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看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和改造

2017-01-09 22:54赵瑞郭立苹
现代园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改造保护

赵瑞 郭立苹

摘要:建筑的发展是新旧建筑冲突、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新旧建筑的重组、共生,为旧建筑提供了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自由性。本文从黑川纪章的“共生论”思想出发,通过分析黑川纪章的共生论思想,来解析其新旧建筑的共生方式,从中寻找新旧建筑和谐交融的方式,并为我国传统的城市建筑、井巷文化,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多方位的审视。

关键词:共生论;传统乡村建筑;保护;改造

黑川纪章是一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日本建筑师。他走自己独特的道路,致力于探索如何去创造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符合环境富有意味的建筑,他提出了“新陈代谢论”、“道的建筑”、“灰的建筑”、“共生论”等一系列理论。“共生论”的思想在于追求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等富有哲学思想的理论,对新旧建筑的和谐交融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我国传统乡村建筑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传统与记忆,现代条件下对于旧建筑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完善和修补,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新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新的设计方法。基于旧建筑上的新建筑,可以利用许多高科技和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技术或者设计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和传统建筑发生冲突,但是,一些新旧建筑却因为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空中的冲突、矛盾或者差异而重组,形成了更富内涵和当地环境特色的建筑语言。研究黑川纪章的建筑哲理,有助于我们去探索出一条新旧建筑的和谐交融之路,并为我国传统的城市建筑、井巷文化,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多方位的审视。

1黑川纪章“共生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创作生涯分为2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新陈代谢”时代和70年代中期以后的“共生思想”时代,开创了“灰空间”理论以及对共生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1.1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理论

黑川是极具影响的新陈代谢论的创始人之一。新代陈谢理论的第一原则是历时性,即不同时期的共生与生命所经历的过程和变化;新陈代谢的第二原则是共时性,是由国际主义及欧洲文化中心论向多元文化论的范型转换。新陈代谢理论对日本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波及了城市规划、建筑以及工业等多个领域。新陈代谢理论认为城市和建筑同样是可以呼吸以及有生命的,同样处于生物般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其将日本的文化、美学传统、西方现代文明以及现代材料科技相融合,将生命与建筑相连。

1.2黑川纪章的“共生论”思想

“共生”(Symbiosis)原为生物学名词,系指2种生物或其中一种由于不能独立存在而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黑川纪章认为:建筑不是用其本身构筑主体,从范围来说它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来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共生思想对于从总体到局部以及从局部到总体的方法都给予同等的重视,这里不需要一种处于统治地位的东西去统一局部与整体。将不同文化及意念整合为一种共生的关系,在相反的元素之间提供一种中介性空间,这就是其著名的“共生思想”。黑川认为日本文化的特征可以用共生哲学来描述,共生哲学是关于日本文化特征的文本,也是当代建筑从现代主义和现代建筑向信息社会建筑的范性转换的文本。

2黑川纪章的“共生论”思想的建筑实践

基于黑川纪章上述的共生思想,他的建筑创作充分表达其设计思想。我们可以从共生体系的6个方面看到或感受到这一点。

2.1部分与整体共生

和歌山现代美术馆和县博物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建筑位于古老的和歌山城堡领地,外部的灯柱列和建筑角的格子灯笼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建筑空间和实体都是采用平直的设计方式,而室内外楼梯扶手和室内接待台的曲面设计与整个大空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着部分与整体的共生。

2.2内部与外部的共生

埼玉现代美术馆入口格构塑造的中介空间既是入口的引导,又是室内外之间的连接和过渡,体现了内部和外部的共生。

2.3建筑与环境共生

名古屋美术馆底层的门厅通过玻璃幕墙与下沉式花园联系,形成的空间既非室内又非室外,建筑与环境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木镇厅舍的设计为与风景秀丽的山景相协调,在行政办公房和会议厅间设计了一个既不是开敞的广场,又不是封闭庭院的开敞院落,形成室内外景色交融的“暧昧空间”。

2.4不同文化的共生

黑川先生基于对日本传统建筑文化深入细致的探讨,将日本建筑文化中不对称与模糊性这两大突出特征继承与发扬光大。其建筑作品中经常出现圆形、球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在古罗马的建筑中出现的形态。黑川在其设计的建筑中,运用这些形体表面看来是外来的强烈影响,实则建筑的总平面仍取不对称的日本传统,大胆地运用灰空间、地方符号或材料及日本庭院绿化诸手法,以形成本地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共生。黑川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航站楼的灵感就来自伊斯兰陵园里的园拱形墓群。

2.5历史与现在共生

广岛现代美术馆借助日本传统货仓屋顶和墙隐喻历史,借助立面的各种灰色调、石材、瓷砖到铝材以及形状等现代材质的运用,隐喻现在和将来,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2.6技术与人的共生

1989年黑川纪章在福冈亚洲太平洋博览会“住宅环境展”设计的建筑包含着不同体量,中央是玻璃锥体,周围是弧形、直线形和不规则实体,屋顶形式也各不相同,试图从不同元素的分离和联系中表达不同的表情,适应不同的人,叙述不同的故事。技术是客观冰冷的,人是感性温暖的,现代技术如何做到和人的感受共生,黑川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例借鉴。

3“共生论”思想对传统村落建筑改造的启示

现代条件下,对于旧建筑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完善和修补,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新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新的设计方法。基于旧建筑上的新建筑,可以利用许多高科技和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技术或者设计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和传统建筑发生冲突,但一些新旧建筑却因为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空中的冲突、矛盾或者差异而重组,形成了更为富有内涵和当地环境特色的建筑语言。在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中,黑川纪章的“共生论”思想可以给我们提供科学的引导。

3.1对旧建筑形态的再创造

德国议会大厦由金属与玻璃构筑的大穹窿,就是对旧建筑形态的再创造的典型例证。福斯特运用新技术、新材料,重新模拟了一个钢和玻璃建造的穹顶,这个玻璃穹顶从议会大厦的古典立面中破顶而出。新的与旧的已不成问题,这种历史与现在的共生,虽然产生于原来建筑的断裂的状态中,但是这种断裂却获得了更富有张力的建筑效果。这个穹顶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极轻薄的、极透明的结构,过去相对现在而言,不应只停留在被缅怀的程度上,这种“断裂”如同枯木上的新芽,迥然不同却和谐于生命的绽放之上。

在多种新技术、高技术等发展并存的时代,应该将世界的先进技术与建筑保护的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旧建筑形态保护的革新。只有把技术功能的内涵加以扩展,直至覆盖心理范畴,才能真正使建筑称其为人的建筑,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径。在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中,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保护遗留的历史形态,但是通过对原有建筑形态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使新旧建筑在不同的历史状态下和技术手段下实现和谐交融。在建筑技术的“上下文”关系中,不仅需要传承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建筑营造理念,更需要在实践中运用各种能够充分反映当代建筑技术水平的新技术、新材料,包括一些智能化、生态化的技术或理念。

3.2新建筑对旧空间进行渗透

对于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言,陌生的闯入者意味着某种变动,即新的元素将对环境进行某些修正,与此同时,它也对环境作出适应性的变更。贝聿铭在卢浮宫的扩建设计,就是在基地上用钢架搭起金字塔轮廓,与卢浮宫达到了一个新的完美的平衡。在这里,部分与整体、不同文化之间以及技术和人都得到了和谐的共生。在改造这些旧建筑前,应理性辨别和评价其在人文、历史和建筑学上的价值。有些仍颇具生命力,需要强化激活;有些虽不十分适宜,通过一定手段却可以得以转化重组。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陌生的闯入者,这些新建筑会对旧的空间产生震动,同时也会改变原有的空间状态,旧空间在这种震动后引发了空间的渗透与领域的交叉,为传统乡村建筑空间重新唤回丧失的活力。

3.3传统建筑文化的提炼与转码

建筑文化研究是建筑创作的基础,脱离特定的地域人文环境,建筑创作就会失去生命力。不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中国建筑,都有各自深厚的文化根基。黑川纪章从传统文化的文脉和建筑遗产中,提炼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语言,并将这些符号语言作为双重或多重信码,来反映其作品丰富的传统内涵。其“共生论”思想寻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连接点,从本质上重新探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早在20世纪,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就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并强调要引入时间维度,使人们关注城市的历史延续以及对城市建筑人文价值的关怀。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使当代建筑与城市更有文化底蕴。要在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中做到新旧建筑的共生,就必须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只有对传统建筑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解读,才能真正在设计和改造中做到建筑与环境共生,文化的共生以及历史与现在的共生,才能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将传统与现代文明完美地链接在一起。

4结语

笔者以为,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民族,才是具有凝聚力的民族,才能保护好民族发展的根基,建筑亦然。建筑设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艺术形式,它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建筑功能实用的本身,而是在于它所载承的文化价值。建筑理论的发展,要不断地汲取传统建筑设计的精华和养分,只有尊重和弘扬传统的建筑文化,才能创造出有代表性的、有地方特色的、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建筑。“仿古”建筑、“修旧如旧”等的建筑设计形态的未来发展路在何方?尤其是我国的传统乡村建筑要如何保护?在如今愈演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新建筑与传统乡村建筑又如何共生?传统建筑如何与新的历史环境共生?建筑关涉历史,其合理性不言而喻,传统乡村建筑是在绵绵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遗产,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的活力和新的元素,但这种元素如何与传统元素之间取得冲突之中的和谐共生,如何让新旧建筑、历史和现在共生,如何更加合理科学地对传统乡村建筑进行改造,黑川的共生理论也许能给我们很好的答案。

猜你喜欢
改造保护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