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瑜珊 彭重华
摘要:试图以归纳导则的方式,从生态度假村的文化系统构建模式,到后期文化主题的实践经验,归纳出充满自然生态和人文情怀的文化主题策略。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的引导下,从中总结出文化主题的内涵、主题构建和主题策略形成的经验。在实践研究中,以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为例,对创作中引入的若干文化进行分层阐述,讨论了文化主题策略在实践中的成效。
关键词:生态度假村;文化主题;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度假村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主题?生态度假村的概念兴起以来,其主题概念各色各样,有些从环境景观作为切入点,有些则从生物多样性人手,有些从自然能源着手,但大多侧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轻怠了人文社会的需求。本文试图在景观生态规划理念指导下,探究结合自然与人文两大要素的主题文化构建。生态度假村的规划是维护自然保护区、场地开发、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等项目的有机组合,其主题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在结合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具有自然活力的文化内涵。
1文化主题策略解析
1.1主题的文化内涵
主题往往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反映,这两者相互符合并形成了核心的表达意向,并且带有不同程度的文化信息。生态度假村规划设计的文化主题,结合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要素,表达出了特定的场所精神,其文化内涵可能包含了以下内容:
1.1.1传统文化的延伸。传统文化具有深刻地域性,从本质上来看,是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改变,环境决定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塑造了人类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环境,如此演变推进,最终成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度假村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活动而产生,与普通休闲度假基地相比,其中包括了更深层次的生态文化内涵,发展出一种满足自然活力与文化活力相结合的设计策略。
1.1.2自然生态元素的内嵌。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越来越深刻的过程中,自然元素也在精神文化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实践活动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妥善处理这一关系,才能更好地和谐发展。生态度假村在规划设计中综合商业娱乐、文化消费等因素,其主题应将人类活动嵌入自然生态进程当中。
1.1.3传统风水学的介入。风水学是一种带有中国式哲学的科学的规划布置方式,其理念不仅贴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也更符合人类的生活习惯和切身体验。风水学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它特定的环境模式,如“负阴抱阳”、“金带环抱”、“藏风聚气”的理念。“背山”可以抵挡冬季北面寒流,“面水”可以迎来夏季凉风,“朝阳”带来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利交通和灌溉条件,形成了一块既有山水又有耕田的良好自然景观的独立空间。简而言之,传统风水学指导并引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居住方式,符合当代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1.2景观生态规划下的文化主题构建
景观生态规划是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实现社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生态规划不仅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还上升到了生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联系。《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中提到“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理论确立了区域景观体系中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相互符合并形成健康向上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从而确立了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人文精神和为健康环境而设计的三元理念。”人文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比单纯讨论自然生态系统更符合社会实际和人的需求,平衡考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因此,在人文生态系统的指导下,文化主题的构成也脱离不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文化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阐述与契合。
1.3文化主题策略的形成
生态度假村的规划设计是自然生态、多元文化、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定性和定量表达,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这一课题上的形式创新,自然与人文贯穿其中,“生态”就是其最经久不衰的主题。
1.3.1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不同地域有其不同的环境形态,深入了解当地环境特性,在自然中悟“道”,做与自然沟通的“先驱”,通过体验自然,重新唤起人与自然过程之间的感情联系,在生态——文化与设计之间架起桥梁。
1.3.2提炼文化精髓。社会文化都是久经历史与实践洗礼而来,其地域特征展示了当地居住者对场所的长期体验后所获得的自然馈赠,以及对自然合理有限的创造性设计。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文化主题的线索也必然是遵循着当地生活的启示。
1.3.3融入自然的教育意义。生态度假村不同于其他人居部落的独到之处在于基址的选择——自然保护区内,除了保护原有自然资源,更要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同时将自然馈赠的还于自然,形成可持续运转的生态系统。生态不是一个人的作品,除了在设计当中满足这些条件要素,还应倡导和规范参与者的意识,遵循人与自然合作与共生的和谐关系。
2实例分析——十字水生态度假村的文化主题
十字水生态度假村座落于广东省腹地、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离广州128.7km。该森林公园不仅覆盖了超过1300种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且有着面积大于30km2的竹林,保护区内现有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竹子。十字水生态度假村占据了双溪交汇处的167hm2地,建筑面积却不超过1万m2。《福布斯》杂志这样评论十字水:“像一个有关山居生活的梦。南中国的幽静山谷中,一泓碧水分流青山两侧,一座金黄竹桥横跨清涧之上,隐约望见楼宇屋角。竹饰、术质、青石,来自建筑拥自朴质天然却让人心跳的设计感……”。
2.1探索阶段
2.1.1制定策略原则。设计团队在接触到这个项目的起始,就做出了整个规划过程中应绝对遵守的概念原则:(1)在中国第一个以生态旅游和生态旅馆为目的的规划;(2)包括客家,当地的少数民族从规划开始的第一天就加入了这个过程;(3)使用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4)运用四重底线的分析方法;(5)可持续的就业规划和设计原则;(6)为当地人民创造经济机会;(7)仅在被扰乱的地区进行开发。
2.1.2深入了解场地。为了打造十字水生态旅馆,景观设计师进行了深入的社会、环境和形而上学的分析。首先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确立整体格局。从客户提供的物理基础地形图中,将流域、植被、水文和土地使用等信息分别输入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由软件全面地分析,并结合附加空间、海拔、坡向和三维地形等综合分析结果,确定各种建筑物的最佳位置。其次,逐步推进的现场调研为设计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在对现场进行了高效了解后,设计师选择从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研究,注重当地居民的生活内部空间,及其与竹园还有中国哲学的关系,并从沟通中得到现有的农业、水位、季节、游客、交通和工业的信息。在这一阶段,团队了解到竹子对于当地环境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还详细记录了竹喷泉、屋顶屋墙和夯土墙细节。除了研究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设计团队还要求与当地社区互动,在和当地客家社区互动中,参加了生态旅游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意见会议。
2.2实践阶段
2.2.1确立以“竹文化”为主体的生态主题。在了解到竹子在当地人文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后,为最小限度地影响当地生态链,同时展示中国丰富的竹文化,十字水确立了以“竹文化”为景观要素的生态主题。“不可居无竹”在十字水生态旅馆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当地周围就是竹林、建筑和景观,而且室内都充满了“竹”的元素。“竹文化”的点睛之笔为著名竹建筑师Simon Velez.设计的竹桥,这是一座由长度1~20m的数千根南昆山原生毛竹作为主建筑材料修建而成的廊桥。除了就地取材,为了保护本土经济产业,这座竹桥由当地工人施工,这是尊重人文生态的又一体现。
2.2.2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为辅的文化主题。十字水度假村遵循中国传统园林的规律,营造各庭院的文化主题。景观建筑师研究了道教,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了解了古代中国园林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内外关系,以及古人对宇宙的看法。在设计师们掌握了中国庭院设计要素和传统庭院设计中诗歌的表达后,古诗词的意境和历史渊源充满了十字水的每一处庭院。
2.2.3借鉴传统风水学的方式降低对场地生态的干扰。中国南方是风水信仰和思想进程的中心,设计师们觉得当地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需要得到尊重,所以设计师团队还邀请了有20多年丰富经验的风水先生到现场探看并提出建议。同时有人提出,设计是不能打破风水的一些底线的。设计团队在风水大师的帮助下,分析基地的“志”,至关重要的是,该“志”在对基地的开发过程中不会被干扰。
3结论
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人文生态作为主题构建的文化触媒并贯穿于生态设计过程始终。这一过程要求我们既精准地把握生态资源的内涵,又要具备文学家的诗意和建筑师的缜密,并以一种开放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文化发展。十字水生态旅游度假村将生态策略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生产结合得恰到好处,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感官上的愉悦,更加给予了我们在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