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消费信贷市场的前景与风险分析

2017-01-10 14:49王雪琰
中国经贸 2016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

【摘 要】互联网金融已经触及到生活中的各个场景,而校园用户群体也在逐渐发展壮大。随着电商等平台在校园营销活动的逐步推进,伴随而来的各种校园信贷、消费分期等活动也层出不穷。本文从校园消费信贷这一现象入手,对其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壮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各类信贷产品的现状和特点对其面临的问题与风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校园消费信贷;互联网金融;风险

一、校园消费金融简介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各种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随着学生群体消费水平的不断增强,以及学生消费理念越来越超前,越来越多的电商等消费平台都想在校园市场分一杯羹。从各种各样的校园分期、信用借贷等产品则可见校园消费金融的火热程度。

校园消费信贷从整体上来看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从业态上来看,属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资金供给方通过互联网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模式。而校园消费信贷因其面向的用户主要是在校学生,因此又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消费额度较小。在校学生因其经济能力有限,资金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和做兼职等非固定收入,因此校园消费信贷额度较小,且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服装和日用产品等方面。

2.重复性高,可推广性强。高校市场用户重复性很高,用户差异性较小,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另外,在校生相对比较封闭,接触到消费市场主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并且在校生社交属性极强,这对电商营销来说是一大优势,通过口碑、社交网络可以大大的降低营销与推广的成本。

3.用户规模庞大,具有可持续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高校在校生数量为2548万,而且高校学生数量具有可持续性,每年都会有新入学的学生为其提供流动性。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在其进入就业市场后,消费能力大增,这对提供消费信贷的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校园消费信贷动因分析

校园消费信贷的火热与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互联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大数据技术助力互联网金融赢得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另外,创新型消费金融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消费的超前化和规模的增长。本文主要从宏观消费市场与特定高校市场两方面来解读当前校园消费信贷发展壮大背后的原因。

1.消费环境渐佳

(1)消费模式与消费理念升级。随着消费收入的提高,我们的消费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数据资料表明,自2010年起,中国居民消费杠杆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总体来看,居民储蓄率仍然较高,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据2015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储蓄率高居世界第三。虽然储蓄率较高,但数据也表明中国的消费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逐渐从勤俭节约、量入而出式的消费向追求物质享乐和注重休闲娱乐式的消费发展。从消费模式上看,中国也在从理性消费、保守消费向提前消费和信用消费转变。权威咨询公司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在4-5万亿人民币,预计到2019年该数据将实现翻倍。

(2)消费比重仍有增长空间。从整个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2014年通过支出法计算的中国GDP为64.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消费占比50%左右,这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从宏观的经济政策来看,过去的GDP增长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但是现阶段仍然具有增长潜力是消费。因此,从长远来看,消费所占比重仍会增加,在此大环境下,消费信贷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在校学生消费能力提升

在特定的校园消费群体来看,随着90后甚至00后群体逐渐走进校园,高校学生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一方面,资料表明,高校学生消费能力与家庭收入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家庭整体收入比重的提高和消费潜力的挖掘,高校学生消费能力也随之提高。每年新生入学或者开学季,家庭普遍会会花费上万元为孩子们购置手机、电脑等产品。而且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会选择较为高端的产品。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消费意识普遍超前,在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里往往使他们养成了过度消费的习惯。而且社交网络使高校学生生活环境越来越扁平化,在校学生物质水平的趋同性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一些经济能力有限的群体会过度依赖消费信贷工具。

最后,消费信贷工具的出现则进一步强化了校园消费信贷水平。资本市场也对校园消费信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按14年2548万在校生计算,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我们得出约5%~10%的在校生有消费分期的需求,并且按每年2000元的信贷额度计算,校园消费信贷市场每年至少有25亿元的规模。因此,整体来看,校园消费信贷虽然是一个细分的市场,但是其规模较大,可持续性也较强,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易分期、分期乐等最近分别获得融资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三、 校园信贷产品与现状

早在2008年,由于大学生消费水平有限而且往往喜欢超额消费,导致最后的消费经常是由家长买单,因此很多商业银行暂停了校园推广信用卡的活动。然而,在校生消费需求一直存在,并且随着在校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提前消费的大环境的耳濡目染,在校生越来越拥抱消费信贷产品。

对于潜在的蓝海,各家公司都想来分一杯羹,市场上最主要的参与者主要是电商平台和垂直消费平台。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各家电商竞争激烈,纷纷抢占校园市场。京东白条专门针对在校学生提供校园白条,而且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活动吸引在校生群体使用白条而非使用现金。而蚂蚁花呗也提供了包括分期免手续费、分期增加信用分等活动拓展在校生群体。从整体规模上来看,电商平台是校园消费信贷的主力,这主要是因为在校学生消费品种较为单一,消费场景有限等原因。

对于其他非电商平台来说,垂直领域的消费平台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主体。其业务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但是越来越注重金融端的发展。比如外卖平台、旅游平台、全球购平台等。其依赖于特有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极力争取用户在支付端使用其消费金融产品,比如美团外卖、达令等已经纷纷和校园消费信贷公司展开合作,力图在支付手段上吸引更多的校园消费群体。

四、存在的风险与应对

校园消费信贷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发展迅速,但其本质上依然是基于个人信用的消费借贷,对于在校生这一特定的用户群体来说,校园消费借贷也暴露出很多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风险管理是校园消费信贷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则是要在所承担的风险和业务之间做到平衡并尽可能地实现盈利的最大化。据银率网的调查表示,2007年在校大学生持有信用卡的比例达到24%,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越来越高的逾期还款率。虽然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不是同一个范畴,但是风控管理是两者都必须面临的难题。

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比于信用卡,校园消费信贷对用户的身份识别和消费监控有了更为科学的依据。通过对在校生积累的消费记录进行分析,将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产生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这将大大的提高对用户还款能力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分期乐官方提供的数据表明,分期乐目前的坏账率为0.84%,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水平。虽然有大数据技术做支撑,但是很多大学生极为缺乏资金管理的知识,很少对自己的资金状况进行规划,面对校园分期,更多的方式可能是拆东墙补西墙等。

综上所述,在消费仍有巨大潜力,消费结构及比重仍有待提升的大环境下,随着在校生越来越年轻化,校园消费信贷仍有较大的空间。面对在校生群体存在过度消费及还款能力不足的风险,一方面要加强消费信贷产品的监管,避免利欲熏心的企业为了市场利益而蓄意提高分期额度和分期手续费等;另一方面要真正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在校生个体建立准确的模型,对其消费能力做出合理的预估从而降低其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等.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2).

[2] 陈文波. 浅析校园金融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科技经济市场. 2015.

[3] 程甲. 电子商务小额消费信贷风险控制[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2015:15-18.

[4] 吴晓灵. 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普惠金融[J]. 中国流通经济. 2013(8).

作者简介:

王雪琰(1999—),女,汉族,籍贯:陕西省,就读于西安中学,高中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