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兴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徐州221008)
校企合作视角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王东兴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徐州22100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经管类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显得越来越突出,目前,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某一微观方面进行研究的较为多见,而基于校企合作角度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尚不普遍;通过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完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优化“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大力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多维度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实效。
校企合作;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高校经管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否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流程与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却与企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表现为重理论而轻实践,或仅有的实践环节却流于表面形式,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因此,如何统筹兼顾企业需求实际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资源,构建并不断优化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成为当前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对经管类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更趋务实。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目标。但因为种种原因,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急需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理念滞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高校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高校教育部门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规律和重要性认识滞后,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致性,简单地把实践类教学当做是理论教学形式上的补充和验证,未能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是检验、引导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导致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特别是未能很好地意识到经管类专业属于综合应用性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重在具备能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中,选择考研、考公务员的比例居高不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和重视程度。
(二) 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影响实践教学水平提升
目前,高校中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多为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兼任,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理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由于缺乏企业相关实践锻炼,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方面难免会出现照搬理论、与企业需求实际脱节的现象。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验证性实验实训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不多,导致学生实践学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一线需求。同时,高校现行的教师考核体系未能凸显实践教学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在职称评定、学习进修及待遇方面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从事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投入到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实践教学场所制约,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快速增加的在校生数量对高校办学硬件、师资队伍等基础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经管类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普遍存在起步较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等不足。部分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建设仓促、论证不充分、结构不合理,导致实际使用频率不高甚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速度缓慢,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政府政策层面对企业接纳高校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是企业出于保密、生产秩序等现实考量,对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存有顾虑。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高校仅有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签意向协议、挂校企合作牌匾等低层次、松散型的合作层面上,实践教学局限于毕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表面形式,无法将重点聚焦于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共赢上。
(四)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导向效果不明显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但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要么是依附于理论课的课内实践,要么是依赖于电脑软件的虚拟形式,这类教学活动的考核多以形式化的出勤或实践报告结果为主,对过程缺乏必要的基于专业教学要求的考核和管理。单一的注重结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实践教学过程对实践技能培养的作用。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由于实习经费紧张、理论课教师兼任的指导教师科研任务重、校外指导教师缺位等原因,导致其过程管理松散,实践教学质量难以量化,客观上造成校外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整个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的导向效果不明显。
(五) 实践教学囿于传统形式,模式创新研究不足
能否很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方式。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文件制定、教学活动实施等环节企业参与的现象并不多见,未能很好地吸纳企业意见、研究企业需求。校内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离“产学研”目标还有差距。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存在不同程度的企业动力不足、合作层次较低、合作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如何鼓励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产学研”中,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和渠道,满足高校经管类学生实践技能提升需求的同时,兼顾满足企业人才招聘、解决实际问题等成为迫切的首要任务。
建立健全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促进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传统单向的校企人才输出模式优化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校企优势资源,丰富人才培养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构建新型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 建立健全政策引导和保障机制
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必须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高校的人才培养两方面的需求。政府政策引导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参与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所在区域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定位,从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联合培养有效机制。对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并解决就业的,加大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此外,高校作为实践教学的实施主体,应注重机构建设和制度保障,推进校企双负责人牵头负责制度,积极吸纳企业的骨干人员有机参与,重点做好制度建设、人员保障、经费保障、过程管理、结果评价与反馈等工作,形成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闭环体系。不仅如此,高校还应积极调整针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职称评审体系,充分发挥职称晋升的导向作用,以激励教师主动转型、全身心的投入到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和研究水平。
(二) 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共用的联合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企业和高校的社会分工不同,其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推动校企合作、推动双方资源共享共用有助于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和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双方利用资源优势的整合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场地及设备资源等方面。就人力资源而言,高校教师的优势是理论知识扎实、能及时把握学科前沿,特别是经管类教师的数理分析能力、建模能力有助于企业战略决策、市场预测;而企业富于实践经验的员工可以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弱项,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应用理论知识。就场地及设备资源而言,企业依托自身的生产设备和场地,可有效弥补高校实践教学条件简陋、实习设备和场所缺乏的短板;而高校的沙盘模拟软件,有助于企业进行商战推演,提前做好战略预测和风险管控。此外,校企合作还可就企业面临的急需难题,组建校企专门队伍,实现技术优势互补,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层次合作。
(三) 完善“四位一体”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从企业需求出发,体现应用型和职业化,又要满足高校学生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并重的全面发展需求。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协同模式是满足上述需求的重要方式。所谓“四位一体”是指由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实创构成的实践教学协同体系,具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专业实验环节、增强专业实验内容的协同,主要表现为围绕课程实验、体验实验、模拟实验内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验环境与现实的协同、增强专业实验的实用性与开放性的协同;二是加强专业实习环节,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协同,主要指围绕专业和项目开展好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合理安排企业顶岗实习、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三是落实专业实训环节,强化能力与知识的协同,主要指利用实验中心构建综合能力实训系统、紧扣社会需求推进校内外实训、围绕毕业论文做好实训质量检查;四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实践与创新的协同,主要指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学生学术小论文环节、围绕学科竞赛、创业实践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围绕上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作为开展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如图1所示。
图 1 经管类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协同模式
(四) 优化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实践教学特点、体现能力为本的利于考核实践教学水平的多样化评价体系。首先,将经管类专业实践技能类课程模块进行模块化考核,综合采用笔试、现场操作、现场讲解、场景模拟、团体测试、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等形式,将传统偏重结果的理论知识考核转变为过程与结果考核并重、学校标准与企业标准结合的多维考评,切实体现实践教学考核的企业需求导向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导向;其次,增加过程考核、操作环节的考核,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形成良性循环。对诸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较长的系统性实践教学,可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考核专家组,构建由高校人才培养的通用考核标准和企业所需的行业标准组成的实践教学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第三,将国家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与实践教学考核相结合,对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酌情加分或视同相应课程的考试成绩抵免学分,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证书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的双考核体系,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 提升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把好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入口关,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选聘在学历、专业知识满足要求前提下,应秉持行业经验、实践技能优先的原则,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坚持实践类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请进来”措施,即根据实践教学课程需要,聘请企业管理、运营方面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来校以专题授课、专题讲座的方式,以真实的案例为学生开展实践能力督导教学。他们也可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担任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的指导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三,坚持实践类教学师资队伍的“走出去”措施,加大高校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学术交流活动的经费支持并构建内部定期交流常态化制度。建立健全课时量置换、职称晋升制度,鼓励教师以挂职、顶岗、参与项目运作的方式走进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定期举办校企师资队伍双向交流会,以此为平台,高校教师围绕理论教学、学科热点等内容进行知识分享,企业教师就企业项目、实际运作等内容进行实践分享,相互取长补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六) 打造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平台建设
打造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的平台是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和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因为经费、场地所限,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高校可以整合双方优势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教学平台、科研训练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满足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需求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高校应树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密切和企业联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会开展共建、共享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将学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企业顶岗与就业一体化,促进学习就业双目标;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高校可根据校外基地建设情况,把校内基地建设作为有益补充和完善,重点做好非企业急需但又属于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主要立足于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之外学习的需求,利用网络资源运行专业软件,如经济类专业的证券模拟操作软件、银行从业模拟操作软件,管理类专业的案例分析、企业运营管理模拟软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实时答疑、效果评估等教学活动。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变迁,都对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经管类专业特点、就业方向、职业发展更凸显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发力,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优化“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密切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提升、实习实训、企业顶岗、毕业论文等环节的一体化联系,真正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经管类专业人才。
[1] 高航.基于校企合作的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经贸实践,2016(1):219-220.
[2] 刘建平.商科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案例浅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7):269.
[3] 龙德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角色定位和责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6):5-8.
[4] 侯玲玲.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以A大学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5] 袁久和.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四位一体”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161-163.
[6] 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赵继峰.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考与认识[J].管理观察,2012(27):90.
2016-11-25
王东兴(1981-),男,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管理,电话:。
G712
A
1671-4733(2016)06-0116-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6.036