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隐性课程调查研究分析

2017-01-09 22:09李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问卷

内容摘要:隐性课程对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隐形课堂 调查研究 问卷

一.隐性课程的涵义

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他所著的《班级生活》中第一次提到“隐性课程”,从此以后,隐性课程成为现代课程研究的对象之一。20世纪80年代,“隐性课程”引入中国后,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许多学者展开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性课程逐渐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兴趣,并且正式进入了课程研究的领域,隐性课程在教育领域中处处存在,它总是以内隐或潜在的方式存在。现有的多项研究表明,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潜课程等,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可以对学生能够产生那个重要作用的环境信息,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内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

二.隐性课程问卷调查分析

本文以中国古代教育中相关隐型课程作为启发,结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不同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对隐型课程的看法,探索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建设问题,助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本次调查问卷实际发放大一学生(专业计网1601,1602,1605,1606,楼宇1601)共计170份,实际收回168份,回收率占到了98.8%。与7位老师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访谈,实际回收了5份问卷,回收率占到了71.4%,调查问卷的时间是2016年11月12号,其中访谈的对象是从事学生工作某学院党总支书记1名,专职辅导员2名,思政课部专职教师1名,教学干事1名,这些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比较了解,有利于在访谈中得到更真实和有效的信息,接受访谈的教师信息如下表1: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出:

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离不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对隐性课程的认知程度直接关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被访谈的5位老师就“您了解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吗”的问题,就一位老师回答了解,其他四位回答不了解。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隐性课程虽然在高职院校已经引起了重视,但是重视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一名老师了解外,其他的老师并不了解隐性课程,可见隐性课程这个概念还未得到普遍认可。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对隐性课程开发持肯定态度,被访谈的5位教师就“您觉得高职院校进行隐性课程开发有必要吗?”5位教师回答有必要,大部分还是老师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调查报告中发现,高职院校建校比较晚,加之近几年来连续扩招,现有的校园物质基础难以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物质基础建设力度,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另外,许多高职院校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只注重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升。这里所讲的质是校园物质设施中蕴含的校园文化精神和人文教育思想。通过调查,我校校园内缺乏具有职业感召力的雕塑和景观,校园张贴的名人名画没有中外的成功企业家,这些缺失都不利于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职隐性课程深入研究与设想

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本文中的高职隐性课程调查研究还只是一个初探,对其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研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中使用的调查问卷是自行设计,而所涉及的纬度和深度是无法全面覆盖的,在得到数据后统计的方法不够专业,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使得统计方法过于简单,加上理论水平有限,实践经验不足,很难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把握,对调查分析论证和归因显得肤浅,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去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伯璋.潜在课程的概念分析[M].台湾: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7.

[2]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楚廷.教学论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金航.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开发研究[J]兰州大学.2013

项目来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立项课题《高职隐性课程建设研究》,主持人:李艳。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问卷
问卷网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