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燕
◆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现阶段,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效率滞后,致使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抑制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由此,需要从建设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运输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消费品库存周转率,创新农村消费品流通组织等方面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消费品 流通业 流通效率 影响因素 优化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现代农村流通业发生重大变革,并呈现出崭新特点:一方面,体现为资源共享。除了区域结构有所调整,农村存在方式也由单体发展为群、圈、带、群落,这就要求流通业更多地体现出共享性,以体系再造方式实现流通效率的提升,从而减少消耗,缩减成本,降低碳排放,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我国已逐步进入城乡一体化以及同城化进程,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共享性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体现为产业链的融合。通过生产与交换、流通各环节的相互融合,将整个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使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更具融合性。然而,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得到高速发展,但仍存在农村消费品流通成本较高、效率低下、经营主体现代化程度低、组织化不明显等问题,导致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在技术含量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严重阻碍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以及农村居民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需通过鼓励筹建多种消费及生产组织,提高农村生产者及消费者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民生产合作社的建设,增强市场信息利用率,减少消费风险,提高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消费品流通业规模持续扩大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逐步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并成功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农村消费品流通业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格局,国内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农村流通渠道更加多元化,电子商务平台迅猛发展。近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虽增长缓慢,但总体处于上升阶段。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2万亿元,2013年则超过了3万亿元,2014年达到3602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9%。2009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十年峰值18.3%,2014年降至12.9%。2005-2014年间,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得到高速发展,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4.7%,2008-2009年我国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处于经济低迷时期,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却仍呈现上升趋势。此外,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互联网金融为背景的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快速发展,为农村居民消费品流通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促使我国农村消费品业规模逐步扩大,消费品零售总额得到稳步提升。据行业数据资料显示,2013年到2015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9%。名义上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实际上增速则为两年超过城镇。在收入方面,农村人均收入连续四年超过城镇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由此来看,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规模正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二)农村消费品流通业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主体逐步向商品生产商、商业经营商、农村居民消费者和政府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消费品流通业国际化趋势下,全球范围内生产分工与合作在极速开展,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参与流通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扩大,为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放开,打破了国有消费品流通企业垄断局面,多样化的流通主体进入农村市场,如私营、民营、外资企业等。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2万个。同时,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开拓农村市场,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推动了我国农村市场繁荣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实施,使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此外,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特点及市场消费需求,推行了“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物流工程”,以此提升其在农村消费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由此,随着我国流通业主体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未来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中,大型超市与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竞争局面将愈加激烈,将会促进农村消费品流通业持续健康、稳健发展。
(三)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发展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趋势,推动了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经营及交易模式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率快速上升,我国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方式如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线上线下等有了极速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逐步衍生了便利店、超市和专卖店等多种形式的实体经济流通业态,并逐步向连锁经营为主体的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以此构建出县、乡、村三级农村消费市场服务网络体系。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连锁化经营的新型商业业态超过50万家,约覆盖80%乡镇和65%行政村,年销售额约为3000亿元。农村消费品流通企业正逐步形成以城区配送中心为主导、乡镇店为分支、村级店为根基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物流基础设施随之不断完善。同时,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快速崛起对农村流通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农村地区网购快速发展突破了农村消费品物流设施不足的困境,促使农村消费品流通传统发展业态向城市同等水平的商品流通现代化阶段转型。据艾瑞网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农村网购规模超过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0.1%,占全部网购规模的27.5%。此外,“智能商店”作为新兴虚拟经济代表,其销售模式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也将为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科技变革后,百货店、连锁店、超市等传统店铺将逐步为“智能商店”所取代,引领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时代转变。商家能够通过实现与顾客的互动,基于之前的消费记录给予精准的新款商品推介或者推送特定优惠,也能通过推送信息点阅量与购买数据结合分析更好地把握消费者需求,进而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和商品的陈列。
(四)农村居民消费品类型从必需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变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逐步从单一必需品向多元化产品消费转变。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递减,其消费结构中对住房、衣着服装的支出逐年下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品在农村消费者中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消费产品质量重视度不断提升。随着多种类型消费市场逐步趋于完善,我国农村居民一般性支出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体现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消费支出比例在逐年上升,与健康、或提升消费者生活质量相关的高端产品,每年平均价格增幅超过2.5%。在商品及服务结构方面,农村服务消费比重逐步超过商品消费,且休闲娱乐消费在服务消费中占比快速提升;新一代健康、绿色、节能、智能消费需求比重在不断增加。在消费行为方面,高端单品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占比急剧上升。在同类商品中,农村居民则会更多地选择购买质量较高的消费品,即售价高出同品类平均价格20%的商品。与此同时,进口产品在这类高端单品中占据多数,增长速度要快于国产产品。此外,农村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增幅连续3年超过城镇消费。并且,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已成为众多电商重点开发领域。例如,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农村战略“千县万村计划”,进军农村消费市场;京东在全国600个县设立了县级服务中心,在超过1000个县建立了京东服务店。此外,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养老、家政等服务需求在农村居民消费比例中持续增长,服务消费规模增速持续快于商品性消费,在消费中比例逐年提升。可见,农村消费品需求正由单一必需品逐步向多样化产品发展,这对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以更加专业化的服务适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效率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流通配送设施建设不足,抑制了消费品流通效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倾向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收入多数用于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农村资金投入较低,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并且部分农村地区缺少高等级公路,农村消费品流通的运输网络不完善,延缓了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发展进程,阻碍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鉴于农村交易市场基础设建设不健全,平均覆盖率较低,导致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低下。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400多个农村产地批发市场,每个县占有率不足1%。另据商务部研究院对500个贫困县市场基础设施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消费品交易市场覆盖率仅为1.3%,各类消费品流通率仅为24.5%,由此表现出我国农村消费品经营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流通效率低下,农资供应难以保障。此外,由于农村消费品配送物流作业缺乏专业搬运装卸工具、计算机管理系统、射频设备和条码管理等系统,致使货损货差状况频发,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品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二)物流配送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村消费品高效流通
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消费品流通效率居于较低水平。虽然我国的城镇化正在稳步推进,但物流配送信息化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的有效提升。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村信息化:三省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互联网使用率与城市互联网的使用率相比明显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人数比例仅为20%,而城市居民互联网使用人数比例则高达60%。在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商品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完全实现信息化,使得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交易成本较高,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低下。并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领域应用率较低,多数流通市场依然依赖传统批发方式,无法实现现代化与信息化在批发市场中的应用,致使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物流总成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较高,超过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此外,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中电子商务、连锁超市、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发展水平不均衡,降低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品的流通效率。据行业数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73.2%的消费品批发市场仍采用传统交易方式,仅9.2%的消费品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仅约2%拥有电子结算设备。农村消费品流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各类商品在农村居民之间的流通效率。
(三)农村消费品流通方式滞后,市场流通效率较低
现阶段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方式较为滞后,不利于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方式仍以传统流通方式为主,现代化流通业态以及先进经营方式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以连锁经营方式获得的的交易总额占农村消费品总交易额比重不足10%;而发达国家农村新型业态组织如农村超市、零售连锁中心销售比例在70%以上,其中美国、德国达到了95%。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品交易方式落后,“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较少,不利于提升我国农村消费品的流通效率。此外,农村消费品流通方式仅依靠自建物流设施,以经销商或连锁超市等企业自营为主的物流模式。各类消费品制造商通过经销商或连锁超市等农村消费品经销企业,进行筹建物流配送系统,以自身为主组织农村消费品参与到农村物流活动,使得消费品流通环节增多,流通成本增高,导致流通效率低下。
(四)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不完善,制约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提升
目前我国消费品流通企业虽然在农村设有较多分店,但物流配送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提升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据国外物流机构研究显示,消费品流通企业配送中心最佳配送范围为350公里,而我国大型消费品零售企业虽然在农村设有多个分销网点,但配送中心自有率极低,规模较小,且配送中心与分店距离较远,难以实现农村消费产品的全方位配送。同时,我国农村物消费品流业起步较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尚未在农村消费品流通业中得到规模化实施,难以实现采购和配送相统一,致使统一配送率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消费品统一配送率为50%,最低仅为30%。物流配送规模小和统一配送率低最终制约了农村消费品规模扩大以及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此外,我国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技术装备较为落后。其中多数为普通平房仓库,而具有保鲜、冷藏、温控等功能的仓库较少;在车辆方面,70%以上为一般车辆,集装箱拖斗、箱式货柜及特种运输等现代化车辆占有率仅为35%。并且,计算机仅限于日常事务管理应用,内部数据采集、外部接口系统等尚未建立,无法实现信息的处理及反馈。物流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物流信息系统薄弱,协调一体化程度低等,严重制约农村各类消费品的配送质量及流通效率的提升。
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效率的提升路径
(一)加大农村消费品流通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信息网络
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要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为基础,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各地方政府应建立汇总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的权威部门,加强与农村消费品企业信息的横向交流;收集各类应用型、高档型消费品渠道,并通过专家分析预测形成更高级的信息汇总向农村居民发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现有媒体对农村消费品进行宣传,或由政府出资向农民传递各类消费品信息,加大消费品在农村普及力度,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同时,农村信息化的实现应依靠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信息化应用软件。信息化应用的重点是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民生应用,需要实现各类消费品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由政府主导建立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包括共享标准、数据质量控制规范、数据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采集与更新规范等,实现对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使分散的信息集中,加快各类应用的快速发展。此外,企业基于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规范标准进行消费品信息对接,完善与共享数据,充分利用各企业的优势在电子商务、农技服务以及农村居民消费品流通应用等方面推出符合农民需要的各类应用,如平安乡村、种养殖技术解决方案、农资及农产品营销、就业等,推动农村流通效率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服务快速发展。
(二)优化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系统,完善农村消费品物流体系
在建设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过程中,多数连锁零售业态组织并没有建立与其经营相匹配的配送中心,物流配送环节始终居于较低水平,降低了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已成为制约农村连锁零售业态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过程中,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是其关键环节。政府应将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如道路、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纳入新农村规划,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品批发商可借用现有物流设备或增加先进的物流配送设施,实现物流配送与批发销售的一体化。毗邻农村消费市场的中心城镇或县城的具有较强实力连锁零售企业,可在建设农村连锁店初期改造原有设施、装备,为连锁分店配送活动提供物流设施基础,待该店正式运营后投入资金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应侧重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实力较强的城市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展农村配送体系,参与到农村消费品企业的物流配送业务。此外,在农村物流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发展乡村邮政物流。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消费品配送网络,建立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品流通效率。
(三)提高消费品企业库存周转效率,加快农村消费品流通速度
提高消费品流通企业库存周转效率,可有效改善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面临的效率低下问题。而发展适销对路消费品,满足农村居民商品消费需求,实现货畅其流,提高库存周转率,是提升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的关键。因此,消费品企业应根据农村消费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尤其是负责商品配送的“万村千乡”龙头企业需要从观念上将农村市场视为一个新兴市场。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结构水平和不同收入层次,消费品流通企业加强与制造厂商联系合作,提供更多满足农村居民实际需要的商品,真正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品的流通效率。此外,采用科学管理方法降低采购批量和库存水平,流通企业通过加强与供应商合作贸易关系,采取实时采购方式,以此减少本地库存;借助现代信息平台宣传产品,不断增加销售数量,以此提高库存周转率;依据市场状况及时对库存结构进行调整,剔除技术落后产品;对于滞销产品,以打折销售方式清理,并及时处理变质毁损的存货,减少库存占据面积。
(四)构建企业长效合作机制,拓宽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
积极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企业合作组织,着力培育一批大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企业,对企业进行市场流通知识培训,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品流通效率,为各类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开拓新通道。为充分发挥农村消费品企业服务功能,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品流通效率,需完善其产品互补机制。同时,应通过建立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如生产资料合作供应、农村消费品合作销售、农村合作金融业务等,完善消费品在农村间的流通渠道,进一步促进各企业消费品在农村的流通效率。此外,政府对于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社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及各类消费品流通企业应提供平等政策支持。在消费品质量认证、品牌建设、“农超对接”等项目上予以政策扶持,给各类消费品企业、农村合作社及其他组织创造公平的消费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价廉质优消费品在农村快速流通。
参考文献:
1.蒋沁燕.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
2.李骏阳,包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3.李骏阳.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创新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4)
4.关利欣,路红艳.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品流通渠道的优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2(6)
5.沙米拉·色依提.我国主流头层皮流通模式的效率评价及横向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
6.陈耀庭,戴俊玉,管曦.不同流通模式下农产品流通效率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3)
7.贾琼,李丽莉.农村消费品流通模式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3(3)
8.刘芳.农村消费品流通的顶层设计、发展模式与体系建设[J].商业经济研究,2015(28)
9.姜唯一,冷若冰.建立和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