得上司“好感”,进入高层“圈子”,好处便不言而喻了。然而,这样的“好处”,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列子当年谢绝子阳送来的粮食不久,国内就发生了政变。政敌不单杀死了子阳,连与子阳关系密切的人,一个个也未能幸免。唯独有粮“不受”、不与子阳套近乎的列子,却毛发无损、平安无事。从这个角度讲,列子的做法是颇有远见的。
事实表明,攀权贵、找靠山能得意于一时,但获利同时,不得不受制于人、听命于人。先是亦步亦趋,继而难以自拔,最终身败名裂。《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发一则新闻称:周永康缔结的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如今统统分崩离析,大小官员纷纷落马。弦外之音是,这“帮”那“帮”,最终都要彻底“穿帮”!试想,倘若这些人能有一点列子那样的正气与底气,始终保持清醒、守身如玉,不该做的不做,不该受的不受,何至于此呢?
正所谓“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