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平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3160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与路径
吴中平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316022)
本文基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的剖析,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了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双融合”、“双参与”、“双协同”实施路径,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内系统协同、校外系统协同,以期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
创新创业教育;双融合;双参与;双协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引导、支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国内高校积极改革,大胆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深入剖析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探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 世纪80 年代初,潘懋元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为我们认识了解、研究分析高等教育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基于该理论剖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属性。
高等教育规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规律,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有其独特的诞生、存在和生长土壤,“自成系统”的同时又在相互关联中“互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地域性。[1]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我国现阶段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内在生成逻辑发展的具体体现,两者内涵和发展逻辑具有高度一致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2]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从目标任务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本质的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根本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造与创业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抓手,创新创业教育革新了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回归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教育,其目标导向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和逻辑延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开展的基于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培养人的普及化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自身归属,必须全面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新时期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突破口,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革目前人才培养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两者改革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充分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剖析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所想表达的是,高校人才培养只能保持一套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教育、高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不是另辟蹊径搞人才培养双体系,或是面向特定群体的小众化教育。否则,会出现人才培养上的“两张皮”现象,会造成人才培养上的目标离析、力量离散、次序离乱,会背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初衷,也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和规律。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且在实践中亟待校正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瓶颈。深入了解和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探寻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前提。
片面地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只是少数学生、少数教师参与的局部性改革,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政府行为、领导行为和权宜之计,没有准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到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部署和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理念滞后,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以及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停留在会议、文件和口头号召上的多,见诸实际行动的少,“中梗阻”现象突出,或者是“重视过度”,与现有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相分离,另搞一套体系,造成人才培养上的“两张皮”现象,重形式、轻内容,氛围和合力没有很好形成。
1.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还没有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和学术前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还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高质量、有特色且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教材零散、缺乏。
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师资来自于政治辅导员,大部分专业教师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主动性不足,精力投入不够;教学、实训场地不足,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不相适应,跟不上形势发展和教学开展的需要。
3.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充分的教育引导,加上当前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激发,甚至存在借创新创业之名,换取学业政策上的支持或倾斜,规避一些必修课程或教学环节等有违初衷的现象。
综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除了思想认识根源外,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顶层设计缺位,没有有效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没有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没有提供包括经费投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聘、学生学业考核与评奖、评优等制度保障。同时,无论是校内相关部门及教学单位,还是校外政府、法规部门和行业企业,均缺乏有效的协同,没有形成合力。
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育模式改革,转变理念,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大批创新人才考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按“双融合”即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来谋划,按“双参与”即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来组织,按“双协同”即校内系统协同、校外系统协同来推进。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舍弃专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舍本逐末。[5]高校只有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价值。
(1)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价值追求。
(2)紧紧抓住课程建设这个牛鼻子,结合专业教育,紧贴实际并与时俱进,紧扣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设置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3)切实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改造、拓展,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接触社会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实践平台,弥补当前专业教育的缺陷;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企事业等单位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者建立多形式的技术合作中心和人才培养培训平台;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并建立好与第一课堂相衔接的“第二课程成绩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赛”中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和个性化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高校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特点,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要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成长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和诚信品格。
(2)要注重锻炼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和挑战的勇气和能力,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3)要通过组建团队、分工协作等形式,着力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学会共享。
(4)要通过反复的实践锻炼,体验“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坚韧、坚持的定力。
1.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体学生广泛参与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创新创业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横跨高校一、二课堂的人才培养活动,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
(1)科学规划,构建高效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就一课堂而言,当前急需改革的是删减不必要的课程,留出空间和时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二课堂而言,是要科学设计相关项目与内容,形成与专业教育的逻辑联系,并发挥对专业教育的补充作用。
(2)强化设计,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载体的设计,项目内容要丰富,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项目内容要精选,形式要多样,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3)改革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力。高校要根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需要,抓紧改革出台学分认定和转换办法、弹性学制、评优奖励、经费扶持、场地保障等制度,以切实增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2.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与专业教育同行同向高度融合的特性,决定了高校全体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1)全体教师必须自觉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而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为一项额外附加的任务,需切实增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认同,积极主动参加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这是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
(2)加强研究提高和专项培训,着力提高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专业教师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紧跟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与动态,懂得行业发展前景,深入挖掘已有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或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专项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意识和实践指导能力。
(3)改革现行教师考核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提高教学和育人业绩所占的比重,切实改变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育人的现象,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用到人才培养上,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上,以切实增强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1.校内系统协同
创新创业教育是涉及高校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职责明确、协调配合、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实现高校内部系统的协同。
(1)成立校级层面协调组织和专门机构。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发展协调组织(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统筹制定实施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设立或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组织落实国家政策,研究制定学校相关制度;挂靠校内相关部门(一般为教务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或成立专门机构(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协调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任务,考核评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2)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好要素保障作用。教务部门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人事部门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效纳入全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方案,深化教师考核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好创新创业教育动员、组织作用等等。
(3)各专业学院要承担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责任。高校学科专业归属各专业学院,专业师资隶属各专业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由专业学院调控,专业教育由专业学院负责,人才培养由各专业学院实施,因此,各专业学院理应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责任。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只有专业学院充分履行且发挥了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实施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校外系统协同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近20年来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协同推进。
(1)高校要主动构建开放互赢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外系统合作协同机制。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搭建政府、社会相关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形成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平等协商的长效运行协同机制。在这个协同机制下,高校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到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挂职、兼职,了解政府所想、社会所需,提高实践能力;政府官员和行业、企业专家可按需走进高校课堂讲坛,传达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信息,参与并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和课程建设,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这个协同机制下,各方可以共同参与科技园、创业园等园区建设、管理、运行,在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的同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实践教育资源和平台;校外系统协同中还包括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可以在项目合作、课堂开放、教师互聘、学生互派、学分互认等方面,探索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政府部门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引领和政策保障。当前,国家和省市纷纷出台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及大学生休学创业、学分转换等政策,在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下一步,应提供更多普惠性的诸如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具体扶持政策,切实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引导,以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营造良好氛围。
(3)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各界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成熟做法,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开放实践平台,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师资,并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转化提供精准的专业化服务。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只有统一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探索、师生广泛参与、各方积极协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道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1]李枭鹰.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12-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7-07-15].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EB/OL].[2017-07-15]. http://www.moe.edu.cn/s78/A02/zfs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6.html.
[4]潘懋元,朱乐平.以创新文化养人 以创业实践育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7(8):49-51.
[5]米银俊,许泽浩.全过程融合 构建创客教育生态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46-48.
On the the Nature, Problem and Approac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 Zhongpi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2,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and aiming at the extant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ses the implement approaches of “double fusion”, which means to fu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both speciality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ly political education, “double particip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broad participation of all the students and all the teachers, and “double coordination”, which involves in coordination of both incampus and out-campus systems, so as to construct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attern of the whole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in an all-round and diversified wa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ouble fusion; double participation; double coordination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318(2017)04-0078-05
2017-07-06
吴中平(1968-),男,浙江湖州人,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