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玫 郭玲
摘要:水口者,一方众水所出也。水口是一个风水概念。赣州旧城区位于章江与贡江合流之处,是典型的城市水口。本文从赣州旧城区水口园林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揭示风水思想在城市水口园林空间营建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同时,对赣州旧城区水口的现代建设提出保护l洼建议。
关键词:风水思想;水口园林;赣州旧城区;郁孤台
风水思想对古代城市、村落、建筑的选址、布局有重要的影响。在体系庞杂的风水理论中,无一不涉及水口一词。晋代郭璞的《葬经》通常被认为是“水口”一词的起源,“水口者,一方众水所出也。”有学者认为,风水实际上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风水与山水意境相关,是一门关于作为中国山水审美艺术合理解释的学科。园林景观之美来源于自然环境与文脉,是与大地协调的生活艺术。
1风水思想有关城市水口的主要内容
1.1江西省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及评论
风水作为一种学问体系,有着不同的流派。一般认为有“形法”和“理气”之分。在赣南地区,“形法派”的代表人物杨筠松(834~900)留下众多传说。更有研究者提出,在杨筠松和卜都监来到赣南之前,赣南地区并不存在相关的风水观念。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杨筠松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地有将赣州城认为是太极城的说法。而阴阳五行、八卦、洛书、星象、神煞等术数理论,是理气派的立论原形。笔者认为,杨筠松的形势派风水理论在江西有着极大的影响,但这与理气派在江西的活动并不矛盾。
1.2风水理论有关城市格局的内容
不论“形法”、“理气”,其研究内容都包括有阴宅风水及阳宅风水。在古代城市建设中,一般都与阳宅风水一脉相承,都强调天气、地气的兼得,用于指导选址、取象、立向、布局四大营建呈现。在风水的引导下,古代城市的选址大多位于山地边缘或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之滨。尤其在形法派理论的应用中,着眼于观察自然山川形胜,以“觅龙、察砂、观水、点穴”为手段,进行环境的改造。
1.3风水理论有关水口园林的内容
在现有的研究中,对水口的研究包括水口空间、水口景观及水口园林的提法。“水口园林”这个概念尚无权威定论。但所有关于水口园林的研究,都离不开风水理论中“水口关锁”的设计。风水理论对水口的影响,不仅改善了水口的自然环境,而且丰富了人文景观,使水口成为“公共花园”。本文研究的水口园林,指水口区域的公共风景游览地。
2风水思想对赣州旧城区水口园林的影响
2.1赣州旧城区水口概况
赣州旧城区位于一个三面环水的地带,引用苏轼的诗句“山从翠浪涌,水做玉虹流。”从风水学的角度看,旧城区出的水口是作为“地户”的出水口,在城北。章江和贡江在龟脚尾处合流,向北注入鄱阳湖。水至储潭而蜿蜒。东西两侧各有水口山,东侧有龚公山、马祖岩、天竺山等武夷山余脉;西侧有西隐山,通天岩等;北面遥对储山,使得朝案端正,聚气穴暖,又有锁江之势。
2.2赣州旧城区水口园林营造变迁及遗存
赣州旧城区水口园林是依托赣州古城的建设发展进行的。古代赣州城,曾经历多次迁址。从赣县的蟠龙镇到虎岗的葛姥城。第1次在章贡之间筑城,是由太守高琰在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开始。但由于兵火,到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才迁回如今的赣州旧城区,此后便固定下来,发展到现在。卢光稠请风水师杨筠松选赣州城址为通天龟形。龟头筑于南门,龟尾就在水口处。县志有载的该处水口区域的园林建造,是从郁孤台的建造以及马祖岩、天竺山一带的变迁开始。
郁孤台,始建年代不详,最早为文笔(璧)山上的观景建筑,唐虔州刺史李勉登台北望,感慨之后,易名为“望阙”。宋时,复郁孤台名,因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而名扬天下。成为此后往来游客的必经之处。唐元和(806~820)之前,水口地带的天竺山上便建有休吉寺,而后僧人韬光驻锡,水口山更名且成名。同样作为水口山的马祖岩,也是在唐天宝间(742~756)因马祖道一的弘法活动而扬名。更留下马祖道一与山鬼的传说,大概与“好佛信鬼”的风俗有关。
在宋代,赣州城的水口区域成为了重要的公共游览地,有大量的园林兴建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宋嘉{;占(1056~1063)间建于城墙之上的八境台,因苏轼的八景诗,开启了江西八景文化的源头。清魏瀛《赣州府志》中对宋时古迹的记载有大量记载。苏轼的赣州八景诗包括了,石楼、章贡台、白鹊楼、螺亭(皂盖楼)、丛林佛寺、尘外亭、郁孤台、上洛山,以上景观大多分布在水口区域。除此之外,还有马祖岩的尘外亭、云端亭、吸江亭,因苏轼、文天祥的诗词而得名。沿赣江南下来到赣州看到的城市天际线,因这些园林建筑而具有丰富的艺术变化。此后的文人名士留下的丰富诗词,使得这处公共园林愈发的具有人文内涵。除了这些观景建筑外,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知军刘瑾建造的章水上第1座浮桥,知政桥(西津门浮桥)。南宋乾道间(1165~1173)洪迈建建春门浮桥。使得这些由江水隔断的景点可以更好地串连。宋代是赣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水口公共园林的营造更是趋于成熟。风水术的发展在此时达到成熟期。宋徽宗赵估的皇家园林艮岳,于政和7年(1117)开始动工。可见风水术对造园活动的影响同样达到高潮。在赣州水口题咏的名士,如苏轼也被认为是与风水结缘之人。是但从文献中,尚未找到与水口园林的营造与风水理论直接相关的证据。
明清时期的水口建筑、风水的影响变得明显而直白。天一阁太阴井、玉虹塔的建造都和风水思想相关。但西隐山上的大观亭,从董越的《大观亭记》来看,并不是为了改进风水而建,更多的是因为水口的自然风光与送客践行之需要。这与唐宋时该水口地带园林兴建活动的动机相一致。大观亭、尘外亭,都是山巅最佳的观赏点,而八境台亦是如此。明清时间的园林建造活动还包括郁孤台、天一阁的多次重修,与火焰山上的2次植松。建台以保佑文运、植松挖井建亭镇火患是明清时期屡次进行的活动。而建塔以锁水口,是明清赣南地区的一大风气。赣南地区现存的此类风水塔,多达50余座。
2.3风水思想影响下的赣州旧城区水口园林格局分析
从表1所列水口活动可以看出,从唐朝开始,赣州旧城区水口区域的园林建设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明朝以前的描述,并没有直接把风水与园林建造进行对应。明朝古籍多次出现直接把郁孤台作为“一郡人才盛衰所系”;这样直白的风水思想。可能与赣州“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有关。从民请建的玉虹塔,也是一座增加水口关锁之势的水口塔。天一阁太阴井是为了压制火患,而“水云深处”的题名也是为了制火。到了清朝,更有官员以风水为理由,倡导山民植树的故事。但是从大量的营造活动与不多的风水记载看来。赣州旧城区的水口的山川格局是受到风水术中对选址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但详细的景观营建,并不完全根据风水思想进行,更多的是根据景致本身。
多样的文化背景与自然风景的融合,经济与人口的发展,以及军事交通区位的重要性,才是古代赣州古城水口园林兴盛的原因。但是,如果没有因为最初建城时对山川格局的选择,此处便不会具有气势如虹的山水景观,更不会有因军事交通之便得以经济发展,不会有苏轼、周敦颐、王阳明、文天祥等名士的宣传,基本的文化地域便会丧失。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山水城市的建设时,同样认同“风水说”在选址上的作用。在赣州旧城区的选址上,风水理论确实存在贡献;同时,选址是整个水口格局的重要限定条件。
3风水研究与赣州当代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针对赣州旧城区水口的研究,古代风水思想在园林营造中起到主导作用,风水理论中对水口区域建设的重视尤其值得今天学习。赣州处于天然山环水绕的山水城市格局,在建设山水城市的进程中,对于水口区域的复兴是在规划中必然需要考虑的内容。城市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城墙之内,更要关注于三江六岸。这也正是当代城市发展规划设计文件中所提及的部分。把风水理论视为水口园林建设重要的文化背景,将水口区域的古迹遗址,通过历史的文脉进行串联。山水城市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思想之上,而风水理论的科学内涵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保护水口区域的生态环境是赣州当代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4结语
赣州古城的建造在风水理论的影响下,选择在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的地带,而后的建造活动在各种程度上亦受到了诸多风水理论影响。本文对风水理论与赣州旧城区水口园林的关系仅进行了粗浅的分析。随着后人研究的进行可能会找到两者之间更多的联系。
交通方式的巨变彻底削除了水口区域的地位。但曾经的胜迹不应如此被人忘却,赣州重新崛起的发展史上,曾经兴盛的水口园林建设,应该向双江合流的赣江水一样,成为城市建设新的起点。让自然与文脉,如这合流的江水,奔湍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