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研究

2017-01-10 02:33吴婧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城市化南京

吴婧

(南京市统计局,江苏南京 210019)

南京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研究

吴婧

(南京市统计局,江苏南京 210019)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南京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域城市化和后工业化深入发展。本文分析了“九五”以来南京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的演变特点及作用效果,对正处于驱动转型阶段的南京所面临的问题、机遇和对策进行了思考。

劳动力;资本;效率;驱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分界点,许多改革政策从此发端。1995至2015的20年里,南京经济总量从500多亿元上升至近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平均增速达到12.7%,城市发展及各项综合实力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与背后的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两大因素密不可分,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一、南京“九五”以来经济发展驱动的特点

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以及一些重大事件(如国企改革、中国加入WTO、全球金融危机等),南京“九五”以来经济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5-2002年

这一时期,工业化开始进入中期阶段,国企改革全面启动。同时,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1998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1995-2002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其中三产增长13.3%,工业增长11.3%。

1.发展特点和要素投入情况。一是城市化全面开启。市区面积从1000多平方公里扩大至4700多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由521.72万增加到563.28万,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72%,农业人口占比从50%以上下降至不到40%。二是工业化进入中期调整。占南京工业企业4成以上的中央及省属企业成为国企改革的调整重点,加之城区“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全市工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44.2%降至37.8%。三是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三产从业人员从92.03万人增至119.27万人;三产固定资产投资在重大基础设施的拉动下,年均增幅达17.6%;三产增加值占比由41.4%上升至51.2%。

2.效率驱动因素。一是国企改革提高了工业企业的效率。1998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达40%,国有经济涉及的33个行业中,全行业亏损的占54.6%。经历了“三年脱困”改革之后,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降至29.0%,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实现利税占规模以上企业三分之一以上。二是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纯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值占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80%以上降至20%以下(国有控股企业合计占53.5%),私营企业占比升至13.1%,三资企业占比升至26.8%;非公经济创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的比重从45.9%上升至67.5%。

(二)第二阶段:2003-2007年

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南京于2003年前后提出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思路,同时开始通过市场方式出让土地,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这一时期,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其中三产增长14.6%,工业增长18.6%。

1.发展特点和要素投入情况。一是城市化进程加速。2007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达741.30万,年均增长近20万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76.8%,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降至26.9%。二是中期工业化深入推进。全市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工业投资额年均增幅达31.6%;工业增加值占比由37.8%升至42.3%;重工业比重由65.0%升至84.8%。三是第三产业比重回落。三产投资年均增幅为20.3%;三产增加值增占GDP比重由51.2%回落至48.4%。

2.效率驱动因素。一是消费需求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003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人们开始追求住宅、汽车、数码电子等更高档消费,带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拉动了上游钢铁、建材、化工、机械设备以及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的增长。二是外资经济迅速崛起带来“技术外溢”。外资企业为本土的经营者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2007年,全市三资企业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41.0%,比2002年上升17.9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由2002年的29.1万人增加到67.2万人,外资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内生性技术进步,提升了本地的全要素生产率。

(三)第三阶段:2008-2012年

这一时期,工业化中期任务基本完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南京提出“转型发展”目标,一方面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这一时期,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其中三产增长13.2%,工业增长11.5%。

1.发展特点和要素投入情况。一是城市化继续深入。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16.10万,年均增长近15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年均增长10.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80.2%。二是工业惯性运行。工业投资年平均增幅20.9%,较前一时期回落10.7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占GDP比重由42.3%回落至38.2%。三是三产奠定主导地位。三产投资保持19.5%的增速;三产从业人员从169.41万人增至258万人,年均增长10.3%,为增长最快时期;三产增加值占比达到53.4%。

2.效率驱动因素。一是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不到400个增加到643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由38.6%提升至42.6%。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长较快。二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科技九条”、“321人才计划”等系列政策。2012年全市研发机构达到1592个,比2007年增加1000多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的研发机构数从189个增加到1124个、科技活动人员数从3.9万人增加到8.3万人。

(四)第四阶段:2013-2015年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互联网+”经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南京市抓住机遇,对应国家战略创新发展理念,这一时期,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其中三产增长11.4%,工业增长9.5%。

1.发展特点和要素投入情况。一是城市化速度放缓。2013年最后两个县纳入市区范围。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3.59万人,年均增长2.5万人;城市化率达81.4%,外来流动人口增长明显缓慢。二是工业投入收缩调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上期放缓2个点;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到34.9%;工业投资规模年均收缩4.8%,三年间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28.8%,技术改造投资上升42.6%。三是三产比重逐年提升。三产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57.3%;从业人员增至289万人;投资年均增长14.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

2.效率驱动因素。一是产业创新动力积聚。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394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千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2.6%增加到6.2%,30家世界500强软件企业在南京设立创新研发中心。互联网+商业模式快速发展,2014、2015年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销售额增幅分别达到44.2%、79.1%。二是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先后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五型经济”,争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头兵”等目标,借助举办青奥会,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加速“智慧城市”的建设。江北新区的诞生不仅为城市发展腾挪出空间,也为城市管理创新提供了可能。

从“九五”以来南京在全省及全国的地位来看,1995-2002年南京经济增速比全国高出3.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0.5个百分点。2003-2007年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4.0个、1.1个百分点,GDP在副省级城市中由第7位升至第4位。2008-2012年增速仅高出全国、全省2.8个和0.3个百分点,GDP在副省级城市中退回第7位。2013-2015年济增速高出全国、全省2.8个、1.2个百分点(表1),GDP在副省级城市中升至第6位。

表1 南京与全国及江苏省经济增速比较

二、南京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城市化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

1995-2002年间,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快速非农化,南京经济增速达到12.1%;2003-2007年是南京常住人口增速最快的阶段,同期经济增速达15.6%;2008-2012年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在高平台上保持了较快增长。可见城市化带来的常住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甚密。2015年末南京常住人口823.5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20.7%,城市人口的增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智力资源。

(二)劳动力和资本作为基础要素,直接驱动了产业发展

通过计算整体和各个时期要素投入与产业间的相关性,1995-2012年期间工业的主要驱动要素是资本,2013年以后资本的驱动力明显下降;三产的主要驱动要素是资本和劳动力(表2)。可见资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2003-2007年,在增速高达31.6%的工业投资推动下,南京迎来了近20年最快的工业增长时期;同样,三产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受益于资本和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的快速增长。

表2 投入要素相关系数

(三)效率驱动超越要素驱动,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效率驱动是要素驱动之外的另外一种增长驱动力量,从整体上推动各种要素效率的提高。将南京不同时期的效率驱动因素归纳为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两大类:制度创新主要以政府管理者为实施主体,技术进步主要以企业为实施主体(表3)。

表3 各时期主要的效率驱动因素

通过观察1995-2015年工业边际投资产出率(图1),两次“波峰”分别出现在1999-2001年之间

和2003-2005年之间,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均与变革和创新有关。而曲线几次较为明显的下降,一次是1995-1998年国企改革之前,一般加工工业开始暴露出产能过剩和重复投资的问题。另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工业边际投资产出率步入0.2以下的下降通道,说明科教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并没有立竿见影,单纯增加投资带来的“增值”效果越来越弱。尽管2015年该指标出现回升迹象,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市三产的边际投资产出率始终保持在较小的波动区间,表明资本投向的三产领域与技术创新、组织革新等联系不甚紧密。

图1 边际投资产出率

三、现阶段南京经济发展驱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遭遇结构性瓶颈制约

一方面,外来人口变“少”。2012年后常住人口的增速减慢,2015年仅增长1.98万人,低于户籍人口增量。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低端劳动力需求降低,企业更倾向减员增效“挤出”低端劳动力。二是对新生代从业者的吸引力不强。据腾讯《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2016》显示,南京的年轻指数在全国列第26位。另一方面,劳动人口变“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南京常住人口800.76万,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651.1万;65-79岁的老龄人口59.4万人。不考虑人口流动因素,预计到2025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降至不到600万,65-79岁的老龄人口将超过130万。

(二)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仍是短板

南京现阶段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原有的效率驱动因素逐渐消失。2008年以后,依靠学习模仿和低成本增长模式渐渐难以为继,一方面低端技术在扩散和衰退,而高端技术很难获得;另一方面,产业重复建设问题渐渐凸现,企业生存空间缩小。二是新的创新动能不够强大。虽然2008年后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规模,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只占全市企业11.7%,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小型、微型企业数量占到90.8%,有能力进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以及对外发起并购的大企业数量很少。

(三)三产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较为缓慢

三产的持续增长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了就业问题,但这种就业主要在产业的中低端,整个三产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渐拉大(见图2)。“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产业融合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不够壮大,除了金融业年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外,其他行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偏少,特别是年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少。以排名第二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例,201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40家,实现营业收入962.02亿元,户均营业收入规模约2亿元,与国内领先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图2劳动生产率(万人/人)

四、相关对策建议

1.合理推进城市化,提升城市吸引力。在城不同公共交通工具间的接驳。二是可以更大地发挥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30个公交车站,最少车站有7条公交线路停靠,多的有16条公交线路停靠,公交车站本身就是人流相对密集区。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目前,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公共自行车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利用大数据对公共自行车进行精细管理的条件。为此建议:一是通过空(满)位实时监控功能,了解各个服务点的车位情况,统计各个时段、不同区域车位变化规律,做到提前谋划,定时定点转移或投放自行车到服务点,保证服务点车位均衡,满足租车、还车需要。二是对每一处服务点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车位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做出科学合理安排,避免多建或少建情况,保证车位利用效率最大化。如表3中编号5134服务点日均车位租用只有2.30人次,就是因为该点400米范围内有5个服务点、121个车位,车位配置太多。三是既然已经使用了公共自行车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意味着具备了24小时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建议对所有服务点开通24小时租车、还车服务,解决目前在非服务时间段内,有特殊需求的人不能租还车的问题,让市民可以更方便使用公共自行车。

(三)利用众智提升服务水平。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信息管理系统已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建议将这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学生,甚至软件公司等众智来研究杭州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的情况。政府部门也可以设立奖项,吸引众智,以公开的数据进行分析编程,通过评比找到解决租车难还车难的最佳解决方案,进一步发挥好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作用。

(责任编辑:施越霞)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城市化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南京·九间堂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