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英
【摘要】目的:探究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0例住院接受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0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心静脉置管用以临床给药,作为实验组;200名患者通过外周静脉给药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置管时间、质管部位和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率(13.35%)远低于对照组(35.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7-195 d,平均(97.32±34.74)d;对照组2-7 d,平均(4.69±2.24)d;观察组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病人的治疗方面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因此在肿瘤内科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心静脉置管;肿瘤内科;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内科常采用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化疗药物易造成较大血管损害,反复经静脉给药会对血管内壁产生刺激形成严重血管损伤,甚至会导致栓塞性静脉炎等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化疗药物多采用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药途径,但该法临床上不良反应也较明显。为了避免治疗方案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近些年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被肿瘤内科广泛的利用。因此,本文选取我院肿瘤科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的接受化疗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效果,取得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肿瘤内科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共有住院化疗患者1000例,其中800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心静脉置管用以临床给药,作为实验组;200名患者通过外周静脉给药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495例,女205例;年龄12-90岁,平均年龄(59±5.6)岁。对照组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10-95岁,平均年龄(60±4.8)岁。住院患者病种主要有胃癌、卵巢癌、绒毛癌、恶性淋巴瘤、结肠癌等肿瘤病患。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首选右侧锁骨上静脉,头朝向对侧,从胸锁乳突肌与锁骨两者之间夹角平分线距离最高点0.5-1.0cm处进针,顺着血管插管直至腔静脉。穿刺后做好日常护理,并按时记录身体情况。对照组:外周静脉穿刺给药。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生命特征和不良反应;观察置管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给药途径治疗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1000例中置管成功989例,成功率为98.90%:给药效果良好者857例,其他132例(13.35%)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200例中给药状态良好129例,出现不良反应71例(35.50%)。实验组不良反应率远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55,P<0.05),见表1。
2.2置管时间
观察组仅在住院期间使用出院拔除935例占93.50%,保留7-158 d,平均(76.64±23.17)d。出院继续使用65例占6.50%,保留15-195 d,平均(108.45±33.09)d。观察组7-195 d,平均(97.32±34.74)d;对照组2-7 d,平均(4.69±2.24)d;观察组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由于外周静脉给药易引发静脉炎,造成静脉环境的破坏,化疗药物的渗出,导致局部坏死,中心静脉置管借助其稳定高效安全的特点在肿瘤内科的应用变得愈加广泛。笔者认为在以下一些情况宜使用中心静脉置管:
(1)外周血管状态查的患者。
(2)需要长时间保持血药浓度的患者。
(3)需要化疗和给药同时进行的患者。
(4)需要用到一些刺激性药物的患者。
(5)晚期癌症患者。
总之中心静脉置管由于其各种优点,给肿瘤病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肿瘤内科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因此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率远低于对照组,可知中心静脉置管明显减少了化疗药物致血管不良反应。在置管时间方面,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导致的感染风险,减少了患者痛苦。在置管成功率和部位方面,以右侧置管为主,左侧次之,双侧最少;成功率均在94%以上。因此,中心静脉置管给药途径在肿瘤内科治疗中疗效较可靠,建议将其作为首选的给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