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荣 叶惠珠 赵瑜等
摘要:通过论述使用状况评价(POE)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园林景观建筑使用状况在滇池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湿地园林景观建筑是湿地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湿地公园中园林景观建筑建设,将直接影响到湿地的保护与发展建设,也代表了人类的进步程度,提出运用POE法对滇池湿地公园园林景观建筑使用状况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使用状况评价;湿地园林
0引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园林景观属于人工湿地景观的一种独特类型,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滇池湖滨区已陆续建成或恢复了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且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决定城市景观格局或结构的滇池,其湖滨区湿地园林景观的利用与管理情况到底如何?有没有真正达到规划或设计时的目标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园林景观四大要素之一的景观建筑,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又看作园林景观中的重要“斑块”,建成之后使用情况如何?有没有达到最佳设计使用目标?受不受使用者的喜爱?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湿地园林景观的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使用后(POE)评价法在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使用后评价,英文为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是指使用状况评价,即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已建成环境进行系统描述和评价的实证性研究方法,简称“POE”。POE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开始主要是由大学的学者进行小范围(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7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方法论也日渐成熟;80年代后,达到实际应用阶段。
POE在我国应用研究中,根据相关文献来看,已经广泛被采用,特别是建筑的使用状况评价是建筑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吴硕贤,2009)。通过查阅CNKI,笔者得出:从2010年至2014年3月止,对于人工湿地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呈现增加态势。如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等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进行了研究(2011年)。
应用于人工湿地公园中的园林景观建筑,作为建筑学科和园林学科的交叉成果,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和发展。从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设计者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而对园林景观建筑使用状况评价研究较少,且大多附属于湿地公园规划或景观评价研究中。例如,蒋璐、宣建华从园林艺术本质和文化出发,对杭州西溪湿地园林建筑实例对比研究;杨屹法认为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使用状况并不太乐观,应用使用后状况评价(POE)对成都活水公园进行了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使用状况评价。但对于园林景观建筑这一重要要素,文中仅是作为其中的一个因子进行粗略的描述(2010年)。
2滇池湿地公园园林景观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2.1滇池湿地公园园林景观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
滇池湿地公园,作为“春城”人工湿地园林景观的典型代表,是一个研究热点。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等角度进行研究,例如2013年,徐行等针对昆明泛亚城市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的植物景观分析研究。对于滇池湖滨区湿地园林景观使用后评价方面的资料却比较少,且不系统,大多见于《昆明日报》滇池湿地公园建设报道中。对于滇池湿地园林景观建筑的相关研究更是极少,对于使用后评价目前尚无人问津。因此,对滇池湿地园林景观建筑使用状况评价(POE)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2.2滇池湿地公园景观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园林景观建筑是园林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新名称,既继承了园林古典建筑的优秀传统,又发展了其存在形式。传统的园林建筑形式主要是指亭、台、楼、阁、榭、桥、廊等,主体功能是用来满足居住。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的需求和应用,其主体功能演变为休憩、观景、文化等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发展中,湿地园林景观建筑则是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简而言之,园林景观建筑的建设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将直接影响到湿地的保护与发展建设,也代表了人类的进步程度。
滇池,昆明的“心肺”,对昆明城市生态建设有着主导作用。滇池湿地园林景观建筑应该说是滇池的另一代言人,它是滇池湿地建设中重要文化载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滇池湿地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从“大观楼长联”中描绘中的“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到如今遍地开花的湿地公园,无不体现了滇池发展的文化。这一文化载体主要体现在2方面:第一,湿地公园的主题性;第二,湿地公园中的公共设施。当前,各湿地公园,如五甲塘湿地公园、捞鱼河湿地公园、西华湿地公园、东大河湿地公园等等,均依据滇池发展过程所产生的格局变化,在人为干扰下,将滇池发展的文化融入其中,湿地园林景观建筑也随之融入。但是,园林景观建筑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是否将滇池地域文化、发展文化等恰到好处地表现呢?是否真正起到了设计者原本的设计意义表现?是否对滇池的恢复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争论不一,有待调研之后进行探讨。
建筑师贝律铭认为,建筑的好坏,不仅仅是当时的评价,更重要的是5年、10年以后,人们怎么看待它。园林景观建筑,是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应该说也符合这样的评价标准。滇池湿地公园,有些公园建设已经满5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公园中园林景观建筑会有什么样的转变,值得探讨。因此,对滇池湿地公园园林景观建筑使用后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以促进滇池湿地的保护与发展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园林景观建筑评价体系,从而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3结束语
近几年来,面对滇池污染问题,各方人士、学者等都对其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关注。伴随着昆明城市整体规划格局的演变,如何营造山水城市?打造绿色生态文明云南?滇池湿地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湿地建设中,园林景观建筑的建设和使用是载体之一,在湿地公园中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其使用价值却不容忽视,故对其建设后使用状况进行评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