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7)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与策略
汤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7)
湖北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其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必然选择。运用经济对外开放度模型考察2000年-2015年湖北的经济开放水平,发现其经济开放度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开放优势由长江沿线逐步向东部地区集聚。同时,将湖北与“一带一路”贸易情况与开放型经济基础结合分析,挖掘出湖北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合作投资、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也发现其优势产业开放能力不足、骨干企业缺乏、加工贸易比重低、设施建设滞后、政策环境不健全等系列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完善空间开放格局、优化贸易结构、创新企业“走出去”模式、增强平台通道功能、强化政策保障等建议。
一带一路;湖北;开放型经济;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不仅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1](p5)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是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新着力点。本文在运用对外开放经济度模型考察湖北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与“一带一路”贸易的情况挖掘湖北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
经济对外开放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或对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2](p296)在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均将经济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作为衡量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开放程度,涉及许多方面的指标,如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技术的引进和输出等。[3](p19)基于国内外关于对外开放度的模型及数据的可获取性、可比性、连续性,本文选择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作为考察指标,其中外贸依存度(T)为进出口总额(t′)占GDP比重;外资依存度(D)为外商投资总额(d′)占GDP比重,并运用两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反映经济开放度。具体测算模型如下:
运用公式(1)测算湖北及各地市(州)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个时间节点的经济对外开放度,并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对外开放度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通过测算湖北2000年—2015年经济对外开放度,可以发现该指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图1),从2000年的6.21上升到2005年的11.42,但此后呈现下降趋势。同时,我国的经济开放度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先是从2000年的23.84上升到2005年的33.3,但在2010年下降到26.18,2015年则下降到18.73。我们认为,国际经济发展和贸易环境的变化是造成我国和湖北经济开放度呈先升后降趋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贸易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此时全国和湖北的经济开放度均呈现一个上升趋势。但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整体下行,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呈现大幅度缩减,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诸多国家采取了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和湖北的贸易进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使得企业“走出去”遇到了重重阻力,整体对外开放度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的外资依存度在经历了2005年到2010年下降的趋势之后,2015年出现了略微上升的趋势,比2010年高出0.15。
图1 湖北2000-2015年经济开放度指标变化趋势
2.对外开放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中部第三。
从全国层面来看,我们发现湖北经济开放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呈现一个逐步缩小的趋势,从2005年最高差距的26.22缩小到2015年的12.99(见图2)。从中部地区来看,湖北的经济对外开放度指标位于中部第3位,低于江西和安徽(表1)。此外,作为内陆地区的中部六省在经济开放水平上总体不高,对外开放度排在中部之首的江西也仅位列全国第12位。
表1 中部六省2015年经济对外开放度及全国排名
图2 湖北经济对外开放度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3.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呈现不同的发展情况。
外贸依存度方面,湖北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图3a),在2000年—2015的四个时间节点,湖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差距是在2005年达到26.22,但在2015年缩小到12.99。外贸依存度则表现相对较好,湖北该指标在2000年要比全国低1.89,在2005和2015年与全国水平接近,而在2015年这一指标则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73(图3b)。
图3 a湖北外贸依存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图3 b湖北外资依存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4.各城市对外开放度变化归为四种类型,存在两级分化。
考察湖北省各地市(州)的经济对外开放度指标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领先型,其主要特征是在全省开放型经济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属于全省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城市,主要有武汉和黄石。第二类是上升型,此类城市的开放度在2005年以后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具体有仙桃、孝感和恩施等。第三类是波动型,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过程,此类城市包括鄂州、十堰和潜江。第四类则是下降型,主要是受全国开放型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2000年-2005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在2005年之后则逐步下降,此类城市达到11个,占全省的大多数。同时,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对外开放度存在较大差距,如2015年经济开放度指标最高的武汉是最低值恩施的11倍。
5.开放优势由长江沿线逐步向东部地区集聚。
根据湖北各地市(州)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的经济对外开放度指标,按照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划分为10个等级,并运用arcgis10.2平台实现空间可视化(图4),图中颜色越深的地区代表对外开放度等级越高,据此我们发现湖北经济对外开放度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湖北对外开放度高的地区逐步向中东部集中,2000年的孝感、随州等地的对外开放度等级相对较低,而到了2014年,三个城市的对外开放度普遍得到提升,加上武汉、鄂州、黄石、仙桃等对外开放度等级较高的地区,使得湖北中东部地区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度较高的集中区。二是长江经济带的开放优势有所减弱,在2000年湖北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均为全省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城市,其优势一直保持到2010年,但此后全省的对外开放优势逐步向东部地区集聚,使得湖北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的开放优势有所减弱。三是宜昌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优势有待提升,宜昌的经济对外开放度指标在2010前保持一个较高的等级,但在2014年的等级有所降低,而襄阳的经济对外开放度在四个年份中均处于中游水平。
图4 湖北各城市对外开放度空间格局演变
1.对外贸易:外贸水平有待提升,向西开放明显不足。
从2005年—2015年期间的进出口总额来看,湖北在2008年—2011年连续4年居中部第一,但在2012年出现拐点,对外贸易急转直下,进出口总额在中部六省中唯一出现负增长,使得进出口总额的位次在中部地区下降到第四位(见图5)。虽然在2013年—2015年期间均保持一个上升的趋势,但从绝对值来看,仍低于河南和安徽两省。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中,湖北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与欧洲的贸易伙伴主要是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但2014年和2015年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所差别,德国和印度始终保持在全省进出口总额的前三位,与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逐步上升,而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贸易则有所下降。同时,湖北向西发展不足,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中亚地区缺少贸易往来。为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湖北已与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伊朗等国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并探索建设了莫桑比克湖北农业产业园、波兰湖北汽配工业园、比利时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境外产业集聚区。
图5 中部六省2005-2015年进出口总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表2 湖北2014-2015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贸易伙伴
2.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增长,中亚和中东欧地区较少。
利用外资方面,湖北“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的年均增幅达到17.2%,在2015年达到89.5亿美元,较“十一五”末期实现翻番,能源、公共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领域利用外资发展较快。同时,2014年湖北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资总额达到20.01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25.2%,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法国、韩国、新加坡、荷兰和德国(图6),而与中亚和中东欧地区的外资利用较少。
图6 湖北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外资情况
3.合作投资:对外工程承包中部领先,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对外工程承包是湖北境外投资与合作的优势领域,也处于一个较为良性的发展阶段,2015年新签合同额位列全国第3,完成营业额居全国第7位,处于中部领先位置。湖北全省对外工程承包主要表现三个特点:一是“一带一路”沿线是重点布局地区,2015年湖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额46.4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40.5%,25个新签合同额500万美元以上项目涉及“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二是电力工业优势继续保持,湖北大中型项目主要分布在电力、交通、房建、市政等领域,涉及电力工业领域的项目达19个;三是工程带动效应突出,通过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建设,带动了湖北相关设备、建材等出口,2015年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口达到5.6亿美元。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是湖北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在湖北2015年的43个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就达到了40个,主要涉及投资类和工程承包类项目。投资类项目涵盖水电、化工、光通信、汽车、农产品、钢材水泥、新能源等10多个行业,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泰国、波兰等21个国家;工程承包类项目涉及孟加拉、伊朗、蒙古、缅甸等10个国家。[3](p8)
除经贸合作之外,湖北还在其他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如生态领域,与法国共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工程设计领域,中南建筑设计院独立承建亚美尼亚中文学校项目,中铁大桥院承担了缅甸、孟加拉、摩洛哥等多座大桥项目建设;文化领域,湖北咸宁作为“中俄万里茶叶之路”的源头,依托茶文化传承优势举办了第六届世界茶业大会。
4.平台建设:立体开放体系基本形成,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湖北拥有4个国家批准开放口岸、9个省政府批准开放口岸、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和4个保税物流中心,基本形成与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格局。此外,湖北自贸区于2016年8月获批,这将进一步完善湖北开放平台体系,增强面向“一带一路”开放的政策红利。同时,以水、铁、空为基础的大通道建设成效显著,阳逻港开通至东盟四国试验航线以及日本、韩国集装箱快线,宜昌和荆州港开通了至阳逻港长江内支线航线和至洋山港的直航;汉新欧班列目前开列154个班列,运输1.4万标箱,发货量在中欧班列居第2位,回程货物居第1位;湖北运行的客、货运航线达43条,通达城市遍布北美、欧洲、大洋洲和亚洲。
表2 湖北2014-2015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贸易伙伴
1.优势产业开放能力不足,缺乏骨干企业。
湖北的支柱产业发展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以汽车产业为例,2015年全省汽车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70.80亿元,同比增长8.6%;相比之下,汽车及零配件出口仅10.2亿美元,同比下降5.3%,占出口总额的3.5%,且建材、船舶、医药等千亿产业出口尚未突破10亿美元。在出口企业方面,湖北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从2010年的8700家增至2015年的16635家,虽然增速较快,但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不到30%,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更少,加上富士康、武钢、冠捷等一批龙头企业出口下滑,导致出口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2.加工贸易发展比重低,出口产品品种少。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但目前湖北的外贸方式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较为滞后。出口方面,一般贸易虽然从2005年-2011年期间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在2012年之后又逐步回升到65%以上,而加工贸易大部分占比均在30%以下。进口方面,一般贸易占比均达到70%以上,加工贸易占比虽逐年上升,但比重仍然较低。从出口产品来看,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电器、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服装四类行业,2015年四大类产品的出口额分别占到全省的50.4%,大部分出口产品处于国际市场低端,整体竞争力不强。
3.口岸发展不均衡,部分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湖北的口岸基础和功能不断增强,但从各个城市的口岸发展不均衡,存在武汉“一枝独秀”的情况,武汉港进出口货运量占全省的76.9%,天河机场出入境人数占全省的99.1%。此外,部分口岸和通道的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设施条件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凸显,如武汉天河机场国际厅经过两次改扩建,现有设施仅能满足目前的吞吐量;黄石港、襄阳铁路监管场所位于市区,发展空间有限;铁路运输线不能直达阳逻港,铁水联运的“最后一公里”未打通,影响货物的高效运转。
4.外经贸政策环境、支撑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贸易投资便利化仍需加强,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仍待抓紧建设和加快整合,改善投资贸易环境的湖北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进展缓慢,此外口岸通关改革、铁海联运、航空货运等便利化服务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政务及投资环境仍需改善,个别地方和部门乱收费、行政效率不高、服务观念不强、诚信缺失。重商、利商的投资环境建设仍需大力推进,如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跨境电子商务尚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金融服务的信息滞后以及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环境尚未形成等。
1.以“一主两副、两横两纵”为重点,完善空间开放格局。
针对湖北经济开放度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向西开放不足等问题,我们建议湖北立足多重国家战略机遇的叠加,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思路,完善开放空间格局。一是依托“两横两纵”全面联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其中,“两横”为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重点发挥汉江生态经济带在联动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作用,加快湖北向西开放的步伐;“两纵”为京广发展轴和二广发展轴,京广发展轴重点加强与京津冀、长株潭、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实现湖北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二广发展轴则重点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地区的合作。二是以点带面,依托“一主两副”带动“两圈”发展,即提升武汉、宜昌和襄阳的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武汉带动武汉城市圈,宜昌和襄阳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格局。
2.培育优势出口基地,优化贸易结构。
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对提升优势产业出口规模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目前,湖北拥有六大省级出口基地,涉及船舶、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生物医药、化工及钢材等产业。建议以六大出口基地为重要载体,并培育一批新兴的优势产业出口基地,重点提升轻纺、化工、机电、农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船舶、轨道交通、汽车等优势装备制造业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并开展出口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产品认证,培育创建自主品牌,逐步建立“湖北制造”的品牌优势。
3.创新企业“走出去”模式,推进多方式境外投资。
龙头企业是我国开展境外投资的核心主力,建议以湖北重点龙头企业为示范,鼓励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出海,探索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增强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鼓励企业创新“走出去”的模式,积极推广“安琪酵母模式”“华新水泥模式”“襄阳汽车轴承模式”和“随州中兴茶叶模式”等创新模式。针对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挑战,建议加强企业的信息指导,建立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制度,扩大保险规模,并给予在投融资、税收、项目申报、技改贴息等领域的支持。同时,发挥湖北在工程承包方面的优势,围绕勘探、设计、施工等重点领域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型国际工程建设,探索EPC(工程总承包)、BOT(建设、经营、转让)、BOD(建设、经营、拥有)等多种合作建设方式,增强外经业务的关联效应,带动湖北技术、成套设备、原材料的出口和劳务输出。
4.增强平台通道功能,完善开放渠道。
抢抓湖北自贸区获批的机遇,以“大通关、大通道、大平台”为基本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优化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布局,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和自贸区、国际性物流平台、区港一体化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离岸结算、跨境电商、保税交易展示等平台建设,并推动各类开放平台的资源整合和有效对接;二是依托国家推进通关一体化建设的契机,探索“单一窗口”通关模式,推动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电子口岸区域共享平台,并加快推动与沿海、沿边地区的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是促进“汉新欧”常态化营运,逐步扩大其辐射范围,进一步优化“铁公水空管(道)”运输网络,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集散中心建设。
5.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外贸服务环境。
政策环境是保障湖北开放型经济功能可持续的核心因素,尤其是依托湖北自贸区建设,深入挖掘政策红利,完善湖北开放型经济的环境。建议一是深化利用外资改革,积极推广涉外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服务外资企业力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部分重点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二是开展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内外贸市场融合发展、商品丰富、价格形成渐趋合理的体制机制,简化出口审批手续,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贸易监管方式。三是优化政务环境和商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事项,加大科技型外贸中小企业和自主品牌出口企业的扶持。[4]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2]谢守红.中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5).
[3]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2).
[4]雷闯.唱响一带一路湖北声音[N],湖北日报,2016-2-22.
责任编辑 周刚
F120.4
A
1003-8477(2016)12-0054-06
汤鹏飞(1982—),男,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