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 章衡 花长松 黄晓云 吴敏 周婷
·经验交流·
健康镇江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的现状和思考
潘鑫 章衡 花长松 黄晓云 吴敏 周婷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实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目标任务,积极响应江苏省《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意见》(苏卫应急〔2016〕4号),认真落实“健康镇江”项目工程基于全民发动的《镇江市全民自救互救覆盖式培训实施方案》(镇卫应急〔2016〕6号),镇江市急救中心围绕“以人为本、社会参与、政府引导、统筹推进”的发展思路,启动实施了“健康镇江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实现了卫生应急从单纯应对向服务社会转型的重大突破,由镇江市卫计系统牵头,急救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在全市多个系统、单位组建生命呵护志愿者服务队,加以标准化培训,从而提高市民中第一目击者的比例,同时联合移动公司做信息化支撑,在遇到突发状况的危急时刻,将救助信息发送至附近志愿者。志愿者到达现场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目击者”,让他们伸出援手、科学有效的在现场开展施救,与后续的专业急救人员进行有效衔接,抓住黄金急救时间。此工程项目通过分层次培训,全面提升目标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能力与水平[2],从而切实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镇江市急救中心自2009年开展市民急救普及培训以来,一直以王一镗教授提出的“三分急救,七分普及”[3]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提升市民急救能力水平事业。自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和卫计委主管部门提出开展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以来,镇江市急救中心贯彻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并以此为抓手,以“十三五”期间实现接受自救互救培训的市民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15%为目标任务。在原有普及培训工作基础上根据各级主管部门指导要求提出了“五项基本工作模式”,分别是定期举办“六走进”宣传推广活动、开办各级自救互救能力水平提升培训班、打造镇江市卫生应急急救科技体验馆、建设自救互救网络在线培训系统和建立培训师资库及急救志愿者库。
1.精选项目,推行分级自救互救能力水平提升培训:开办全市卫生应急救护师资班Ⅰ期(35名)、AHA-BLS学员培训班5期(128名),培训均已全部完成。完成第一批6名和第二批7名BLS导师的培训(现共有13名导师)。向社会招募急救科技体验馆讲解员,完成两批社会讲解员(10人)的审核、培训、考核与管理,现已陆续安排实地试讲。共组建了7支由526人组成的急救志愿者队伍。举办全市拉网式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驾驶、担架的急救技能与从业人员资格学习班、院前急救危重症专题和马拉松赛事专场培训,参培人员560余人。
2.精准发力,实施“六走进”活动:根据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和《2016年健康镇江——“全民自救互救”覆盖式培训实施方案》要求,我中心1-11月份完成“六走进”活动共56场,总培训人员6 392人次。组建了镇江市环保组织、米山社区、镇江高专、镇江卫校、金山街道、新民洲农场和大东纸业等急救志愿团体。参加各类广场宣传培训活动16场,受益群众5 500余人。
3.精致发展,提升自救互救场馆体验:中心通过Ⅰ期体验馆(急救文化宣传区、急救知识普及区、急救设备展示区、急救技能培训区、挑战测试区等)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培训相结合,开展体验式培训,截止11月底累计接待186批次共5 941人次参观,培养社会初级急救员365人。
4.精细管理,有序推进二期体验馆工程建设:Ⅱ期工程建设在Ⅰ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先进的急救理念进行了功能区域划分,以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急救事件,缩影成分片分块的系统的展示与训练相结合的场馆。目前确定将建设含家庭安全模块、突发事件馆(个体与群体)、交通安全模块、科学转运模块、空中救援模块、“120”救护车模块、交通事故自救互救模块与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基地等体验场馆。其中个体突发事件模块中含踏步电压、溺水、虫蛇咬伤、电梯困坠等自救互救体验,群体事件馆中有群体踩踏、火灾、自然灾害如地震后的自救互救;采用平面与实物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实物与图形并茂,如家居实景、救护车辆外壳、飞机模型、各类担架、创伤等,也有模拟车祸现场、溺水雷电、自然灾害,以及交通安全常识等,更多辅以急救技能与急救体验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充分调动参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感知和互动体验式培训,向民众进一步传播公共事件应急避险、突发急症与意外伤害对策,拓宽体验者“头脑风暴”的感受和掌握急救技能的效果。Ⅱ期急救科技体验馆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目前已完成投资200万元。
5.精心打造,“互联网+自救互救培训”:为适应新常态下“互联网+”理念深入人心的局面。中心从培训工作实际出发,通过考察、学习,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建议,总结出一套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培训及数据统计系统。该系统将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学员、志愿者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这种新的培训模式优化提升培训质量,使覆盖式培训所面临的时间安排、场地设置、人员组织等困难迎刃而解。同时自带的数据分类统计功能开创了自救互救培训的“大数据时代”。软件挂靠镇江市卫计委网站下设“健康镇江”栏目平台,同时在镇江市急救中心网站一并开设专栏。群众可从以上两个端口登入培训系统自主自助参与线上学习。
6.精选考量,量身编撰简易普及教材:近年来,我中心在摄制《全民自救互救技术电子视频资料》基础上,编写了《急救处方宣传页》、《江苏省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市民救护普及手册》、《实用急救技术进社区普及项目培训辅导材料》等,目前正在筹备编写《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教材》,已初步定稿。
1.自救互救培训网格化转段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市直卫计系统内参与过AHA-BLS培训的师资带头参与,同时需要参与过社会初级急救员培训的急救志愿者加入其中。其中不仅要求培训师资和急救志愿者个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较好依从性以及较强的责任心,还要能够协调好日常工作与培训活动在时间安排上的冲突。
2.体验馆Ⅱ期工程建成比预期延迟:镇江市卫生应急急救科技体验馆工程建设需要在各项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建设流程、自然规律下有序进行,在进度上不能满足建设时间计划。
3.“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由于单位体制、财政投入、社会效益、宣传制作效果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宣传手段不足、宣传频率不够、宣传效果有限,在老百姓中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与各受训单位协调存在一定问题:根据“六走进”宣传推广活动目的,主要是走进有需求的地方或单位去主动开展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培训服务,更需要的是受训地方或单位在活动报名后自发组织人员参与由各网格点师资组织的培训,真正做到以点及面,不弄虚作假,不流于形式,从而将自救互救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脑海中,使参与者真正掌握急救技能。
1.将通过AHA-BLS培训的全市卫生从业人员纳入培训导师队伍,同时将通过社会初级急救员培训的急救志愿者纳入急救科技体验馆讲解员队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授课能力培训、技能比武考核,以此加强培训导师和急救志愿者的能力水平建设。
2.按照《2016年镇江市民生改善重点项目——全民自救互救能力素养提升工程》进度目标加快推进二期急救科技体验馆建设。预计2016年12月底完成工程建设,2017年1-2月完成软硬件测试,2017年3月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受参观培训。
3.与教育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努力推进校园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开展;加强与安监部门联络,对本市毒化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及演练,提高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业化和军事化队伍,提升员工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工作能力,更大层度的发挥人员的依从性。
4.计划成立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中国分部镇江培训基地,必将大幅提升在省内急救培训工作的品牌和影响力,填补院前创伤急救培训与技术引进的空白。为院前创伤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减少伤残率、挽救创伤患者的生命做出新的贡献。
5.打造“互联网+急救培训”平台,在现有互联网端江苏省(镇江市)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在线培训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手机端镇江市全民自救互救掌上微课堂微信服务号。
6.健全培训普及工作规范化管理模式,做到有目标、有管理、有考核、有成效的“四有”管理模式。
总之,在现阶段,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正站在品质升级和功能转型的重要关口,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应当在“五项基本工作模式”部署下,励精图治,砥砺奋进,规范院前急救技能,提高院前服务水平,为更快、更好地建设“健康镇江”做出更大贡献!
1 周士枋.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伟大目标而共同努力[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3-3.
2 叶云凤,董晓梅,王声湧,等.国内外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伤害医学(电子版),2015,4(1):37-44.
3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方针之一——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冯铁男,丁思丝,姜成华.基于大数据的传染病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3):166-169.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7.03.011
江苏省镇江市社会发展(重点研发计划)科研项目(SH2015002)
212003 江苏镇江,镇江市急救中心急救科
章衡,Email:13914560623@163.com
2017-03-01)
(本文编辑:李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