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产品物流模式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2017-01-10 17:08田涛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田涛

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分散经营、交易效率低、交易信息传导不通畅以及农业布局不合理,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的实际进行了评述。最后,本文从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农业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市场中介以及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东亚模式 西欧模式 北美模式 信息化

作为现代物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产品物流业,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入世后国外“质优价低”农产品的冲击,加快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实现农产品流通领域效率提升,是短期内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提高了我国农业流通领域效率,降低了我国单位农产品价格,提高了我国农业整体生产效率。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主要通过集贸市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来进行,而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在农产品集贸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实现的,因此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经营方式上也沿用集贸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经营方式。具体而言,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分散经营且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由于长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我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造成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农产品种植业依然是以农户独自生产与销售为主,我国农业生产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种植,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且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天吃饭”。即便在农业丰收的年份,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以及高额的物流成本,依靠农户自己个人能力也无力解决农产品运销问题,“丰产不丰收”成为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突出难题。

(二)农产品交易效率低

在分散经营的大背景下,农户难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金融工具来锁定交易风险,导致农产品物流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在现行交易体制下,农户只能将农业生产得到的现货商品拿到市场进行交易,在交易过程中由流通环节较多,因此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等待时间较长,物理损耗太大,降低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

(三)交易信息传导不通畅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产品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形成了区域性“信息孤岛”。在此背景下,农户无法获知或者预知所种植农产品的价格走势与需求信息。农产品种植沿用的依然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使得农户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生产与销售的盲目性在信息传导不通畅的背景下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哄而上”与“一哄而下”的盲目生产,使得农产品市场交替出现短缺与过剩。

(四)农业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交通不发达,市场主体也没有培育起来,导致这些地区农产品物流阻滞。同时,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如拍卖、直销与招标等方式没有建立起来,依然延续着传统的交易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国际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经验分析

(一)世界农产品主要物流模式

发达国家由于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较长,市场主体的培育也比较完善。另外,由于各国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受自然禀赋、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文化饮食习惯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以日本为代表的农产品物流东亚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在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具有代表性。本文拟在梳理国外代表性发达国家物流模式特点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经验,推进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日本农产品物流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重视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完善的农产品服务、配送体系,为实现农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配送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高。在日本,通过将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产品与零售企业以及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业协会,让农业协会成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一个整体。最后,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东亚地区由于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等特点使得农业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通过建立中央与区域性的农产品市场,日本有效缓解了单个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同时,日本引入拍卖交易机制来解决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西欧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其农产品流通虽然也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来进行,但是比例较小,并且大多数批发市场坚持公益性原则。与东亚国家不同,由于西欧国家市场信息网络发达并且欧盟的建立实现了各国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家间农产品贸易交易活跃。在此背景下,“西欧模式”鼓励农产品通过直销形式来完成农产品交易。“西欧模式”的农产品流通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鼓励发展生产、加工与销售一体化的市场组织并且将这种组织建立在农产品产区。其次,通过建立带有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来促进农产品市场交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最后,通过制定产品认证标准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消除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加剧,电商成为推动美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不断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无线网络技术在美国农业中的大量应用提高了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物流技术的发展如冷链运输、条码技术等通过借用美国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使得电子商务对美国农业生产与流通方式的变革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总体来说,“北美模式”的特点是以直销为主,其配送中心与大型连锁超市是美国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二)国际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经验

从上述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物流模式的选择与本国农业生产方式与自然禀赋有很大关系。“西欧模式”与“北美模式”采取直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单位集约化程度较高,同时销售农产品的大型商超发展也非常快,因此直销成为这些国家农产品流通的一个主要方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实际上是因为日本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产地分散的特点使得这些国家不适合建立大型的农产品配送中心来完成农产品销售,然而通过建立数量多且规模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现阶段存在数量多、规模小且竞争力不强的特点,使得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更加符合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国际农产品物流模式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一)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

东亚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农业生产效率的首要任务是国家要高度重视并通过立法给予强力支持,同时通过高效、综合的农业管理体制实现农业管理的保障机制。以日本为例,日本由于地少人多,因此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在发展农产品物流业上制定了诸多法律来予以保障。同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安全卫生以及上市运销等生产与流通环节全部归属日本农林水产部门负责。这种一元化的管理体制提高了管理效率,也符合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律,避免“政出多门”。因此,在我国尽快建立归口的一元管理体制,避免政出多门的现象,是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加大农业交通基础设施投入

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便捷还主要依赖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当前,我国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但是我国广大农产品产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落后。因此,现阶段我国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同时,要加大对农产品大型运输工具的研发,淘汰不符合公路运输以及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运输设备,降低农产品在运输途中的物理损失。

(三)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程度。没有强大的信息体系的支撑,现代复杂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就不可能得到高效的实施。日本农产品物流效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十分落后并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进程。因此,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整合。通过对农业生产从业人员针对性的培训来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程度,推动网上订单、网上拍卖与配送等物流方式在农产品主产区的普及,实现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共享。

(四)发展第三方物流

农产品物流业服务不仅包括运输、仓储等运输环节,同时也包括农产品包装、农产品流通加工与物流信息处理等,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拓农产品交易的电子结算、市场供求预测等增值服务。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运输”上,而增值性服务几乎没有。这种低端“服务”不仅不能提高服务质量,反而会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导致运输服务市场存在过度竞争的问题,使得“多拉快跑”成为运输服务业的常态。长此以往不仅降低了服务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方物流不仅兼具配送高效与流通环节少等优点,而且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运作节约了大量交易成本,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

(五)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市场中介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较低,因此我国农户个体抵御风险与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较低。通过培育类似于日本“农协”的中介组织则可以帮助农户解决这一问题。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市场中介组织不仅可以在较大范围的时间与空间通过专业化的知识来搜集农产品供求信息,而且也具备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公司不仅可以为农户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订单来指导农户进行生产,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作为龙头企业的公司还具有资金融通、资产整合以及市场运作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通过有意识的运作与培育可以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种植收益。

(六)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不能采用类似于欧美的直销形式,而应该采取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信息化建设依然不够。因此,我国应该在软件方面加快对区域性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改造,建立完善的现代电子服务与结算系统。同时,在硬件方面要加快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改进原有的储运设备,重点建设辐射范围广的全国性与跨区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仓储、物流配送等准公益性设施建设,带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全面改造。

参考文献:

1.张京卫.日本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8(1)

2.段禄峰.国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世界农业,2015(9)

3.曹小英,牟绍波.农产品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4.李栋.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演化路径及动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5.熊国星.浅谈农产品物流管理[J].世界农业,2015(1)

6.张洪坤.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猜你喜欢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辽宁省农产品物流体系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