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职成高学报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2017-01-10 01:50杜玲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期刊

杜玲

(天水市行政学院,甘肃天水 741018)

建立高职成高学报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杜玲

(天水市行政学院,甘肃天水 741018)

高职成高学报是高校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严重不足,不适应高职成高学报的定位和特色,不利于高职成高学报的良性发展。设计符合高职成高学报特点的评价指标,建立高职成高学报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期刊评价

高职成高学报是高校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核心期刊和各种期刊评价工具对高职成高学报的评价过低,严重制约了高职成高学报的健康发展。建立高职成高院校学报质量评价体系,是对我国目前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和各类核心期刊表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也是高职成高学报发展的需要,它能够成为高职成高学报提高办刊质量,加强期刊建设,创建名刊名栏的标杆和导向。

一、我国现有期刊评价体系的不足和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行期刊评价的实践探索,陆续研制出版了多种核心期刊表和期刊评价工具。目前,我国的核心期刊表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以及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等期刊评价工具。这些核心期刊表和期刊评价工具的开发研制对我国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期刊文献利用效率、加强和完善科研绩效管理、推动我国学术繁荣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是,这些核心期刊表和期刊评价工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如评价公正性问题、学科分类问题、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设置问题等等。特别是对于在学术期刊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成高学报来说,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现有的期刊评价指标设计,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偏重于基础性理论性研究,不适应高职成高学报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鉴美国SCI核心期刊评价的方法和实践,逐步探索形成的。美国文献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创立《科学引文索引》(SCI),通过论文之间的引用关系来检索文献和评价期刊,所以,论文被其他文献引用就成了对期刊及论文进行评价的基础。在现有大多数期刊评价体系中,权重最大、最重要的几项指标,如影响因子、被引用频次、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都是建立在期刊论文被其他论文引用的基础上来计算的,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高,相关各项评价指标的值就越高,表明期刊的质量就越高。但是,这些建立在论文被引用频次基础上的评价指标,天然有利于基础性理论性研究的学科和期刊,而对高职成高学报有失公允。在一般情况下,基础性、理论性的文章能够对进一步的理论或应用研究发生影响,因而容易较多地被其他论文引用,事实上SCI的选刊原则就侧重于基础研究学科。而高职学报的基本定位是应用性,是以推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研究成果为办刊宗旨,高职学报以刊载面向生产实践一线的应用性文章为主,这些文章发生作用的领域是生产实践,他较少对其它(理论或应用)研究产生作用,因而较少被其他论文引用。但被引用次数少,并不等于它的作用和影响力就小。例如:甲文被引用10次,它的影响因子是10;乙文没有被其他论文引用,但乙文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产生100万元产值。单从影响因子看,乙文为0,但是否就能据此认为乙文的影响小于甲文?显然不能这样认定,因为两篇文章的影响范围是不一样的。但在目前以论文引用关系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内,对乙文的评价必定低于甲文,进而对以刊载乙类文章为主的高职院校学报的评价就会低于以刊载甲类文章为主的期刊,这显然对高职院校学报是不公平的。当然,高职院校学报的评价过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高职学报办刊时间短,缺乏办刊经验,以及稿源不足、经费紧张等原因,都影响高职学报办刊质量的提高。但无疑现有的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适应高职学报的办刊宗旨和定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当前以影响因子为主的期刊评价体系,一方面造成在各类核心期刊表和期刊评价工具中,高职成高学报的评价过低,难以进入各类核心期刊表;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内,高职成高学报在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评价指标的引导下,必然走向追求能带来高引用率的理论文章的道路,在学术研究领域“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导致刊物“小而全”、“千刊一面”,失去自身特点。

(二)期刊评价特别是核心期刊遴选衍生出的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功能,导致高职成高学报陷入恶性循环

核心期刊表和期刊评价工具的原始功能是为图书馆期刊收藏利用提供便利,方便人们进行信息资料检索。从核心期刊的产生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不论是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还是加菲尔德引文分析理论,都是反映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情况,它为文献检索机构和读者提供了一种导购或导读工具,使图书情报部门清楚哪些学术期刊较集中的刊登某一学科的论文,使读者方便在期刊中查找某学科的论文,这是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我国早期的核心期刊研究,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但是自20世纪末以来,全国各高校相继开始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由于在科研绩效的考评问题上缺乏必要的量化考评指标,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开始充任“评价标准”,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诸如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科研项目资助、科研绩效评价、职称评审、津贴发放乃至学位的申请等方面,都要看核心期刊、SCI之类的文章数量。

应该承认,核心期刊之所以能成功地从图书情报领域拓展到整个学术界,是自身特质与时代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期刊”作为建立在文献数量分布基础上的一项应用研究成果,是期刊的内容、质量等集聚程度的现实反映,它必然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将“核心期刊”的理念引入学术评价体系,至少要比传统的那种按级别、论资历、凭印象的评价要公正和客观得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术评价制度的一种进步或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但是,核心期刊衍生出的科研管理和评价功能,对于在学术期刊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成高学报来说,其负面作用是巨大的,它导致弱者更弱,使高职成高学报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从理论上说,一个刊物这一次没有进入“核心期刊”,可以经过努力,刊发优质稿件,提高期刊质量,争取下一次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刊物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但是从实践来看,是否能被收录到“核心期刊”,却是一件关系到刊物生死存亡的大事。进入核心期刊行列,一个刊物质量有可能从此进入良性循环,相反,如果没有进入核心期刊行列,一个刊物有可能从此进入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高职成高学报普遍成立时间短、办刊经费匮乏、编辑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不高、领导也重视不够,再加上作为学术依托的高职成高院校本身科研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办刊质量不高,而目前的期刊评价指标对以刊载应用性、技术性文章为主的高职学报的评价也显失公平,目前国内几大核心期刊表鲜有高职成高学报的身影。以武汉大学RCCSE为例,2011年版RCCSE在全国6000余种学术期刊中,共评出各学科权威期刊(A+)312种,核心期刊(A)961种,共1273种。全国各类高职成高学报中,除了中央及各省行政学院、党校主办的期刊质量较高,在“政治学”类别中核心期刊排行榜中占据23席,比例较高以外,其他类别只有四种,分别是“教育学”两种:《中国远程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艺术类”一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管理学”一种:《华东经济管理》(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主办),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类则无一家入选。高职院校学报在RCCSE排行榜中,绝大部分处在B类和C类,即一般期刊和较差期刊行列,这与高职成高学报总量占据高校类学报半壁江山的现实极不相称。

高职院校学报在期刊评价表中的这种地位,在我国当前核心期刊被赋予的科研评价功能引导下,使得优秀论文稿件都涌向普通高校、行业协会和社科院系统主办的核心期刊和其他质量较高的期刊。而对于高职院校学报来说,不但难以得到名家大家的优质稿件,社会上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优质稿件也很少光顾高职学报,即使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优质稿件,也很少投给自己的学报。高职院校教师中不乏有优秀拔尖人才,但他们为了评高一级职称和提高个人知名度,最好的稿件往往投向核心期刊,即使交纳高额的版面费也情愿,次一些的稿件投往其他本科院校学报,只有最次的稿件或者是被其他学报退回来的稿件才投往高职学报。有人甚至坦言,在高职学报发表文章是用来凑数的,高职学报在作者心中成为“核心期刊淘汰文章的收容所。”

所以在目前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主导之下,不但不能对高职成高学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反而使高职学报难以获得高水平的稿件,造成核心期刊强者恒强,大部分高职学报弱者愈弱的局面,高职学报要想提高办刊质量也更加困难,这样就极大挫伤了高职学报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突出高职成高学报特色,建立高职成高学报自成体系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

现有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严重不足,不适应高职成高学报的定位和特色,不利于占高校学报半壁江山的高职成高学报的良性发展,则设计符合高职成高学报特点的评价指标,建立高职成高学报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了。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对高职院校学报核心期刊遴选活动的担忧,认为高职成高院校评选制定核心期刊表的行为是民间的,没有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特别是期刊管理部门的认可,不具有权威性;又认为各种核心期刊表不尽相同,缺乏统一性,因而认为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的遴选没有实际意义,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学术研究活动,一旦过度追求所谓权威性或统一性,那么这种学术研究活动就会走向僵化和死亡,期刊评价工具和核心期刊表的研制也是这样。一种核心期刊表只要符合市场需求,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认可,那么它就是成功的。例如美国SCI的成功,从某种角度来说,恰恰是由于它的商业化、公司化运作带来的。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会长赵健杰教授认为:“研制核心期刊是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因此谁都可以制定标准和评选,只要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就是成功的。按照这一基本思路,高职成高学报为了学术研究,是可以制定并评选核心期刊的,如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所评选的核心期刊一样。”[1]

所以,从繁荣学术发展、推动期刊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角度来说,设置高职成高学报自成体系的期刊评价指标,制定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表,是完全有必要的,是对现有期刊评价体系和核心期刊表的有益补充。

(一)高职成高学报评价指标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高职成高学报评价指标设计要基于三方面原则考虑:一是公平性原则。高职成高学报与普通高校和行业学会主办的学报相比,目标各异、办刊宗旨不同,现有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影响因子等以期刊被引用量为基础的指标统计,对高职学报显失公平,因而从公平性原则出发,为高职成高学报设计独特的评价体系,才能做到评价的公平合理。二是导向性原则。要明白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的办学目的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学报的宗旨又是什么。任何一个评价指标都应该导向为目的服务,高职成高学报评价指标也不例外,它就是要通过评价,导向学报办出特色。学报特色就是指学报所反映的学术成果能体现出地区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从评价指标上进一步引导,有助于推动高职成高学报努力体现刊物特色,实现服务地方、服务生产一线的目的。三是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要合理设置期刊评价的指标权重。指标权重是标明各个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性的数值,当需要对评价对象作出综合的数量化评定时,权重系数是不可缺少的。要考虑针对不同类别的刊物进行不同权重的计量。根据高职成高学报的学科特点,将本系统的地方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文章发文量、特色栏目设置、专家评定等特色性指标和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普适性指标,设置合理的权重比例,体现出高职成高学报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二)高职成高学报质量评价体系应当符合高职成高学报面向应用、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办刊特色

高职成高学报质量评价体系应当适应高职成高学报的办刊特色,力求弥补目前期刊评价指标的不足,按照普适性指标和差异性指标并用的原则来构建。

高职成高学报是高职成高院校的学术研究平台,它既遵循办刊工作的一般要求,又遵从学报类期刊的特殊要求;既体现高职成高学报的办刊特征,又表现高职成高院校的特殊性。高职成高学报的定位,必须以高职成高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为基础。我国的高职成高院校是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技术教育。高职成高院校不能向学科型和研究型发展,应着力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现代技术技能的开发,走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成高院校的这种定位决定了高职成高学报的特定宗旨内涵,即: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突出应用理论的研究,侧重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2]。

高职成高学报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当基于高职成高学报的办刊目标和宗旨来构建,而不是基于学理层面、源头创新层面、应用理论层面构建。目前社会对高职成高学报的评价,大多仍以普通高校学报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参照,或者以一般社会学刊为标准评价高职成高学报,其评价结果必然是问题多、成绩少,遗憾多、肯定少。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不同高校的学报用同一标准给予评价,其评价结论必将误导社会认知,误导社会对特定学术传媒的接受[3]。

(三)建立高职成高学报自成体系的质量评价体系,符合高职成高学报特色的评价标准

在现有的期刊评价指标之外,设计一种或几种专门针对高职成高学报,符合高职成高学报办刊方针和特色的评价指标,形成高职成高学报独具特色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困难较多,尤其是在评价操作层面,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效应、服务第一线效能的数量化统计存在困难,且在现阶段难以克服,但构建期刊特定类别的评价指标体系毕竟是努力方向,是高职院校学报以特色谋发展的关节点。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尝试构建高职成高学报评价指标:

一是统计期刊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论文和课题的发文率。高职成高学报以应用性服务生产第一线为特色定位,区别于普通高校学报和其他行业协会主办的期刊,因而在评价指标上增加对技术应用性论文的发文数量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高职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和特色,校正现有以影响因子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期刊评价体系对高职成高学报评价的偏差。

二是统计刊物特色栏目的数量与连续性。高职成高学报要想在整体上达到与部属高校或国家重点高校同层次的水平,树立类似的品牌,这在短期内乃至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难以做到的。但要办起一两个特色栏目,树立特色品牌,则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提倡的。一两个高质量的“特色栏目”,可以带动整个刊物的质量提高,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的“劳动关系研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工程”、“桥梁与结构工程”,《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的“行政管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德与鲁商文化”等等。这些栏目或者依托当地学科优势,体现“地域性特色”;或者反映时代脉搏,在某一社会热点研究中树起了一面旗帜,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4]。

三是对于应用性技术性论文在生产实践中的影响力计量方法,还需要我们高职成高学报工作人员以及广大文献计量和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共同努力,找到一种有效的计量指标。在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定量计量指标的情况下,可以特别引进专家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指标,由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聘请一批相关专家,专门针对期刊应用性论文的整体质量、应用前景和应用效果进行定性评价,作为载文量的辅助。

另外,在评价活动中,对于普适性指标的计量,也要根据高职成高学报的特色进行调整。例如在被引频次统计源的设置上,目前大多数期刊评价体系的统计源比较单一,仅将各类学术期刊纳入其中,另有一部分将博士硕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也纳入统计源,但绝大部分评价体系都没有将专利和技术应用类期刊纳入被引频次统计源,这同样对高职成高学报质量评价造成不利影响。

修改和完善权威性的期刊评价指标,建立高职成高学报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提出、呼吁、引起关注,通过调查、讨论研究、科学论证、体系设计、实施等许多环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在目前也许难以做到,但可以逐步探索实现。2008年,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在借鉴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选核心期刊有关标准的基础上,首次评选出14家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其中有7家高职院校学报,7家成人高校学报,其后又进行了“十佳学报”、“重点学报”、“优秀学报”的评选。2014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新一版《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学术期刊排行榜(2015—2016)》,首次对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序列进行独立评价,进入本次评价的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267种,评选出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核心期刊82种,在高职学报系统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建立符合高职成高学报办刊规律的质量评价体系,推动高职成高学报健康发展。

[1]赵健杰.携手共建和谐的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6).

[2]熊文华.“三性”并重一“本”贯之——高职院校学报定位我见[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王启和.高职院校学报特色培育与办刊质量评价[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4).

[4]王素琴.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评价指标刍议[J].编辑之友,2008,(8).

本期插图均为张友和作品

G237.5

A

1009-6566(2016)06-0119-05

2016-10-26

杜玲(1971—),女,山西芮城人,《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编辑。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