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夫到国父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2017-01-10 03:40何权瀛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章士钊革命家行医

文/何权瀛

从大夫到国父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文/何权瀛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1866年11月12日,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奠基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孙中山是跨越两个时代的有着国际影响和声誉的伟大革命家。毛泽东主席评价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在族谱上,孙中山的名字叫做孙帝,是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孙中山上学之后叫孙文,字载之。载之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意。孙中山信奉天主教,教号叫日新,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孙中山早年流亡在国外,英文名称是Sun Yat-sen(孙日新),译为汉语也可以作“孙逸仙”。

“孙中山”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03年出版的章士钊翻译的《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中。孙中山这个名字是章士钊一时疏忽翻译错误造成的。孙中山1897年流亡日本,为逃避清廷的通缉,曾化名为中山樵。中山是日本的姓氏,明治天皇的母亲就姓中山。孙中山在日本的朋友为了掩护他便称他为“中山先生”。

1903年,章士钊在湖北籍旅日华侨王佩叔家做客,偶然在其书房的信袋中发现了中山樵写给王佩叔的信函,其字迹苍劲雄浑,别具风范,于是便询问王佩叔,王以实相告:“中山樵即孙文。”

此时恰好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所著《三十三年落花梦》一书在日本出版。其中有一段记载了孙文的文章。章士钊将此书中有关孙文的段落翻译为中文,书名为《大革命家孙逸仙》。书中本应注明:“孙文即中山樵先生”。不料章士钊一时疏忽就译成了“孙文即孙中山先生”。于是《大革命家孙逸仙》再版时就更名为《大革命家孙中山》,从此就有了孙中山这个新名字。

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期间与友人合照。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关心焉、尤列

广州行医时的孙中山

《大革命家孙中山》一书出版于辛亥革命之前,出版后孙中山的革命事迹逐渐在大江南北流传,孙中山的大名随之家喻户晓。但是孙文本人还不知道《大革命家孙中山》中说的就是他自己。

后来章士钊在著文或演讲时对孙文也直接称呼为孙中山,人们也渐渐习惯了这种称呼。孙文本人也就默认了,但是孙文本人从来没有用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文件中也没有用过孙中山这个名字。

行医期间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

1892年7月,孙中山在雅丽医校5年学业期满毕业。他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中的第一名,因成绩优异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孙中山应澳门镜湖中医院之请,在医院挂牌行医。当时,他是澳门镜湖中院中第一位西医医师。孙中山建议医院中西医联合施诊,互济不足,被院方采纳,这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开始。当年12月,孙中山开设药房,两次向镜湖中医院借款3168两白银,在澳门大街仁慈堂附近设立了中西药局,自己单独行医。

孙中山行医时对穷困患者不收医金,免费赠送药品。他精于解剖手术,曾为一病人剖出一胆结石,大如鸡卵,重一两七钱,为患者解除了痛苦,颇得众人敬佩,求诊者甚多。不满三个月便声名鹊起,一年收入达1万元。

由于医业兴旺,孙中山引起了葡萄牙当局的妒忌和排挤。1893年春,孙中山委托葡籍友人费尔南德斯,向澳门当局申请行医牌照,但澳门当局竟以“非葡国医科毕业” 为由,拒发行医牌照,孙中山只得改赴广州设立行医所。

1893年春,孙中山到广州行医,在西关冼基设东西药局,每天在局应诊。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为赠医时间,下午出诊,诊金随意。若遇难产、服毒等急症,无论贫富有邀必到。因对贫困者赠诊,下层群众对他的医德医术颇为赞诵。由于业务日益繁忙,孙中山曾聘请庞文卿为东西药局司理,所售西药有发冷丸、癣皮肤水、拔毒生肌膏、立止牙疼水等。

广州行医时的孙中山

孙中山行医对患者有求必应,待人和蔼。他做过许多外科手术,疗效甚好,颇得患者好评。在投身革命前一年多的行医期间留下许多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

有一次他从澳门回到翠亨村,村民陆檀生的妻子正难产,全家人十分焦急。他们知道孙逸仙是个医生,可能会接生,但是旧中国乡间从未有男人为女人接生,很觉为难,但救人要紧,便硬着头皮去请他。孙中山得知后立即前往,邻居一位老妪说:“男人给产妇接生是一件丧气的事儿。”劝孙中山不要去,但他坚持前往,到了产妇家后,他细心检查了产妇的腹部,没用任何药械,成功地完成了接生。不一会儿婴儿呱呱坠地,母子安然无恙。此后孙中山曾多次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在广州石歧行医期间,还用过产钳协助一位产妇成功分娩一个男婴。

还有一次,他到榄边乡探望妹妹,路过一个村子,见一家人正对着一个垂死的病人哭嚎,他问明病情后立即给患者诊治,开了药方,患者吃了药渐渐好起来,乡民都称他为活菩萨。他给穷人治病,分文不收,颇得各界称赞。1893年有个牙病患者叫武泌,各处投医,数月医治无效,后来找到孙中山医治,药到病除未收医金。后来即使孙中山在为革命奔走的活动中也不断为人治病,颇受众人称赞。他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孙中山从学堂到诊室,一直矢志不渝地投入到政治改革活动中。

孙中山自己曾说:“我之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深感非改革政治,无以求进步。因此于大学毕业之后即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从此,孙中山放弃了从医,走上了“医国”的道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摘自“文化与健康”公众号)

猜你喜欢
章士钊革命家行医
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党性风范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华裔女性传奇:美国革命家陈玉平
章士钊妙藏态度
章士钊与陈独秀
章士钊妙说杨昌济
毛泽东欠了谁50年的“债”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