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
初冬的一场大雪,为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呼啸的北风让本就零下二十二度的天气愈加严寒。尽管寒风刺骨,但乌兰浩特的脱贫攻坚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个个冲在前线的扶贫干部在这寒冷的冬天为贫困群众送去的温暖,让农牧民暖到了“心窝子”。
“定点式”帮扶:掌握实际情况
46岁的王双龙家中有3口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家中的12亩旱地玉米,以及每年政府发的3000元种地补助。几年前,因为王双龙的一场病,家里卖掉了仅有的4头牛。孩子在市二中读高三,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但因家庭困难,孩子的学杂费总是让一家人发愁。乌兰浩特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驻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第一书记李家博得知了这件事情,亲自上门与市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沟通,为孩子免去了学杂费。“因为身体的原因,我干不了重体力活。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不仅免费帮我家安装了暖气,还拉了两吨煤,帮助我家过冬。”谈起驻村工作队,王双龙高兴得合不拢嘴。驻村工作队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开始帮扶,逐渐汇成了一股暖流,让王双龙一家的冬天不再寒冷。
记者了解到,为使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干部对接帮扶,自治区、盟、市、镇、村五级共派出2700多名干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其中,自治区党委派出自治区信访局等3家厅局单位,盟委派出盟委办等14个处级单位,市委派出31名市领导,市委办等64个科级单位和58名驻村第一书记,各镇派出包村工作队共同包扶嘎查村),做到了“一村一策一部门、一户一法一干部”,形成了“村村有部门包,户户有干部帮”的大扶贫格局。同时,注重发挥用人导向作用,2016年以来,共提拔在基层从事脱贫攻坚工作的干部15名。其中,驻村第一书记8名,充分激发了驻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比、拼、赶、超的扶贫工作氛围。
“托管式”帮扶:让贫困群众致富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领到入股分红资金,真的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也要感谢恒荣合作社为我们贫困家庭着想,提前给我们发放了入股分红资金,让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希望,我们也会努力发展好自身产业,争取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金凤翔激动地说。
金凤翔是乌兰哈达镇前公主陵嘎查的村民,由于家里的几口人身体情况一直不好,他家长期带着“贫困帽”。2016年10月份,他将发给全家人的6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恒荣合作社。11月20日,他就提前拿到了2017年入股分红的6000元钱红利。
为何钱能从天而降?
原来,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前公主陵嘎查和高根营子嘎查的部分贫困户将脱贫产业资金入股到恒荣农机合作社,并享受产业发展红利。如今三个嘎查里的39户贫困户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每年有上千元的分红。
恒荣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银山说:“为了能给贫困户提供稳定的收益保障,2016年7月我们成立了合作社。考虑到当年的旱情,土地收益低,为解决贫困户的燃眉之急,也为了能够让贫困户放宽心,我们决定按照协议规定时间提前给39户贫困户、81名贫困人口发放红利,保证他们日常生活所需”。
据了解,合作社采用“托管式”帮扶,贫困户以每股1.5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支付给贫困户每股年分红为1500元。另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土地种植到收割,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免费负责,对未纳入贫困户的村民,收取比市场价低30%的费用。
“菜单式”帮扶: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到乌兰浩特市调研时对扶贫工作有关要求和指示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体要求,按照“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工作思路,通过创新实施“菜单式”扶贫方式,确保如期实现“人脱贫、县摘帽”目标。
乌兰浩特市葛根庙设施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区位于葛根庙镇政府新区西南,距离乌兰浩特市30公里。园区现有三个片区和一个培训基地组成:东南是设施养殖区、北面为移民安置区、西面为设施农业种植区和扶贫培训基地。
踏着白茫茫的大雪,记者在温暖如春的温室种植大棚中见到正在地里除草的钟淑霞。“现在我种了1500株西兰花,预计元旦前后就有收获了,现在市场价一斤能卖到七块五呢!”
据了解,设施农业园区是乌兰浩特市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一处特殊房源。2016年初,乌兰浩特市通过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易地扶贫搬迁征求意见表》,确定1619户、36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有意愿搬迁至设施农业园区的贫困户有391户、922人。
为降低移民户搬迁至设施农业园区的生产成本,市委、政府决定向贫困户提供40平方米以上管理房和450平方米温室大棚一体化建设,让贫困户同步实现移民搬迁与发展生产。并且,每名移民人口可享受最高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每名发展脱贫产业的贫困人口可享受最高1.5万元产业补助。
在未搬入生产生活一体化的温室大棚之前,姜永财一家的住所是50年代建的土坯房。说起政府的好政策,姜永财非常感激,“以前家里比较困难,收入来源全指着家中10亩左右的水田,生活一直很拮据。现在好了,政府不仅为我提供免费葡萄幼苗,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指导我种植葡萄,相信到明年一定会有好收成。”
葛根庙设施农业种植园区总占地面积2000亩,投资1.2亿元,建有43型温室714栋,于2016年6月全面竣工,目前投入使用率已经达到80%以上。规模种植红提100栋、葡萄100栋、青提100栋、早晚桃100栋、草莓30栋、香瓜50栋,其它为绿色蔬菜。园区北部为观光休闲农业区,接待能力年可达12万人次。
当地政府通过整合资金,集中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居住、生活、温室种植、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将分散的贫困农户迁入到园区集中就业和创业,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等设施种植,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及销售,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收效果显著。
百旺家苑小区保障性住房是乌兰浩特市易地扶贫搬迁房源之一,毗邻河东区,小区配套设施完善,周边有农贸市场、学校、医院等。总建设规模4.74万平方米,共960套。政府采取集中提供房源,移民户自愿选购,与房地产去库存相结合,与保障性住房政策相叠加,最大限度给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提供优惠。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保障性住房可享受与城市低保人口同等房价,同时享受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助。其中,一至三层每平方米1550元,四层每平方米1500元,五层每平方米1350元,六层每平方米1200元。
在小区物业工作的赵长和是2016年9月份搬进来的,46平方米的两居室通过各项政策补助后,自己只花了3万多元就拎包入住了。“之前我租房子住,梦寐以求的就是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现在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为了让我能够稳定生活,市扶贫办还为我找了物业的工作,各帮扶单位及干部还赠送了我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乌兰浩特市扶贫办副主任王海江说:“老赵的孩子在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读计算机专业,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我们特意为孩子买了电脑,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者了解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是按照“政府提供房源、贫困户自行选择、政府补贴”原则,通过购买保障性住房、小城镇移民楼、设施农业园区温室大棚、新建幸福院四种安置方式,在贫困户自愿选择基础上,每人给予2万元的搬迁补助,凡是选择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同时享受产业脱贫政策和兜底政策,政策的叠加,实现了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利用现有库存房源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解决了建设手续繁杂,建设工期长,无法实现当年搬迁、当年完成脱贫摘帽任务难题,同时也解决了房地产去库存难题,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目前,选择易地扶贫搬迁的1619户、3700人已全部入住新居。
王海江说:“乌兰浩特市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创造性地实施了由政府制定菜单、贫困户点菜、帮扶部门提供配菜、政府买单的‘菜单式扶贫方式,共制定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政策兜底3大项、58小项菜单,供贫困户自愿选择,极大激发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变‘被脱贫为‘要脱贫。”
“菜单式”扶贫方式,为乌兰浩特市2016年底前实现“人脱贫、县摘帽”,2017年巩固提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菜单式”提高了贫困户参与度,把选择权交给了贫困户,使贫困户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从“要我脱贫”的思想转变为“我要脱贫”。
如今,在乌兰浩特市的多种帮扶方式下,贫困群众正向着美好的生活一步步前进。从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出钱出物的“输血式”转变为出主意、出智慧,帮助贫困户选项目、选政策的“造血式”帮扶。通过干部的帮扶和贫困户自身的努力,让贫困群众在这片草原的热土上收获了真金白银,燃起了金灿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